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集安游记(系列)

[游记]集安游记(系列)

2007-09-06    nvhai.net

(二)江那边的国家叫朝鲜

集安可以说是国内和朝鲜距离最近的城市了,鸭绿江就是分界河。而此处的鸭绿江不比丹东,因为在中游修筑了云峰水电站,所以江面极窄,加之当年周总理和金日成首相又曾约定:鸭绿江上所有的岛屿都归朝方所有。所以集安和朝最近的地方竟只有几十米了。(除去横跨鸭绿江的大桥,因为大桥是中朝各一半的。)

若不看水,只看山也能清晰地分出哪里是中国,哪里是朝鲜。因为国内的群山封山育林的效果极佳,放眼望去,满眼的山坡如翠。而朝鲜呢,尽管也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但是山坡基本是光秃秃的,只能零星地看到一些正在开放的映山红。

集安对面的城市叫满浦市,听导游讲那个城市有十万人。但或是地广人稀的缘故吧,除去几十座白墙黑顶的房子,人是难得一见的。坐快艇沿鸭绿江观光,这才能从朝方的公路上看到偶尔匆忙而过的民众。大多是在步行的,难得见到一辆自行车,更不要说摩托或是汽车了。导游告诉大家:在九七年以前,朝鲜人是没有自己的自行车的,因为那属于私人的交通公具了,已经“具有了资本主义性质。”

尽管鲜族人在吉林省是常见的,可是面对着另一个国家的鲜族,还是让游船上的观光者兴奋不已。大家拼命地向江那边挥着手,叫喊着,希望引起对方的注意。但是,没有一个匆忙行路的鲜族人向这边有着任何表示。导游看到大家这么热情,笑道:你们不用瞎忙了。朝鲜吧,现在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不知道中国曾派过志愿军的,因为他们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中只提到“在慈父般的领袖金日成的领导下,将美帝国主义赶出朝鲜”的。观光的人一阵唏嘘,便放弃了再想引起对面人们注意的念头。

想想也怪,那个曾经和我们“用鲜血筑起万古长青的友谊”的朝鲜,绝大多数国人其实对它并不了解的。除了知道那个国家现在的领导人是金正日,知道我们曾对它进行过无私援助,知道它的首都是平壤外,知道它很穷外竟再也不知它有什么了。

沿鸭绿江大约每隔三十米左右,就可以看到江对面的河岸上有一处暗堡,导游介绍:每个暗堡至少有两个人民军。之所以修这个暗堡,是为了防止朝鲜人偷渡过境。在九七年,朝方出现灾荒,就曾有很多人偷渡到集安。当时只要有一根麻花就可以换一个漂亮的朝族妻子。

我拿起望远镜向江对面观望着,这一看又让我有了新的发现,那些山其实也并不是完全光秃秃的,朝方用白油漆在山体上写下了大大的标语:伟大领袖金正日是二十一世纪不落的太阳!

朝鲜的地区划分大致是道(市),郡,里。每一个“里”大约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县,云峰水库那边就是朝方的一个“里”。

那天真的赶个巧,恰是云峰水库让游客参观的日子。从水库的大桥可以一直走到朝方的边防哨所。因为朝方的边防哨是设在江对岸的,所以当我们走过大桥一半距离时实际上就已经踏上了朝方的领土。

朝方的那个“里”中心就在大桥下边,星罗密布于山角下的一处盆地里,只是依然难得见到鲜族人。

尽管不让拍照,还是和妻子偷偷的以“里”为背景照了两张像。

终于走到了人民军的边防哨前,那个年轻的人民军战士向游客们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打了止步的手势,就不再有任何表示了。和这边解放军的战士相比,人民军的那个上等兵明显要黑瘦的多。

望着朝方清一色白墙黑瓦的房子,游客们又是一阵感叹:他们还象咱们国家五六十年代的样子呢。导游又介绍:其实朝鲜也有它好的一面,比如各种福利待遇,都是免费的。比如住房,人均可以达到五十平米呢。再如朝鲜是鼓励多生孩子的,如果一个妇女生三个孩子以上,国家会授予她“英雄母亲”的称号,工资和待遇上都会受到优待。而且这样的家庭不用担心如何抚养后代的问题,国家会出钱养到孩子成年的。

