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游记 小时候听大人讲:峨眉山上有很多神仙,他们时而参禅打座,时而驾鹤腾云,或讲经说法,或饮酒下棋,好不自在,简直是个非常的极乐世界。后来又听到邻居杨大爷讲他朝峨眉山见闻。据他说是八月上山的,山上极冷,但背包 伞的人仍然很多。山上菩萨佛像个个穿金着彩,殿宇楼阁全是画栋雕樑,和尚极多,十分热闹。他还讲到了山上猴子成群,朝山的人若遇见猴子就得拿东西给它吃,还得称它们为猴居士。要是朝山心不真,就仅防被猴子抓咬。听讲这些都三十年前的事了。 七五年六月四日我同夹门高登甫,熊光发相约步行游峨眉山。虽然不求羽化升仙,试想亦可助趣人生,壮观世界。 八日晨到达峨眉县城,此时天在下雨,吃过早饭,雨稍停,我们便向峨眉山进发。沿公路走约十里,忽见一高大牌坊,上书“天下名山。”细看原来是郭沫若题书。这时天渐转晴,云开雾散,那巍峨雄伟的峨眉山已渐渐从云天上浮现出来。不久我们便到了山脚的“报国寺”。寺院庄严宏大,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要数明永乐年间造的瓷佛,佛高三公尺,神形兼备,实为世所罕见;另外是明万历圣积寺铜塔,塔高六公尺,十四层,塔上铸有“华严经”全文和四千七百多个佛像,是一件稀世文物。 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因它两山相对如娥眉,所以称为峨眉山。,山势绵亘曲折,千岩万壑,秀丽清幽,最高峰海拔三千二百多米,从山脚到山顶全长九十多华里。早在汉晋时期,道教就在山上建立庙宇了。唐宋以后,佛教逐渐兴起,到了明清时候,峨眉山已被称为佛教胜地了。 下午两点,开始正式登山,第一站是“雷音寺”,寺里没有一尊菩萨,苍苔满径,破壁秃垣,再者“伏虎寺”,“纯阳殿”也都是倒廊破庙。路上还要经过早已荡然无存的“大无寺”,“中峰寺”才能到达可以接待游人的“清音阁”。今日下午大晴,天气很热,走走停停,连带的两壶水在半路上都早已喝完。过后到了一处不知名的地方,转过山坳,忽见峨眉主峰耸立,云烟缭绕,我忙举相机给它拍了像。心想:呀,峨眉山呀!你真的是山崖拔萃从天降,树拥灵虚入画来。置身在这大自然的美景里,不由人早已把先前那些秃墙败屋的心情忘得一干二净了。又一程忽然听到林荫深处传出一阵阵琴弦之声,叮咚入耳,不知是怎么回事,正疑惑间,适逢路边一割草女孩,忙问其故,于是才知道是峨眉山特有的琴蛙在呜叫。琴蛙,其声如弹琴,模样与青蛙相同,只是通体褐黄,呜声各异。于是才恍然悟出大自然之多变奇妙!当我们到“清音阁”时早已黄昏了,虽有双瀑飞流,闲听清音的好去处,也来不及去细看了。最难为的是“清音阁”早已没有住宿床位了,所以我们还得赶到“万年寺”去住。当赶到“万年寺”,早已是星斗满天了。晚饭毕,雷雨骤至。累极,一宿无话。早晨我们参观了砖殿。它是一座印度式的无瓦园顶佛殿,建于明万历年间,高12.34公尺,上部是半园形的穹窿,由一卷一伏的卷拱构成,下部是砖墙,穹窿顶便建筑在砖墙上,外部仿木结构成正方形,从外表看十分雄伟壮观,殿中供一尊铜铸的骑白象的普贤菩萨,造像通高6.84米,重62吨,宋时所造。殿的内面有层层龛壁,里面还放了许多铜铁造的小佛像。砖殿后为后殿,除了有些菩萨佛像而外,便没有什么可记的了。 九点,雨渐渐的住了,起程继续上山。在过“息心所”的路上,忽见一条有一尺多长像小蛇一样的东西在路上蠕动,还是熊光发首先认出来是一条大蚯蚓。要不是今天得见真容,真的不敢相信蚯蚓会有这么大?山越走越高,气候越来越冷,奇怪的是山越高庙越矮,神越小,晴雨变化也越来越大,一天当中就可能出现好多次晴雨风雷的变化。许久来到了一座名“初殿”的破庙。人走倦了,肚子也走饿了。于是我们只好把今早剩的面包拿出来充饥。再经“五里坡” ,到洗象池。峨眉山气候从山脚到山顶可分成三段,山脚热带,中间温带,山顶寒带。到“洗象池”就算到寒带了。起眼一看,漫山遍野都是冷杉,树干和树枝上全挂满了青苔,而且随处都可看到要几个人才可合抱的大树。为争取时间,在“洗象池”只休息片刻又继续向山顶攀登。穿过一片片的原始冷杉林,爬了好长一段山路,经“大乘寺”,“接引殿”,到“雷洞坪”,这已经是三千米的高度了。往下看,悬崖百丈,好不惊心!