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长期的偏安一隅,伏案劳作。偶尔纵情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了解一下他方化外的风土人情,也是一种乐趣。今幸随局里同事去长白山一游,身虽休闲,脑不敢歇,将所见、所闻、所感以文记之。 在路上 等待 旅游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交流。时尚在于人人都把旅游当作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交流在于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碰撞。山水景色、风土人情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或许是吸取了去年海南游时的教训,再也不敢懈怠,早早就赶到了局里。这一早,又早得有点儿离谱,根本没一个人影儿。只得把随身的背包放在传达室里,静静的等。此时的我真想放弃,原因是腰痛的厉害,走路都很困难,何况数千里的跋涉?又一想会开了、钱交了,再提出不去,别人会怎么看呢?人从某种意义上是社会的人,不能只顾自己的感受而无视别人。唉,忍着吧! 终于看到了旅游大巴,缘于带车的那个女士是组织这次之旅的头儿。车刚停稳,原先还没有踪影的人,像从地下冒出来一样,霎时围在了车旁。哈哈,看来我还不是最早的,只是他们藏的更隐蔽些。同游的人陆陆续续的开始上车,我也艰难的蹭了上去,腰痛的实在厉害,但又不想让大家看出来,只有最后一个上,因为坐着比站着更难受。 原计划是12:20发车,车满人齐时已是12:30了。计划和实际总是有出入,计划是人们预想的、按常识应该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而实际是各种因素在沿着计划的轨道运行后的真正结果。计划的落实在于人们对计划本身的认可度,越是贴近实际的计划越容易得到落实,反之则不然。车刚启动,一个小伙子,瘦瘦的,拿着话筒就开始了自我介绍。和以往的全陪导游一样,客气中带着一点儿牵强的幽默。小伙子叫李阳,也就二十一二岁的模样,有点儿贫。或许是职业本身所致吧,不贫也不行,因为你面对的是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群。他的介绍没有引起更多的共鸣,都淡淡的,聊着自己的天儿,想着自己的事儿,看着车窗外的景。 13:00左右,车就到了北京站。我们在导游旗帜的指引下,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候车大厅。此时的我,真正体会到了“旗帜就是方向”的含义。大厅里大家或坐或站,找自己各自谈得来的、熟识的人聊着。 14:00左右,我们一行17人携包带裹,登上了K215次:北京—图们的列车,真正开始了“长白山双卧六日休闲”之旅。 车厢里 “想受罪去旅游,想生气看足球。”对我而言,此话一点儿不假。站也难受,坐也痛苦的我,腰的疼让我心情十分的低落,看到兴高采烈的旅友们,只得强颜欢笑。 由于旅行社的缘故,我们一行17人被分在了两节车厢里,铺位也被分得七零八落。车厢是一个小社会,能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车未开动,大家就开始找自己处得来的伙伴儿,互相调换铺位。对我而言,和谁在一起都一样。人是处出来的,不是换出来的,只要你一颗真心和诚心,任何人都能成为朋友。 人是一个害怕孤独和寂寞的动物,即将开始的二十多个小时的行程,让大家都开始盘算以什么样的方式渡过了。当然,在列车这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最原始、最好、也是最能消磨时间的娱乐方式就是学习“54号文件”——玩扑克牌。找人玩牌的过程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过程。我对玩牌不太感兴趣,但苦于旅途漫漫,只得打起精神和大家凑个热闹。