在回来的路上,我久久不语。我并不是一个十分关注政治的人,因为我只是一个小人物,政权的变更原就和我无关的。但是曾看过解体的前苏联,又看到了现在的朝鲜,我很庆幸能生长在现在这个环境下的中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1 9:33:35编辑过]

作者:清风而过 2005-5-5 14:09:01)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边陲,地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南麓 ,东南以鸭绿江为界 ,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满浦市和慈城 、楚山 、渭源三郡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 北部与白山市、通化市、通化县相邻;西南与辽宁省宽甸县、桓仁县接壤。

集安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长白山系的老岭山脉由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境,形成了岭南岭北的两个气候区。岭北属大陆性气候,岭南属半大陆半海洋性气候,是吉林省高温多雨区域。全市年平均气温6.5℃,年降水量 800-1000毫米,无霜期140-150天,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素有吉林小江南之美誉。

集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从公元3年到427年, 集安曾作为高句丽的王都长达429年之久,历经19代王,留下了大量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贵文物古迹。全市现存古墓1万余座,共有国家、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其中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将军坟,被誉为“天下第一碑”的好太王碑,以及五盔坟壁画墓、丸都山城等独具特色,是研究我国历史乃至世界发展史的重要史料。1994年,集安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作者:清风而过 2005-5-5 14:32:20)

美丽的集安——大山的怀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5 14:34:44编辑过]

作者:清风而过 2005-5-5 14:33:37)

美丽的集安——世界文化遗产丸都山城

作者:清风而过 2005-5-5 14:45:58)

上图是集安的洞沟古墓群

公元前37年,东夫余族部落首领之子朱蒙(亦称“邹牟”)因婚姻关系入主高句部族,统一周围部落,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建都卒本之纥升骨城,国号高句丽。汉平帝元三年(公元素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迁都国内城(今集安),通沟原成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到425年。

高句丽国祚705年,传28王。

洞沟墓群,分布在东丙长16公里,南北宽2至4公里的地面上,共有古墓11,280座,现存货,627座。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群范围之广,墓葬种类之多,数理之大,内涵之丰富,堪我国少数民族古墓群之冠。洞沟古墓群从东到西,依次为下解放墓区,禹山墓区,山城下墓区,万宝汀墓区,七星山墓区,麻线墓区。各个墓区墓数量、墓葬结构、排列顺序不尽相同,反蚋出来的历史现象也各具特色。著名的高句丽墓葬将军坟、太王陵、千秋墓、冉牟墓、角墓、舞踊墓、三室墓、马槽墓、四神墓、五盔坟、四盔坟等,均分布在各墓区中。

漫长的风月中,高句人以其卓越的聪明才智,开发和利用了长白山区的自然资源,创造了高句丽的灿烂文化。今天,通沟平原上保留着许多高保存丽时期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的墓葬,高大神奇的碑碣,雄伟壮观的山城,绚多彩的壁画,别具特色的文物......构成了通沟文化的实体,成为高句凡历史的见证。

作者:清风而过 2005-5-5 15:04:10)

失落的文明:高句丽民族三大历史谜团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设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进行管理,这是对东北地区实行郡县行政管理之始。高句丽人居住在玄菟郡高句丽县,活动区域大体上在今日浑江、鸭绿江流域。也就是说,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北方的高句丽已经成为汉代的编户齐民了。高句丽管理他们的户口,负责征税、征徭役,使用汉代铁工具、兵器进行农业和渔猎生产。

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在汉中央政权同意的情况下建立高句丽国,成为汉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由玄菟郡来管辖。作为汉朝的地方官,中央通过玄菟郡赐给高句丽王汉官服饰、衣帽和仪仗。高句丽政权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始终是一个地方政权。中原政权更迭,皇帝变换,高句丽诸侯王的地位没有变。高句丽人中一直流传着卵生、鸟图腾的传说,与商周始祖降生说相似。壁画中绘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图,使用汉字和汉晋货币。他们身上打着“龙”的印记。

高句丽政权曾两次迁都,承载其发展历程的遗迹又保存了多少?

