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泸沽湖游记:参加... |
[游记]泸沽湖游记:参加... |
2007-07-13 |
泸沽湖游记:参加益西活佛庆典 欣闻4月6日在扎美寺要召开“关加益西活佛颁证座床仪式”,而上次在这里召开的同样的活佛座床仪式是在1936年,距今已有60多年之久,如此可遇不可求的佛门盛事,岂可不去参加。 活佛邀请牙医参加,我有幸和牙医一起于5日下午先行去了活佛的家——八珠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摩梭人家庭。 摩梭人独一无二的母系氏族社会制度现在已引起世人所瞩目。摩梭人家庭成员的血统完全按母系计算,大家全都是同一血缘的亲属,所以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礼让为先、宽怀谦恭,很少出现家庭矛盾纠纷。 1966年出生于这样的摩梭农民家庭中的关加.益西活佛,不但深知农民的疾苦,而且传承了摩梭人的宽怀谦恭的优良品德。我们在和他姨妈、妹妹以及乡亲们的谈话中,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 关加.益西活佛为关加.贡绒活佛的第二世转世灵童,早在1976年就已经被佛教界一些前辈,如西藏哲蚌寺的格西易西格桑等人所认定,可是,由于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不可能进行任何有关宗教的活动,就搁置了下来。 举办一个上千人参加的法会,很不容易,提前两天,村里人就忙活起来了,上山砍松枝,用于搭两座迎宾门,还要做好各种准备,村里人虽然忙,但是心里高兴:自己的村里出了活佛实在是村庄的骄傲、民族的骄傲! 听到这一切,我不由得对尚未谋面的关加.益西活佛起了敬意,盼望着早些见到他。 终于天亮了,我被益西活佛大姨妈的敲锣声惊醒,原来,她是在进行例行的祭祀活动。匆匆进了早点,就和身着民族盛装的乡亲们一起乘上久违了的大卡车前往扎美寺,他们兴奋得一路上歌声不断。 一进寺院门,他们就又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小孩子们捡会场上的垃圾、小伙子和姑娘们将松枝撒满全场,并且准备迎接来自两省三县的活佛、喇嘛和信徒、宾客。 一个人群拥挤的房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信步走去,随人流慢慢地进入房门,原来正是益西活佛的静室,善男信女们正在行大礼叩拜,虔诚地向活佛表示自己的敬意并奉上布施。益西活佛原来如此年轻,和蔼可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双手抚摩着膜拜者的头顶,表示祝福,同时挂上一条表示吉祥如意的红绳。 人流中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上至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大娘,下至不满周岁的婴儿,既有农民、山民,又有工人、干部、军人,还有碧眼金发的外国姑娘,一个个都是满面虔诚向前,面带微笑而归,处于这样狂热的人群之中,我不由自主地也向前行礼,接受活佛的祝福,我感觉到那双抚摩我头顶的手是温暖的,时间稍长,那手甚至是火热的,仿佛能够给人体内注入不息的热流...... 出了房门,在沉思中不觉就走到了大殿前面,悦耳的摩梭舞曲声将我唤醒,一抬头一行大字映入眼帘:“关加益西活佛颁证座床仪式”,原来已到了大殿门前;从门里面传来一阵阵诵经声,循声而进,高大的大殿内,一百多位喇嘛井然有序排列成方阵,在齐声诵经,那声音虽然低沉,但是含有极大的穿透力,能穿透屋舍直上九天,能穿透人身,穿透灵魂,发人深省。 站在旁边看着这些专心致志诵经的喇嘛们不禁想到: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么多人聚集到一起,从事这种含有神秘意味的职业? 仔细看去,一些很年轻的小喇嘛并不是那么认真:有东张西望者、有掩面者、有俯首者、有交头接耳者,几个外国姑娘进来,马上引起一阵波动,连诵经的声音都减弱不少,我心中正在窃笑,喇嘛们也有七情六欲;忽然,小喇嘛们严肃了起来,声音也大了许多,回头一看,两个五大三粗、手持粗木棍的武僧,中间夹着一个手持法杖、威武尊严的执法喇嘛,徐徐行来,原来,法规的威严无处不在。 十一点大会即将开始,会场上人头攒动,足有上千人,身着各种民族服装、五颜六色的人群 ,犹如盛开的百花,前面一群身着红装的喇嘛们,更给会场增添了几分艳丽。 司仪宣布活佛入座,话音刚落,一百多名喇嘛就迅速在人群中排成两排,列出了一条红色的通道,远远的一列队伍走来,虽然最前面有两个手持粗木棍和树枝的武僧开路,却也费时甚久才驱开那些五体投地行大礼的信徒们;紧随其后是手捧冒着袅袅青烟香炉的小喇嘛;再后面是排列成行的十几个头带鸡冠帽、手捧香炉的喇嘛们;最后,一顶黄色伞盖下,脚下踩着地上画的白色的莲花、法螺等吉祥物,缓步走着关加益西活佛,他腹部配着一个黄色的锦囊,内装盛满水的水瓶,如果走动过快,水溢出来,就意味着犯戒,黄教戒规之严厉由此可见一斑。 