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吉林游记:四、明代造船遗址 |
[游记]吉林游记:四、明代造船遗址 |
2008-06-27 sina.com.cn |
吉林市的古名称为‘船厂’,因为吉林自古是一个造船业发达的地方。五百多年前的吉林市,地理环境优越,是东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且盛产松木。明廷为了建造运载军兵、粮草和赏赐品、贡品的船只,于是选择地处松花江之滨的吉林作为造船基地。所以得名‘船厂’。这些都是在到了吉林之后才了解的,看来这次不虚此行。 在去往‘松花湖’风景区的路上,恰好途经‘明代造船遗址’,在遗址所在地阿什村的悬崖上,有两处摩崖石刻,依据碑文可以佐证吉林的历史。此处摩崖石刻是迄今为止吉林省内发现的唯一明代石刻,它是研究明代经略东北的重要历史遗迹。详细记载了明代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三次率领数千官兵、工匠来吉林造船的具体时间。石刻历经近六百年风雨剥蚀,风化较重,字迹多模糊不清,但仍可辨认。为保护阿什哈达摩崖碑遗迹的两处石刻,文物部门在此地修建两亭,分别冠名“摩崖阁”和“阿什亭”。并在摩崖碑建立了展览馆。对于这样一个游览和了解吉林历史的机会,我和儿子当然不会错过。 走进展馆,也翻开了吉林悠远的历史。看着一篇篇图片与文字的介绍,吉林的起源、吉林的发展、船厂的建立、历史上的抗争,向我们展示了明清两代先辈们在松花江潘造船戍边的壮丽画卷。为捍卫国家领土、维护民族尊严、建设塞外重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呵呵,这里也是‘吉林市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基地’。让儿子在了解吉林市历史的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这就是位于松花江畔的‘明清船厂历史陈列馆’。 走进展览馆,也走进了吉林市悠久的历史! 船厂遗址作为‘吉林市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基地’,为青少年进行爱家爱国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承载着历史的延续。儿子也在这里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课! 第一处石刻刻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虽历经风雨,石刻上字迹清晰可辨,上有三行阴刻楷书,碑文是:骠骑将军辽东都司指挥使刘。 第二处石刻刻于明宣德九年(1432),在崖壁上有一条上圆下方的碑形线,中间高122厘米,宽62厘米,刻线内有七行文字,阴刻楷书,字体大小不等。由于久经风雨剥蚀,花岗岩面风化较重,字迹多模糊不清,经认真仔细辨认,碑文为: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dd8d4010007px.html24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