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乐山大佛游记 |
[游记]乐山大佛游记 |
2007-07-16 163.com |
乐山大佛游记 不到乐山,就不能体会“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妙和韵味。 山是一尊佛 ——万里长江特立独行 世界第一大佛,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便是乐山大动拥有的桂冠。大佛始建于唐开元初年,历时90年建成,距今1200余年。佛像庄严慈悲,气宇轩昂,整山而成。佛像之大,仅在一个脚趾头上,也可围坐十人,堪为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神品!佛身高达71米,头宽10米,1021个发髻环环相扣,精美绝伦。衣褶巧成隐蔽排水通道,防患于未然。 大佛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风光绮丽的凌云寺下。来自高原雪山峡谷的三江一路狂涌,势天阻挡,在这里汇为一川,奔腾东去。 纳天地之宏伟,扬佛法之庄严。乐山大佛脚踏巨澜,头顶蓝天,眼眺旷原,于乱云飞渡之间,从容护佑众生。不仅在精神上给了当地人民巨大鼓舞与抚慰,在水利上也因为90年间施工使大量山石镇江,形成缓冲作用,有效阻遏了骇浪的直接冲击,使江面相对平稳。 20世纪中叶,著名诗人戈壁舟来到乐山大佛前,触景生情,写下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带领群山来,挺立大江边”的诗句。 气势磅礴的乐山大佛,既是宗教文化史更是艺术史的奇迹。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颂歌高唱,对之肃然起敬。 “古人不见今月明,今日曾经照古人。”古今人性情相通,并不冲突。 1989年5月11日,来自广东顺德的农民潘鸿忠发现,乐山大佛所处区域有一座惟妙惟肖,浑然天成的睡佛。 巨型睡佛头南脚北,安卧于岷江东岸,南北直线距离约1300多米,乌尤山为佛首,五官清晰可辩,面部轮廓详尽,山形树梢,亭台楼阁,无不恰到好处地形成了睡佛的组成部分;凌云山为佛胸,大佛恰好立于睡佛心间,印证了佛义中那句“心即是佛”“佛在心中坐”的名言。 站在乐山大佛对岸远眺近观睡佛,面对如画江山,体味当年潘氏农民的灵心。江岸为此还兴建了仿古式观佛阁楼,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乘上13路公交车直达大佛前山门,由于借了张当地居民身份证,因此,我仅以十元的低价买了张价值七十元的门票。心情大好,接下来就请跟我一起游大佛吧! 凌云寺 ——雾失楼台更探幽 凌云寺为于凌云山头,旧称报国寺,为九峰环抱。寺宇辉煌之古禅林,曾有“富丽为西南第一”之美誉。因大佛就在近旁,人称大佛寺。现存之寺庙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凌云寺古木参天,气势恢弘,历来为蜀中名寺。 海师堂 ——英雄与历史共存 位于凌云寺藏经楼下,里面塑有大佛始建者海通法师的全身像,以及续建者章仇兼琼,韦敖和隋朝嘉州太守赵星斩绞治水像。堂内三面墙上均有精美塑像,堂后还有清代贴金木雕佛祖像,它为楠木所刻,运用了高佛雕,圆雕等艺术手法,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下观音 ——三江在胸怀 养身心此为兑悦峰上一处清幽之地,入其间视野开阔,远可晀峨眉秀色,近可观乌尤斋堆,品茗修与山水一同宁静。 千佛祖师洞 ——一官归去来 千峰祖师洞是纪念千峰师的一天然洞穴,洞壁内有记载千峰禅师功德的故事的碑刻。千峰禅师原名李宗岳,出家前是元朝末年一名狱吏,因痛恨元朝统治者的残忍,在一次押解犯人的途中放了所有囚犯,然后到凌云寺出家为僧。 龙湫虎穴 ——小景点大文化 池前玉石猛虎,池中叮咚泉水,池上清澈飞瀑,崖上石刻青龙,此为凌云山中一景。龙湫一词从自唐代诗人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一诗:“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后人在石壁上题有“龙虎”二字,其中“龙”字高达3米,为清朝嘉定知府史致康所书。