活佛入座了,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说明了人们对这位年轻活佛的拥戴。当省宗教局的领导宣读证书并将证书颁发给益西活佛时,掌声更为热烈持久,民意所向,民心所向,不言而喻。 仪式一项项进行,各级领导、佛教界的各方代表一个个的发言,“佛门盛事”、“寄予厚望 ”一类的赞词反复出现,而益西活佛却丝毫不为所动,在整个仪式过程中,始终面色沉静、微眯着眼、眼观鼻、鼻观心,我看着他安详的神态,不禁想到: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是沾沾自喜?是踌躇得意?是毫不在乎?还是心如止水? 会议结束,最后一项议程是向益西活佛敬献哈达,马上,人潮汹涌,挤向前去,经十几个喇嘛奋力维持秩序,勉强排成了队,才能让迪庆州东竹林寺的梭子活佛、洛桑丹增主持、四川木里县松德林寺扎巴松登主持、盐源县格登达加林寺丹巴达杰主持等高僧和各级领导向益西活佛敬献哈达;之后信徒们一个紧挨一个,磕头膜拜,献上哈达,活佛摸顶祝福;就这样络绎不绝,一直进行了半个多小时,还陆续有人赶来,场外不远处,始终有人在行大礼、磕头膜拜。 会场中心,身着民族盛装的摩梭小伙子和姑娘们,在舞曲声中跳着优美的锅庄舞,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活佛健康长寿。 为了与活佛谈话,了解他内心的感受,我在活佛的静室里待了三个小时之久,却找不到和他谈话的闲暇,始终不断有人前来磕头膜拜,我看着那些虔诚的人,看着一个个流出了幸福的眼泪、满意而去的人们,心中的好奇心越来越重:一个活佛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同时油然而生的敬意也越来越浓,能够得到这么多人衷心拥戴的人,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直到下午五点,才盼到了和活佛一起回家。村民们在鞭炮声中和奏乐声中行大礼叩拜,恭迎益西活佛荣归故里。 到五点半,我才硬着头皮,占用了活佛的休息时间,与他进行了三个小时的谈话,我急切的盼望着满足我的好奇心:活佛在仪式上想些什么?谁知他说起来非常简单,出乎我的意料: 摩梭人没有文字,扎美寺也没有寺志,摩梭的历史全靠口口相传,“爷爷奶奶的话,儿孙必须牢记”,可惜文化革命中断了一段时间,中断了一段历史。我想向老人们学习,和他们一起,写一本书,宣传、推广摩梭文化。 摩梭文化的精华用两个字可以概括:“惭愧”,记住它就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就可以很快的进步;摩梭人对人的最高评价是知道“害羞”,这样的人才能做到永不自满,在别人面前只会说自己是“小人”、“穷人”,绝对不会说自己是富人;即使做了再多的事情,拿出再多的布施,也只会说是将一点露水放到了海洋里。我看着持有这种宽怀谦恭态度的活佛,心中肃然起敬:有这样的人引导一方百姓,做他们的精神领袖,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谈到佛教的博大精深,活佛有说不完的话: 鸡足山是存放释迦牟尼法衣的地方,信徒们都很重视,很多西藏的僧侣和信徒都来朝拜,将来会成为中国第五大佛山。 香巴拉——佛教中的理想王国是存在的,就在西藏甘丹寺的上空,凡人是去不了的,只有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才可以去。将来需要的时候,香巴拉会派出有四十万大象的军队到人间,摧毁恶魔势力。如果和世俗相通的话,可以说香巴拉王国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和活佛的谈话,被一群前来向活佛磕头膜拜、祈求祝福的村民打断,原来天已黑透,为庆贺活佛座床仪式而召开的锅庄舞会要开始了。 院子里挤满了身穿民族盛装的全村乡亲,一个小伙子手持绑有洁白哈达的竹笛,一边吹着优美的乐曲,一边带领着几十个小伙子和姑娘们排成一队,围绕着熊熊的篝火,跳起了古老的锅庄舞。 一时间,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优美的竹笛声和整齐的舞蹈的脚步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2003年4月 于泸沽湖 |
原始链接: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0954913 |
转自:25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