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旗津拥山海

[游记]游旗津拥山海

2008-05-22    yahoo.com

檢舉

遊旗津 擁山海

分類:聯誼、團康、日常生活

2008/04/27 12:11

遊旗津 擁山海

過去和旗后山相連的柴山,又稱壽山,目前仍有三百多戶、六百餘人落戶,屬桃源里,環山道路可直通左營軍區,限建的民宅和鋼筋水泥的中山大學校區,形成強烈的對比。

旗津的旗后山,原來就是一個獨立小島,屬於隆起的珊瑚礁石灰岩,山頂上有旗津燈塔,又稱高雄燈塔,是繼屏東鵝鑾鼻燈塔之後,台灣本島上的第二座燈塔。

旗津海岸公園觀海景觀步道,以各種石材鋪成海洋世界的圖案,讓人有一種親近海洋的感覺。

旗津海水浴場沙質細軟、海水清澈,為高雄市夏日提供消暑、玩水、游泳最佳的處所;尤當傍晚時分,夕陽斜掛、彩霞滿空,也是情侶談情說愛的浪漫地點。

旗津風車公園是全國首座結合觀光與環保的風力發電休閒公園,設置了七座造型別緻的三葉式風車,每天藉風力動能發電,可以供應整座公園的照明設備達四個多小時。

旗津觀光三輪車目前僅存十五輛,男性身著唐裝、戴上斗笠,女性穿著赭紅色的花布衣、頭巾及斗笠,成為旗津觀光的一大特色,也是目前全台碩果僅存的行業。

旗津廟前路是高雄市聞名的海產街,數十家海產店在門前擺滿各式各樣的魚類海產,招徠光觀光遊客。

從鼓山搭乘渡輪往返旗津,既便宜又方便,一趟航程大約只要五分鐘,可以看到蔚藍的天空以及壯闊的海洋,盡情享受乘風破浪的感覺,放眼遠方麟次櫛比的華廈高樓及霓虹燈彩,讓人盡情飽覽海洋城市容貌。看到高雄港的山和海,腦海也浮現許多古老傳說,漾起些許思古幽情。
傳說旗津島上的旗后山,原本和對面的柴山相連,海寇林道乾妄想稱帝興兵作亂,當被官兵圍攻無法脫逃,情急之下,林道乾拿起寶劍一揮,劈開擋路的打狗山,趁著海水湧入之際,以草席充當船隻,逃過官兵圍剿,旗後山從此就和柴山正式分離。
其實,根據歷史記載,旗津的旗後山原來就是一個獨立小島,約在十七、十八世紀之間,由於高屏溪流域的拓墾開發,大量砍採沿岸的原始森林,以致表土形成瀉流;高屏溪又屬台灣特有的急流,沖瀉力特大,其所搬運的泥沙排入海中,順海流於旗後山下長期的堆積,加上潮流與波浪的作用,使沖積的沙土與陸地平行,由於砂嘴逐漸延伸,遂成為旗津半島,民國五十六年第二港口開闢後,旗津成為孤立的離島。
旗津屬狹長半島,全島長約 八點五公里 ,平均寬度約 四百公尺 ,除了北端旗後山是珊瑚礁石灰岩地層,其餘皆是由海流沖積而成的潟湖,四周環海,東隔高雄港與鼓山、鹽埕、前鎮遙遙相對,西臨臺灣海峽,南與第二港口和小港為鄰,北毗高雄第一港口、壽山。

昔日,打狗八景中,「旗山夕照」、「江港歸帆」、「鼓灣濤聲」、「猿峰夜雨」、「戍樓秋月」,八景之中,有五景描述著旗後山和柴山間這段海域的風光景色。
「旗山夕照」:旗山指的是旗后山,它界於外海和內灣之間,山頂上視野遼闊,尤其在薄暮時分,夕陽映照著天空斑斕的雲霞,遠觀旗后山,益發嬌媚動人。
「江港歸帆」:早期打狗港的漁民,都是駕著小木殼船出海捕魚,每當黃昏之際,一輪落日鑲在海平面上,胭脂的餘暉,把海水染成一片淡紫;迎著殷紅波濤的帆影,徐徐駛入港灣,落日、帆影,把打狗港編織得如詩如畫。
「鼓灣濤聲」:鼓灣指的是旗後山和柴山之間的海域,也就是目前依山傍海的西子灣,每逢颱風季節來臨,波濤洶湧,潮浪沖擊石岸,激起萬丈高的浪花,澎湃如雷的巨響,猶如千軍吶喊,萬馬奔騰,數里之外,依然聽得到浪濤的呼喚聲。
「猿峰夜雨」:柴山的猿猴是出名的多,所以又有「猿峰」之稱,登臨山頂,下眺市區,外望海洋,雲煙浮動,波濤起伏,一覽無遺;尤當梅雨季節,夜雨連綿,群猿無法入眠,長夜哀鳴,相互訴苦;尤當夜裡突來豪雨,騷擾猿猴清夢,於是啼聲四起,更增添幾分的淒美。
「戍樓秋月」:柴山山頂上有清末所建,用石頭築成的堡壘─打鼓砦,秋夜登上戍樓,夜涼如水、皓月當空,絲絲銀輝,把山景揮灑得格外蒼鬱,徐徐清風中,總帶給人「羽化登仙」的感受,一切繁華虛榮,頓時一掃而空。
旗津是高雄市的發祥地,有旗後、中洲兩大聚落,目前整個旗津區總人口數約有三萬多人;其實,舊名「打狗」的高雄,最早指的就是旗津地區;四百年前,旗津就住著平埔族「馬卡道族」人,他們為了抵抗海盜及倭寇的入侵,在家園四週種植竹林以為防敵的籬笆;「竹林」的平埔族語叫「 Takau」,漢人於是將這個區域音譯成「打狗」,後來馬卡道族人為避免一再受到海盜的威脅,搬往離海較遠的內陸居住,柴山上曾發現平埔族遺跡「小溪貝塚」,就是一個例證。