笔力苍劲雄浑,一笔写就,俗称“一笔龙”。 龙池 ——寄情山水之间 是一处以水景为主的景点,有池有瀑,水体之上是由石砌成的桥,还有亭台,在此品茗和观荷听涛,与锦鲤同享一方花香。 九曲栈道 ——天地人通灵的阶梯 乐山大佛旁临江的悬崖之上,崖顶自大佛脚下有一条盘旋的栈道,其年龄与大佛同岁。远远望去斗折蛇行,70余米高,起第一折处还有精美雕刻。是陆上去到大佛脚下的唯一通道。 浮玉亭 ——游人撞大钟祈大福 为于凌云山上,亭内有高2.63米,重5吨的大勒圣钟,钟上雕有九龙图和《弥勒经变》《弥勒上开经》经文,还有以福,禄,寿,喜为主题的飞天伎乐装饰图案。大钟的四周均有圆形撞钟饼,游人可根据所想祈望的位置撞钟祈福。 碧津楼 ——曲径通幽 为于凌云山后半山的山道上,宋代《碧津楼记》载:“碧”字取青衣江山碧玉;“津“字 意为渡口,故名碧津楼。木楼三层参差错落,依窗凭栏远眺,可见大江烟波浩淼,鱼舟出入云水,风光旖旎如画。 东方佛都 ——佛国天堂 它于1994年5月在乐山市建成开放,利用自然山体延伸,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和东南亚佛教艺术的风格。 佛国天堂 ——演绎佛学的民间情愫 位于丹霞峰顶,依山势而建,其建筑布局为唐朝宫廷式样。殿有两进,内有众多弥勒造像,殿内还有一组反映弥勒降生至成佛的浮雕连环画,技艺精湛,步入其间能感受超凡脱俗的境界。 麻浩崖墓 ——与山水共长眠 麻浩位于岷江东岸凌云山与乌尤山之间的溢洪道一侧,当地的崖墓依天然的红色砂岩凿成,是古人特有的一中丧葬方式。 大佛也游得差不多了,我们从凌云山经麻浩东汉崖墓陈列馆,过铁索桥登山就是乌尤寺。 乌尤寺 ——寺门高开洞庭野 乌尤寺座落在乌尤山顶,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乌尤山四面环水,孤蜂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绿荫重叠。据《史记》、《汉书》记载,乌尤山原与凌云山相连,蜀郡太守李冰治理沫水(大渡河),开凿江道,引部分江水绕乌尤山而下,使之成为水中孤岛,也称之为青衣别岛。现山上有“离堆”石碑,离堆即离岸之意. 乌尤寺座落在乌尤山顶,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朝,为唐代名僧惠净法师所建。现山顶建结茅亭,为“唐惠净上人结茅处”。据说当年诗人岑参在嘉州作刺史时,与惠净相交甚密,并作《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一诗,有“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猿鸟乐钟磬,松箩泛天香”之佳句。可见当时乌尤寺已建成。 北宋时,改正觉寺为乌尤寺,以山名寺。乌尤寺在明清时两度毁于战乱,现存建筑大多为清朝末年和近代所建。 1984年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僧人成立了乐山市乌尤寺佛教协会,乌尤寺住持遍能法师任会长。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乌尤寺根据实际情况,订立了“宗教活动试行规定”、“寺庙管理制度”以及对外开放、安全保卫、防火防盗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做到每个僧人职责明确,在从事宗教活动的同时,参加寺庙管理。 乌尤寺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拿出巨款将主要殿堂修复一新,“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的罗汉堂等建筑也次第恢复。 乌尤寺寺门正中书写“乌尤寺”三个大字,两侧的对联为:寺门高开洞庭野,苍崖半入云涛堆。 山门上还有“青衣别岛”、“慈云”、“法雨”等题字,使气氛顿然庄严、静穆。 入寺门为天王殿,新塑有四大天王像。穿过天王殿,迎面是弥陀殿,弥陀殿立于岷江断崖旁的参道上,建于1920年,依崖而立,风格迥异。内供一尊高约5米的阿弥陀佛像,泥塑金身端身站立,左手持金台表示接引众生,又称接引佛。身后有48尊塑像,代表着阿弥陀成佛前所发的48愿。