边打、边聊、边开玩笑,腰疼似乎也缓解了许多。 6:00不到,老谢就开始张罗吃饭。吃饭当然不是目的,目的是小酒一醉。我们五、六个“群分”的旅友纷纷解囊,把自备的东西凑在一起:豆腐干、烤鸡、火腿肠、花生米等,好不丰盛!然后,箱当桌子,手当筷子,外加同行老王的一桶十斤的牛栏山二锅头,大有梁山好汉大口喝酒、大碗吃肉的古风。没有酒杯,水杯、水杯盖就派上了用场。大家你敬我让,到也吃得满嘴、满手都是。一通酒罢,气氛更加活跃。尤其是那个老谢,操着河南口音的普通话,说得十分的起劲儿。还有矫正中心那个姓郎的小伙子,话很多,没创意,像个跟话虫。平时不善言谈的康所也开始和老谢开起了玩笑。狱警老王一付憨厚木讷的样子,就爱频频举杯,话也不多。酒精开始主宰我们五个人谈话的气氛,时间也在瞎侃、瞎聊中悄悄的度过。 酒至半酣,菜过几味,大家意兴阑珊,收拾一下残酒剩菜,又开始了“54号文件”的学习。大约21:30左右,大家方作鸟兽散,开始了铺上的梦之游。 梅河口市 一觉醒来,阳光早已透过车窗酒在铺位上。揉揉惺惺睡眼,问旁边那个白白胖胖的列车员,才知道列车已经过了梅河口市。 梅河口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松辽平原与长白山区的过渡地带,全市幅员2174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有“千库之县,鱼米之乡”之美誉。 梅河口市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和名字,十八年前一个寒冷的春天的凌晨,一个懵懂的少年,就从这里转车踏上了长白山服役的军之旅。 车过梅河口,就已经进入了长白山区,我们的休闲之旅才算是真正的开始了。透过窗看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是那样的熟悉和陌生。一晃十八年了,山依然是那样的绿,天依然是那样的篮。而人呢?已从翩翩少年接近不惑。曾历尽艰辛辗转于长白山下、黄土高原、长江之滨、齐鲁大地,现蜗居于京城一隅的大运河畔。长白山,应该说是我人生转折的第一个起点。它让我学会了什么是大山的性格,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自然的力量! 大约12:00左右,随着列车员的报站,目的的安图县到了!本以为山区的气候应是凉凉的,一下车才感到和北京的中午没什么两样,只是空气比北京要潮一些。 来接我们的是延边白山国旅的一个小女导游,从长相看像一个鲜族的农家女孩儿。我们鱼贯上车以后,小导游开始了自报家门和行程介绍。导游姓张,延吉市人,一口标准的东北话。 在一个旅游定点儿饭店草草地的吃完饭,我就在车旁放松一下劳顿的心情,让长白山的阳光洗去一路的征尘。不一会儿,小导游一招呼,开始向我们今天的住宿地——二道白河进发。 盘旋起伏的山路,让我们这些经过二十多小时旅途劳顿的人昏昏欲睡。刚上车时几个卖力调笑女导游的哥们儿,也像蔫茄子一样昏昏入梦。良好的体力,是做一切事情的保证,那怕你调笑美女也是一样的。 不多会儿,车到一个村落停了下来。女导游说这是一个鲜族风情村,让大家下车看看,顺便方便一下。典型的东北小村落,康所一颗烟没抽完,我们已经在村里的大道上走了三个来回了。什么鲜族风情没有看到,只看到一两个穿鲜族服装的女孩子和两个随地大小便的小男孩儿。两三个简陋的商店,鬼才知道是不是鲜族人的东西,只看到一个腰鼓有点儿像,依稀记得在《英雄儿女》这部电影中看到过。导游看大家没有兴趣,就开始招集上车。车未启动,女导游就卖力向我们兜售下一个项目——水上漂流。 漂流上山 一提起水上漂流,我就想起了武夷山九曲溪的竹筏漂流了。四五个人一个筏子,两个小伙子拿着长长的竹杆,边控制着筏子的走向,边向我们讲述两岸的风景和美丽的传说。为此,我还曾作过一首诗: 石奇峰险秀武夷,竹筏漂流九曲溪。 青龙飞瀑天际落,水帘洞中寻朱熹。 难道这里的漂流能胜过武夷山? 小导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她指着车窗外的溪水问,你们发现它有什么不同吗?大家有的摇头、有的说不知道,我只是静静的听她的下文。