高句丽政权存在了705年,先后两次迁都,共有三座都城。第一座都城是纥升骨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历时40年。公元3年,迁都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内),以此为都长达425年。公元427年又迁都至平壤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平壤)。建都平壤后的240年是高句丽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期。公元668年,唐朝军队与新罗联合灭掉了高句丽。

一个存在长达七百余年的王朝为何三次迁都,专家们深入研究后发现,第一次迁都的原因是国内城一带山水深险,地宜五谷,又多麋鹿鱼鳖之产,利于百姓生活,同时可以避免战争的威胁。第二次迁都,一方面是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高句丽向南发展的战略使然。更重要的是,高句丽王琏被东晋安帝封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高句丽王作为晋的征东将军,既要管理高句丽的事务,又要对东方诸国进行征讨。原乐浪地区的首府平壤正是其行使正统职权的地方。

高句丽都城地区保存着大量的文物遗迹,特别是集安国内城一带,由于作都城的时间最长,又处在高句丽政权的改革发展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最多、最精美、最富特色。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有43处遗迹,其中集安有42处,桓仁有1处。

集安的国内城在市区两侧,南邻鸭绿江,西靠通沟河,石砌方城,城垣周长2600多米,高处可达4米多,城门、排水设施及城内宫殿尚存遗迹,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城北2.5公里的山上雄踞着丸都山城,石砌城墙近7公里。城内有望台、戍兵营房和宫殿遗址。一座平原城、一座山城相拱卫,形成了高句丽都城的建筑格局。

集安国内城周围现有8000余座高句丽古墓。1961年,国务院将洞沟古墓群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有古墓11280多座,其中绝大多数是高句丽墓葬。其中一批大型的方坛阶梯石室墓是高句丽王的陵墓。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是长寿王的陵墓,太王陵是好太王的陵墓,千秋墓是故国壤王的陵墓。此外还有一批古墓内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有墓主人居家宴饮、出行、礼佛、歌舞、百戏、山林狩猎、攻城、斩俘、战争等生活场景。也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四神等神仙传说的图像。

好太王碑更是高句丽人留下的文物精粹。方柱形碑高6.39米,幅宽1.34米—2.00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碑文,原有1775字,现可辩识1600字左右。其内容记载了高句丽建国传说,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东征西讨的功业等。碑文为汉晋文言书法,是研究高句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文字资料。经历了1590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完好地矗立在集安市东北4公里处。

作者:清风而过 2005-5-5 15:05:38)

高句丽在发展时期,扩张到辽河流域,南到朝鲜半岛的汉江。灭国之前户籍为69.75万户,人口近348.5万,其中包括大量的汉人、鲜卑人、契丹人、人、新罗人、百济人。高句丽族人约17.2万户,86万人左右。这些高句丽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据史书记载,唐朝曾两次大规模迁徙高句丽贵族及有实力者到长安、江淮一带,共有22万多人;流入新罗地区18万人左右;留在高句丽故地,即今日辽河以东地区近20万人,朝鲜半岛北部约6万人;战争中死亡近20万人。可以说,高句丽人主要进入中原和东北地区,同那里的汉人相融合,一少部分留在朝鲜半岛,同那里的居民相融合。

需要说明的是,高句丽政权存在时,史书记载还称其为高句骊、句丽、高丽。骊与丽相通,而句丽、高丽应该是高句丽的简称或简写。像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一样。可是高句丽灭亡250年后的公元918年,辽东人王建在开京建立高丽王朝。高句丽简称高丽与王建的高丽政权从时间上、地域上、王族姓氏上存在着根本区别,不应该混为一谈。

至于朝鲜族人,应该是李氏朝鲜建立(1392年)以后在朝鲜半岛上逐渐形成的。19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迁入我国东北,成为今日我国的朝鲜族。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说,出了五服,血源关系就淡化到了尽头。公元668年灭亡的高句丽政权,其族人早已融合到中原、东北和朝鲜半岛其他民族之中。高句丽族和今日的朝鲜族是截然不同的。

转自:http://bbs.nvhai.net/Archive_view.asp?boardID=1&ID=1671860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