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乐山大佛游记 |
[游记]乐山大佛游记 |
2007-07-16 sina.com.cn |
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世界著名的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为弥勒坐像。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至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载。 到达乐山的时候是下午,好在天公作美,多云,没有什么阳光,相对比较凉快一些。乐山景点的入口是在大佛的左肩上方,到达的时候入口处已经是人山人海了,都在排队,可见大佛的魅力。再往前走,就看见大佛的发鬈,一个个比人的脑袋还要大许多,站在栏杆前面看下去,遥远的看下去,站在大佛脚边的人犹如甲壳虫那么大了。在江上,更有游人在船上看大佛,据说可以拍到大佛的全景相片。 从山顶到达大佛脚下的平台的阶梯相当之陡峭,越行越窄,最后只能容单人通过,所以只能慢慢的下行,倒也能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仔细的看看大佛,渐行渐低,看得全面。大佛的头顶是一个个的发鬈,下面就是大佛的脸和耳朵了。大佛的耳朵都是很富态的,长长的垂到肩膀上,不过据说现在的耳朵是木制的,可能是最初的耳朵已经被风吹日晒坏掉了,右耳朵里面还长出一株绿草,迎风飘曳。大佛的眼睛细长,半开半闭,煞是慈祥,不过左眼的眼角处有一块白色,估计是漆掉了,正像是一滴泪珠,不知道这无忧的弥勒佛是在为谁流泪。佛像的雕刻极为细致,衣服上的皱褶以及指甲都惟妙惟肖,可见功力之深厚。 在我下行至一半的时候,看见在大佛脚下的香炉旁边,有许多青衣人,正在行礼,那是真正的五体投地,整个人都匍匐在地上,三跪九叩,认真而又完整,虔诚可见一般。许久没有见到有这样虔诚信仰的人了,或许他们要比我们只信仰金钱的人幸福的多。 下到最下面,就到了大佛的脚下。仰面望上去,大佛虽然高大,却没有通常的巨型建筑给人的那种压迫感。大佛脚下距离江边比较近,换而言之,在佛像脚下是没有办法拍到大佛的全景的。江中有专门的游船来供游人拍照,可惜是要收费的,给大佛上香也是一样。不知道大佛知道了作何感想,不过后来转头一想,这不也正是当年佛祖的本意么。 大佛经历千年风雨,世人依旧凄苦不变。 从大佛往前,是一个什么崖墓,还有一个乌忧寺。 崖墓没有什么印象,更多的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畴,能够将中华民族的许多光辉成就提前不少年,或者说扩大不少范围。 乌忧寺的名字有点奇怪,原本以为“乌忧”是“无忧”的通假。后来在大殿前面的介绍上发现并不是这个道理。似乎是观世音菩萨的一个化身,总之是济世救人之意。乌忧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客堂”门口的一幅对联,所谓“客堂”其实是卖纪念品的小店。上联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下联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颇得佛中真意。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3cacf0f0100092324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