我们都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常识,难道你们没有发现这里的溪水是向高处流的吗?往高处流!一句话,整个车里都炸了窝。大家纷纷的探头往车窗外望,希望能发现点儿什么,然而看到的水仍是向低处流去。些时,小导游在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之后,不紧不慢的说,我们的车是不是在向山上走啊?大家看看车的走势说,是啊!她又说,那你们看溪水的流势是不是和我们车的走向是一样的?是的,车向山上走。难道这就能证明水是向山上流吗?大家纷纷说是,我却将信将疑。在大家的附和声中,小导游开始了她的忽悠之理。这时宋庄的老刘极力的提议漂一漂,理由是回宾馆尚早,既然出来就玩儿个痛快!中国的事儿就这样,有提议就有应和的。不想去的也碍于情面,静观其他人的反应。经过几番的讨价还价和忽悠,大家纷纷下车,体验水向山上流的奇异之旅。 当我看到那个小小的椭圆形的皮划子时,心中顿感后悔,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我、小康、老王三人一个皮划子,每人一个一米多长的木桨,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上了晃晃悠悠的皮划子。卧牛之地,四百多斤,三个生手,开始了所谓的水向高处流的漂流之行。 常言道: “三人同心,其力断金。”然而三个根本没有划过船的人,再怎么同心,也只能让船在原地打圈或顺水而漂。我坐在船头掌握方向,但小皮划子就是不听话,还是原地的打转儿。小康在后边也是乱划,老王在中间不知所措,引来其他人一阵阵的笑声。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三个人不停的招呼和摸索,终于将皮划子划上了正道儿。或许是三个人重量太重,或许是我们划技不精,或许是水流忽急忽缓,我们只忙于划水,而无心观赏两岸的风景。坐在划子中腰痛,站在划子中摇晃的我,只有跪在那里,奋力的划着,后悔得肠子都快青了,只希望尽早结束这受罪之漂。 溪流的忽深忽浅,忽急忽缓,让我们这三个生手有时闲庭信步,有时手忙脚乱。在水平缓处我们放任划子漂来荡去,水急处则不停的划桨调整。就是这样还是在两个急流处搁浅,在手忙脚乱中才划出乱石堆。最惊险的莫过于在急流处皮划底划擦暗礁的过程,我们生怕碓石划破充气的皮划子,我们则只有做落水狗的份儿了。幸运的是皮划子足够结实,让我们虚惊一场。主席说,我们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同样,我们这三个生手也是在漂流中学习漂流,人的适应性恰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没漂十几分钟,我们就掌握了漂流的技巧,不再手忙脚乱,不再心中惶然,一切急流险滩都能应付自如,也能放轻心情欣赏一下两岸的风景了。 这里的山没有桂林的奇,没有武夷山的秀,更没有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做支撑,只有树和石,用导游的话来讲是“生态旅游”。在我的印象中,长白山的溪水是清澈可人的,可这里的水是那样的浑浊不清,或许是刚刚下过雨的缘故吧。 承载着三个人的皮划子在平缓如缎的水面上任意的漂流,不时游来的野鸭给平静的水面添了点儿活力,我现在唯一企盼的什么时候能到达终点。突然,左前方的拐弯处有一个小旗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说,可能到终点了。然而,划近一看,仅一个恶作剧的小旗子而已。腰痛与潮热使我的心情更坏,真想一下子扎到水里,游向岸边。又一个拐弯浅滩处,看到悠闲垂钓的中年人。我忍不住问道,老乡,快到终点了吗?那汉子说,快了。谢谢啊!跪在前面的我突然加大了力度,拚命的划了起来,又过了一个弯儿,哈哈,真的看到了终点。两三个汉子在用一块儿木板做成的码头上迎接到站的漂者,我们是第二个到达终点的,一切缘于我的腰。 下了皮划子,我的双腿不住的抖,走路都感觉轻飘飘的。沿田间的小道,我们向停车的地方走去。