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重游乐山大佛

[游记]重游乐山大佛

2008-05-22    sina.com.cn

上周,陪外地朋友再访峨乐,去了我十年前去的乐山。时间匆忙,未来得及与乐山军友聚聚,很是遗憾。不过美丽的乐山,崛起的新城、壮观的大佛、好吃的西坝豆腐、修葺一新的佛都景区......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去的那天,天气不是很好,不过一路菜花黄得金灿灿的,边看边走,心情很是阳光。

佛都景区入口广场宽敞,名山起点的牌坊相当的有气势,在这里买上六元的票才能进去,不过一路上叫你停车的千万别停,一定要开到北门,从这里爬上去最快。70元一张的门票,如果不花上一天时间慢慢逛,挺不划算的。一路都有人当导游,如果你需要,可以花30元找一人,我们都是四川人,就不用了吧?
从北门上山,一路临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因为今年暖冬,干旱相当严重,很多地方都没什么水了。不过一路行来,有些新修的山壁景色也是融自然与人工于一体,处理得不错。比如一个白虎出匝的造型和背后的老洞融为一体,临江怒吼的白虎,很有气势。而这处升龙图,也是一个不错的拍照地点。

还没看到大佛,不过可以看到坐在弥勒殿中的弥勒,这座像可能是后来重建的,保护得比较好。其它的历史遗迹,比如由韦皋撰写、张绰手书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记载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现镶嵌在乐山大佛右侧的临江峭壁上,因年代久远,碑文已残蚀脱落,仅有部分字迹可辨认。而一些可以媲美甘肃敦煌、洛阳龙门和山西云冈等地的石刻的岩壁雕刻,已经风化得很严重了。

拾阶而上,走过这样一个大门,终于到达大佛的头部。

从这里往下看,只觉得腿虚。这座摩崖石刻弥勒坐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修建此像的目的一是借石去掉三江交汇水流冲击造成的水患,二是借佛力镇水。最先主持修像的海通法师,在这里也有像,他的故事,我稍后再讲。

这里借资料说明一下大佛的基本情况:
乐山大佛依山凿成,坐东向西,头顶苍穹,脚踏三江,远眺峨眉,近瞰嘉州。坐佛通高71米,与凌云山齐,魁伟高大,相貌庄严,比例匀称:头宽10米,鼻长5.33米,耳长6.72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嘴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8米,指长8.3米,脚背宽9米,脚背至膝高28米,头顶有发髻1021个。在佛颈后壁至佛脚,还巧妙隐蔽着科学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石刻造像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坐佛像。

从陡峭的山壁沿着栈道往下单行,梯很陡,不过因为近年来做好了防护,铁栏杆比较高,所以下去也不是很危险,只是角度太大,有点腿软。一路上,右手边的石刻造型由于风化,已经大多斑驳了,不过其工艺的精巧,细看还是能体味出来。
从半山拍大佛,气势已出。

下面再贴一点边角花絮:

发髻用石块嵌就
史料载,佛像“顶围十丈”,这是说大佛头部的庞大。大佛头项上安置大圆桌,足足可以围坐30人,大佛头顶层层螺髻,共有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但实际上,螺髻并非岩上直接凿造,而是用上千块刻有螺纹的红砂条石拼装嵌就,螺髻表面再抹灰而成。在大佛建造史馆里,可以看到陈列着两块红砂条石,顶部一尺见方,刻有螺纹,这是1972年维修时,从大佛脚下的泥土中发现的,与大佛头顶的螺髻一样。

耳鼻为木胎泥塑
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经文物专家现场勘察,长达7米的大佛耳朵,确实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但木胎泥塑的两耳,是凿佛时筑成,还是后人补做,无可考证。佛像“极天下佛像之大”,就是耳朵中间也能站立两个大汉,2000年为大佛“洗脸”时,两名工人替大佛“洗耳掏耳”,竟然整整用了一天时间。
大佛鼻长3.2米,维修时发现鼻孔内侧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这说明隆起的鼻梁下部是个空腔,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塑造。

佛眼一大一小
21世纪之初,在对乐山大佛维修时,专家们也对佛面进行了全面的测量考察。偶然发现了一些新秘密,大佛的比例基本符合人体比例,大佛右眼长2.6米,左眼长2.68米,两眼一大一小,这也与正常人的双眼特征一致。真让人疑惑。专家认为,古人建大佛,摹本取本地人“共相”,佛面特征倾向于“写实”,反映出建佛之时前人思想已出现从神本化向人本化转移的迹象。 等到下到大佛脚底,看着能停一辆QQ的脚趾甲盖,头仰到老高才能看全大佛全身,不由感叹当年建造者的辛劳。

佛像建造的发起人是凌云寺僧释海通。大佛的开凿,使石块下填三江汇聚处的回水沱,消除漩涡,减弱水势,以利航运,又从宗教情怀方面,给了行舟于三江急流的船夫们信心。
由于凿刻佛像工程浩大,工期漫长,海通主持施工完成了佛像的头部和胸部便圆寂了。后由代理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俸薪20万,将佛像修到膝;再后由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俸薪50万主持续建,朝廷也下诏赐盐麻税款以资助,直到唐贞元年间才大功告成。

来来来,看看我们下来的栈道。这就是著名的九曲栈道,栈道自上而下盘旋九曲,全长300多米,狭窄而陡峭,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磴。

佛头右侧竞秀亭处是栈道的起点,依九曲栈道铁扶栏沿崖而下,一直可到大佛脚底。沿栈道慢行其间,仰望峭崖陡壁,梯道迂回,俯看三江洪波,浪遏飞舟。
在栈道第一折处,红砂崖壁上有唐代石刻佛像数十龛,但大多风化严重,其中一组“西方净土变”佛龛保存较好,最是雕刻精细,人物丰腴端庄,线条优美,背景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在九曲栈道上,佛窟两侧红砂崖上尚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洞穴,这是当年建造大佛楼阁留下的梁柱孔。
据史料记载,大佛像凿成之后,曾建有跨度约60米的十三重楼阁覆盖其上,名“大佛阁”、“大像阁”,
“万烟生聚落,一崦露招提。霁月人来上,残阳鸽去栖”(唐薛能诗)。大佛阁在宋代曾经培修,更名天宁阁,后来毁于战火。

从大佛建成之日算起,乐山大佛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仍巍巍端坐,保存完好。
从大佛建造设计来看,最初凿造大佛的目的是为“永镇风涛”,于是,在大佛建造选址和设计上,便尽可能利用山体的优势,将佛像修建得高大些,以产生“镇水”的威慑力。在设计上采用了“露顶开龛倚山大像”的形制,让石刻大佛与原生岩体连在一起,更安稳,更坚实,不仅能抵挡风雨之袭,还能防御地震之毁,为大佛稳坐千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佛像坐东向西,地处凌云山栖鸾峰阴坡,位于人工开凿的凹进崖壁之中,太阳只有在日落时才能光照大佛全身,夕照的热量也不太高,佛像体岩石风化自然较阳坡弱。佛像体隐蔽于临江山崖湾内地段,周围林木稠密,有遮阳挡雨和护坡作用,因此大佛受山体滑坡、风雨侵蚀的影响也大为减弱。
从气象角度分析,乐山位于四川盆地的中南部,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大佛更处三江汇流之处,雨水充沛,空气湿润,云雾多、日照少,乐山大佛岩石所受热胀冷缩及自然风化等破坏作用也相应较小。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4c59ad0100073r36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