后为弥勒殿,清末咸丰(1851一1861年)、同治(1862一1874年)年间重修。正中供奉弥勒佛像,两侧分列着四大菩萨。弥勒殿后为韦驮殿,正中塑韦驮像,左右两侧为伽蓝、龙神像,这三者都是护法神抵,此殿又称护法殿。 再后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1913年所建,单据式建筑,庄重雄伟。正中“大雄宝殿”三大字为清末名书法家黄云鹄所书。大殿的门窗壁板上雕刻着富有中国古典风味的花卉图案,精美别致,与“壮严引源”、“见道根源”的匾额和堂柱上各式对联相辉映,益发典雅华丽。 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文殊和普贤三尊佛像,每尊都高达4米,系香樟木精雕而成,全身贴金,衣纹潇洒自如,神态慈祥肃穆,具有唐代塑像风格。 殿外左右分立着八角双檐的钟亭和鼓亭。钟楼内悬钟为明代永乐年问所铸。殿左的厢房现辟为文物陈列室,展出自汉朝至清朝各种文物近干件。 大雄宝殿后为如来殿,为清末同治年间重修,双层结构,上层为藏经,藏有《频伽藏经》、《日本续藏经》各一部,约万余卷。殿前两个撑枋上,雕有凌云、乌尤两山的全貌,玲珑剔透、巨细尽致。殿正中供五尊如来像,代表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又称五方五佛,分别为阿閦佛、宝生佛、弥陀佛、成就佛和毗卢遮那佛。两旁为二十四尊护法天神木雕像和十八罗汉泥塑像,表情动作风趣幽默。 如来殿右侧西廊尽头为观音殿,重建于1925年。殿内观音菩萨像,高3米,造型优美,仪态万方。如来殿左侧东廊尽头是方丈室。方丈室为一四合小院,幽静雅致。四壁嵌有不少匾联题词,其中宋代名士张方的诗,写出了乌尤山的气势: 竹桥沙水乌尤渡,绝壁孤崖意气骄。 故与凌云分半坐,僧窗假寐见金蕉。 在如来殿西侧有著名的尔雅台,传为汉代郭舍人注释《尔雅》的地方。台右侧临江绝壁处有明朝鼓汝实所书“中流砥柱”四个大字,字径达5米。为乌尤一景。旁有旷怡亭,是旷览江山胜迹、怡悦心志的好地方。再上为山顶花园,登园中八角亭远眺,峨眉苍郁的山峦,岷江滔滔的流水,辽阔的原野,三江环绕的乐山市,皆一一收入眼底,真可谓“江山这边独好。” 乌尤山自1984年开放以来,每年有上百万游人香客前来观光、朝山。乌尤寺为了方便游客,开办了法物流通处、茶园、素菜馆、食品店等服务项目,受到社会好评。1985年,乌尤寺还安装了消防设备,培训了义务消防队,加强了对寺庙古建筑的保护和防火工作,被评为乐山市1985年冬季防火工作先进集体。乌尤寺和全国其他寺庙一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购买国库券,为灾区捐资献物,受到各界好评。 与乌尤山相距一华里便是凌云山,著名的乐山大佛就位于凌云山栖鸾峰下。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依凌云山西壁凿岩而成,坐东面西,佛像通高71米,体型魁伟高大,比例匀称,神态端庄安详,形神兼备,令人赞叹。大佛头宽10米,鼻长5.6米,耳长7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嘴长3.3米,肩宽28米,脚背至膝高28米,仅脚背宽8.5米,赤脚上可围坐百余人,享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誉。 乐山大佛为唐开元元年(713年)名僧海通创建,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开凿历时90年,正值盛唐之世。这尊千古佳作也反映了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佛教势力的昌盛,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一个雄伟的实物标本。 至此,著名的乐山大佛我也算是游完了,收获颇多。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亲自去看看绝对让你受益匪浅。 |
转自:http://tanjuan816816.blog.163.com/blog/static/1523202006113043812270/43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