仨人谁都不想多说一句话,一个字,累! 一个简易的停车场上,停了三辆旅游大巴,操着不同口音的人在交流着刚才的漂流感受。车旁的边上,有三四个本地妇女,摆着几个用塑料布组成的摊位,上面有人参、灵芝、山蘑菇、木耳等,向游人兜售。偶尔有几个问询的,看样子并没有买的诚意,但村妇们仍不遗余力的介绍着他们的东西。 人陆陆续续的到齐了,导游清点完人数开始招呼大家上车。有几个打水仗的人搞得一身透湿,并述说着嬉戏的快乐和娱悦。 车又开始沿着弯弯曲曲的路向大山深处开进。经过漂流的辛苦,游友们开始小憩,我独自坐在一个座位上,静静的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女导游开始向我们绍介路边的美人松。说这是长白山地区独有的,她受气候和地势的影响很大,别的地方根本无法生长。怎么说就怎么听吧,我没有看到其松之美,只看到其松之挺拔。不一会儿,车就到了一个小镇。一问,目的的到了——二道白河! 二道白河 二道白河,一个让人感到怪怪的名字!不知道这是一个乡镇还是县城,不是很大,建设得还可以,后来从介绍中才知道,它是长白山天池管委会所在地。虽然天池在延边境内,但属吉林省直管,就成立了这么一个管委会,这也算是中国一大特色吧!就像自家地里有一棵摇钱树,大队来采摘这个钱一样,让人别别忸忸。 车把我们拉到了一个还算像样的宾馆,条件还不错,干干净净的。我和小康一屋,洗洗解解一天的劳顿的乏。19点左右,车把我们拉到了一个不太大的饭店,据导游传说是鲜族人开的。出门在外,能吃饱就行,谈享受还得在家。两桌的饭,大家男女有别的坐下。此时狱警老王的那桶“牛栏山二锅头”排上了用场,一顿饭下来,剩下廖廖。今天饭桌上的焦点人物是老谢,因为他爱说话,大家都纷纷和他对饮,场面到也热闹。 回到宾馆,爱打牌的打牌,爱聊天儿的聊天儿。我独自一人看了会儿不太清晰的电视节目,酣然入睡。 东北的早晨来得特别的早,四点多钟我就醒了,同室的小康还在梦中。看会儿书,又找个回笼觉。不到六点就起床,这也是我在家养成的习惯。六点半用完餐,不到七点我就来到了车前,等着出发。 此时,阴阴的天空,飘下了零星的雨点儿。我心中一凉:看天池是不是要泡汤了!凭我十几年前在长白山生活的经验,只要是下雨,山上肯定有雾,何况是海拔两千多米的天池了。我和游友们说,今天可能看不到天池了。一个游友还乐观的说,山里的天气就这样,现在有雨,也许一会儿就晴。我没有回答,不想打扰他乐观的心情。但我内心知道,可能性不大。 车在零星的小雨中向天池进发。据导游讲,这里到天池也就半个小时的车程。看公里标识牌儿也发现,仅31公里。看来,导游此言不虚。 车越向里开,天越来越暗,雨也越来越大,我的担心也越来越成为现实。当车到达天池北门儿的停车场时,零星小雨已成了中雨。领队的刘海东和程组长,让导游花十元钱每人买了一件儿雨衣。穿上雨衣的我们一个个像大侠,迎着风,沐着雨,跟着导游的小篮旗向天池进发。 天池之路 在沥沥的雨中,到处是披着花花绿绿雨衣的游人。我们拿着导游准备的门票,从北坡山门进去,排队坐上了上山的大公交车。车上的导游向我们讲着一路的风景,而我的心思全部放在了车内电视播放的DVD上,是关于天池的一个小短片儿。短片里在讲述着天池的由来,当然又是一个神话般的美丽传说,我的思绪也随着画面和故事飞向了天池。 不一会儿,车就在一个停车场上停了下来,小导游在场坪上招集大家,征求我们的意见,是先看天池还是先看瀑布。意见又是不统一,有的说先看天池,有的说也看瀑布,也有的在一旁瞎起哄。这就是中国式民主的最好体现,当你给他们充分的权利时,有的人却把它当成说怪话、发牢骚的最佳时机。看到阴雨朦朦的天,仰眺山峰是云雾缭绕,小导游建议还是先看瀑布,此时的天池肯定是一团雾。对小导游的分析,我是深信不疑。在长白山生活过的经验告诉我,这样的天气山顶上肯定是一团的雾气,什么也看不清。大家在小导游的带动下,开始穿林踏径去观瀑。 长白瀑布 通往瀑布的小路是由木板搭建而成,非常的精制,只是在下过雨的路面上,略有些湿滑。由兴致所引,大家谁也不在意了,有说有笑,鱼贯盘旋而上。我边走边看小路两边的植物,是那样的熟悉,抬眼山坡上密密的野生植物和树林,使我想起了当年新兵时上山采药和打野菜的情景了。一到这个季节,经过一场大雨之后,在松林下到处是棕色的松蘑。