與旗后山相望的柴山,就是目前的壽山,目前仍有三百多戶、六百餘人落戶,屬桃源里;地質和旗後山相同,都是隆起的珊瑚礁石灰岩,天然岩洞甚多,山頂可遠眺高雄港及欣賞西子灣落日及高雄市的夜景。
柴山南邊在日治時代即開發為壽山公園,動物園座落其中,每年吸引三十萬人遊客;柴山北邊則因為長期的軍事管制,保存完整而獨特的生態體系,臺灣獼猴更是柴山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現已成為市民假日登山、休閒的熱門去處。
位於漁港南三路的高雄港過港隧道完工通車後,雖解決旗津離島至市區的交通問題,但因隧道出口的前鎮區距離市中心較遠,一般觀光客、旗津地區民眾或機車騎士,仍選擇較接近市區、航程僅需五分鐘的鼓山、旗津渡輪往返。
過港隧道沒有開通前,渡輪是旗津與高雄之間的唯一橋樑,目前仍在鼓山和旗津海域載客營運的小木殼船,在日據時代,就是旗津至鼓山的往返交通工具;早期的旗津,因為是高雄市人口最多、發展最早的地區,當時高雄市許多的民生物資均需至旗津採購,小木殼船渡輪於是成為旗津與高雄間的主要交通工具,連早期的旗津居民,每逢婚嫁都使用渡輪當作禮車。
但在時間的衝擊下,旗津輪渡站顯老態龍鍾,為了讓旗津顯現新的風貌,高雄市政府於八十七年為旗津輪渡站換著新裝,將輪渡站的外型改建為復古建築,二樓為落地窗設計,租給外人經營餐飲,登此,高雄港磅礡海景盡收眼底。
高雄市政府海洋局為配合漁港多功能開發政策,在旗津漁港外堤碼頭設置觀景步道、鋪設休閒木棧道,並安置海軍汰除軍艦的五吋砲等裝備,使旗津漁港搖身一變為觀光好處所。
從鼓山渡輪站搭乘渡輪前往旗津漁港,除了可以享受海風輕拂,也是看船、聽歌、買魚貨以及吃海產的好地方。
四十年代的旗津,道路規劃狹窄,巷道頗多,車子進出不便,三輪車便成為當地居民早期的交通工具,在政府規劃下,民國七十四年間,舊有的三輪車經輔導轉業成為觀光三輪車;旗津的觀光三輪車,也是目前全台碩果僅存的行業;十五輛的觀光三輪車,男性身著唐裝、戴上斗笠,女性穿著赭紅色的花布衣、頭巾及斗笠,成為旗津觀光的一大特色。
遊客如果到旗津,搭乘三輪車遊覽旗津的風光,是不錯的選擇,讓徐徐微風在臉上輕拂,讓波濤大海在耳邊迴盪,讓旗津氣味在鼻間充塞,也能讓三輪車在時代的潮流中繼續存活著。
從鼓山輪渡站到旗津輪渡站,往右直走廟前路,再右轉通山路,左轉旗下巷,可登上旗后山頂看到旗津燈塔,又稱高雄燈塔的旗津燈塔,建於西元一八八三年,是台灣本島上的第二座燈塔,塔身為磚造八角形白色建築,黑色圓形頂,高有 十五點二公尺 ;八角形燈塔前有一座西洋式白牆辦公室;草坪上有一座日晷儀;辦公室旁四方形建築是舊燈塔位置;榕樹旁白色建築是舊燈塔殘存建物;站在眺望台上可以盡覽港口、柴山、西子灣美景以及高雄港灣城市船隻進出盛景。

旗後燈塔是臺灣少數僅存的清代燈塔之一,咸豐八年英法聯軍之後訂定了天津條約,當時台灣也被迫開放港口通商,光緒九年,副將王福祿聘用英國技師於旗後山上興建紅磚的方形燈塔,內裝英製六等單蕊定時光燈,見距約十浬。日治時期,日本人擴建高雄港,並於大正五年著手重建燈塔,於一九一八年完工,成為八角形磚塔,至頂部轉為圓筒狀,裝有三等電燈,見距約為二十點五浬,有陽臺可供遠眺,燈室面裝玻璃,圓頂上有風向儀,塔身塗白色,頂部為黑色,高達 十一公尺 ,遠望極為明顯,光復後曾先後三次更換燈光設備,目前己換為新式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增強為八十五萬燭光。
這座聳立在打狗港口的燈塔,百年來從無間斷地發出光芒,照耀海上的船隻,是高雄港成長茁壯的最佳見證,由於維護得當,內政部在民國六十八年核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從旗津輪渡站往右直走廟前路,就到了旗津聞名的海產街,每逢週休假日,一路盡是熱鬧的人潮,讓人感受到觀光的氣氛,數十家海產店在廟前街上爭奇鬥艷,吸引遊客;海產店門口,擺滿強調現撈的海瓜子、小管、皇帝魚、秋姑等各式魚類和海產,挨近一瞧,桶內裝滿了活力十足的蝦子、還有身上帶點的蟳類;水族箱中逍遙的龍蝦、蝦姑,也伸展靈活的手腳,彷彿在向街上遊客招喚,讓人不得不駐足挑選,入內品嚐一番。

转自:http://tw.myblog.yahoo.com/north-paramedic/article?mid=397242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