此时连队为节约伙食费,就让我们在训练间隙拿着所有能拿的东西去采蘑菇。两人一组,不用一个小时就能采到满满的一锅、一桶、一筐。交到炊事班,晚上或中午就能吃到味鲜汤美的松蘑猪肉炖粉条了。现在想起,还直想流口水呢。 大约一个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到了瀑布的脚下。据文字介绍,长白瀑布位于天池北侧,乘槎河尽头。乘槎河流到1250米后,飞流直泻,便形成高达68米的长白瀑布。因系长白山名胜佳景,故名长白瀑布。 由于山大坡陡,水势湍急,一眼望去,她象一架斜立的天梯。瀑布口有一巨石名曰“牛郎渡”,将瀑布分为两股。两条玉龙似的水柱勇猛的扑向突起的石滩,冲向深深的谷地,溅起几丈高的飞浪,犹如天女散花,水气弥漫如雾,仿佛“银河落下千堆雪,瀑布飞流万缕烟”。它纬地经天,云翻雨倾,几十里外可闻咆哮声,势如万马奔腾,其景象蔚为壮观。急流跌水,千百年之后,瀑布下形成深约20米的水潭。潭水流出,汇为二道白河。 而我眼中的瀑布,是白练般的一注水从两个山峰的缺口出泄出。而我观赏的兴致早被这个又风又雨的天气冲得无踪无影,什么感觉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她的美感了。此时的小导游被风雨刮的也不知去向,连一个讲述的人都没有。说白了,大自然的一景一物,美不美是一种感觉,而出来旅游的人们,在对景物没有感觉的时候,导游的添油加醋的讲解就能引起人们的本来皆无的兴致,这也正是导游这种职业存在的原因吧。抖抖瑟瑟的我们,抱着孙大圣在如来佛手心里到此一游的想法,纷纷拿出像机,该合影的合影,该留念的留念。风依旧在刮,雨依旧在下,一点儿没有停的意思,观瀑之旅就这样在草草中结束。 回来的路像商场的售后服务一样,是那样的难走,好几次都没了路的踪迹。善始善终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要求,然而真正做到善始善终那是一种理想。像这条通往瀑布的路一样,善始了,而终呢?这不能怨路,只能怨修路的设计者是那样的不能始终如一,路也如人。 回车场的路上,经过一个温泉,一些游人站在那里纷纷吃着玉米和鸡蛋。走近一看,才知道发现一汪泉水里放着很多鸡蛋和玉米棒子,不一会儿就熟了。听别的导游讲,这里的水温高达八十多度,在这泉水周围的水也是几十度不等。我边走边看,路旁涌出的泉水真是冒着热气。我暗自佩服于大自然的神奇了! 小天池 领略了瀑布的水,我们又向小天池进发。小天池的路是天然的路,泥土、石块、野草、青苔交相组合,在雨中是那样的湿滑,一不小心就可能摔倒。沥沥的雨滴在身上,大家都小心翼翼。不一会儿,小天池就在眼前了,一池碧水,几只野鸭,雨滴打在水面上激起层层的涟漪。池边三五成群的游人或照相或议论,此时的导游们都放下了话筒,生怕惊起池中悠闲的野鸭。只是池边一个木屋小店里,在播放着音乐,招揽着游人,或许早已麻木于眼前的景色了,钱对他们来讲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小天池位于二道白河西岸,距长白瀑布约3000米。池呈圆形,周长260米,积水面积5380平方米,深10余米,终年不涸。它的规模虽比不上天池宽阔和壮观,但其迷人的景色却使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池周岳桦林密,百草丛生,池水清澈碧绿,峰峦倒映,环境恬静幽雅,池中还有一种十分珍贵的动物——极北小鲵(又名娃娃鱼)这是一种只能生活在高纬度的寒冷地区,北极特有的动物。距小天池200米处,还有一个与之形状和大小相似的湖,积水面积不过数平方米,有时甚至干涸而成赤黄色的泥塘。登高俯视,两池一绿一黄,相映成趣,宛如放在绿海中的一对异色玉石,光彩夺目,人们将之并称为对环湖或银环湖。 据导游讲,小天池的神奇之处是她只有入水口而没有出水口,并常年保持这样的水面而不溢。科考工作者对此也只是猜测她的出水口可能在池底,但这只是一个猜测。照人们的常识而言,水只进不出而水面依旧,那只是一个神话。但出水口在哪里,这是一个谜。也许这一切只能归于大自然的另一种神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