忽而寒风刺骨,忽儿大雾迷漫,经过一段段艰难攀登,到“金顶”时天都快黑了。吃了一顿没有一点菜的“白眼”饭便香甜地,满足地美美睡了。一夜都在下雨,天亮了,雨仍在下。四面八方全是灰朦朦的一片,只看得出四五丈远,这时如门窗稍有点关闭不严,雾气马上就会挤进屋来,一会儿便会把床铺衣服打湿,其实就是雨落到屋子里来了。没有到过“金顶”的人是难已相信这奇观的。吃午饭时雨还在下,下午两点,忽听有人在外面叫:“雨小了”。我们赶忙出去观看,雨果然小了。据说这山顶上只要雨一住马上就会出现晴天,不但可观“云海”,如果时间适当还可以看“佛光”。 一时,雨住天晴。我忙拿着像机同游人一道涌向“舍身岩”,但见云从脚下涌,人浮白云间。飘飘渺渺如登仙界,悠然!妙极!忽儿白云随风飘去,由朦胧而转清稀,茫茫天幕开始下降,这时才清楚地看到我们原来是站在白云托着的悬岩峭壁上。忽然有人在惊叫:“快来看呀,下面的山从云中现出来了,”随着云波的翻去,在老远的下边又露出了一群山巅,细看还有弯弯曲曲的小河盘旋其间。我忙调好镜头,谁备满满的猎取这云海奇迹,不料一片大雾铺天盖地扑来,转眼又是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了。大家一阵惊愕之后,默然了。谁知凉风一旋,不知怎么的眼前的迷雾倏然消散,云海景观又重现了:只见那汹涌的云涛,滚呀,滚呀,在我们的脚下滚出了一座座的青山;还有那云波下挂着的碧兰色的小河。再看远处,又渐渐地浮现叠叠峰峦。云波翻滚,气象万千,要不是今日登临,那里还知道会有这么个绝妙的天地!我兴奋极了,一连就照了好几张像。 时间已快三点,看样子是看不成“佛光”了。据说这“佛光”是要在午后与太阳相对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折射出来的光环,其位置正好在“舍身岩”前。其实就是一个彩虹环。最特别的是人在适当的位置上可以把身影映在彩虹环中。过去有些十分迷信的人,见此情景,便走火入魔,幻昇仙界,纵身岩下者有之。还有一些因故轻生的人,为求解脱也往往葬身岩下。悲乎,愚乎,好不令人深思。站在岩前不由人因感而叹曰: 一缕灵光,幻灭了多少凡愚成舍利? 大千世界,空留下无边风月在人间。 “舍身岩”,大概就是因为有了诸多舍身者而得名。 岩上是“金顶”,不过现在已是一片火烧过的废墟。据说是前几年有一个建电视台管柴油机的人失了火。这场大火不但烧了“金顶”,而且还烧了一部唐玄庄到印度取回来的“贝叶经”。传说在发生大火的时候有一个老和尚为了抢救这部经书而献出了生命。这个故事听起来真可谓谓壮哉! 四点下山,夜宿“洗象地”。当晚很早就睡了,盼望明早能舒舒展展观看日出。天未亮就听有人在喊天晴了“!我急忙下床拿起像机就往外跑。我们住在楼上,出房就面对东方,抬头一望,但见:茫茫无际千里外,满天星斗映栏杆。这时要不是东方渐渐出现一丝黎明,老实说谁也分不出那是星星,那是灯火?真个是星火交辉,天地相融,望景生情,好不快哉!一时,游人沸腾起来了,大门也开了,我急忙跳出门外,抱着像机就去找适合拍照的位置。再说那东方,慢慢的由鱼肚的转红,从暗到深,逐渐扩大变亮,及至把整个天空都映得通红。此时已是霞光千道,峰峦泛彩,楼台亭阁,隔外生辉,顷俄,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只听得一阵咔咔拍照声,至少有二、三十部像机在抢镜头。观看这幅东方红太阳升的壮丽图景,可以说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 早饭后慢慢下山,经“华严顶”,“九十九到捌 ”,“遇仙寺”,据说这一带是峨眉山猴群出没之处,于是我把像机挂在胸前,叫同伴一前一后作保标,随时皆可按动快门。可惜的是一直到“仙峰寺”都未遇上猴群。据庙里和尚说这山上有五、六群猴子,每群大约有五、六十只,他们主要以树果和草木叶为食。我们在“仙峰寺休息一会儿,看了一周,没有什么可记写的,只是在大门角发现了一副不知是什么时候扔在那儿的抱柱对,其文十分耐人寻味。其联云: 无偈不通,语出清风多幻化, 有怀必吐,诗归明月细推敲。 这次游山,我觉得有趣的都记了,想到的都吐了,只是尚欠“清风”“幻化”。至于诗呢?那恐怕只有回去慢慢推敲了。 “仙峰寺”右边约二里有一山岩石洞名“九老洞”。传说是当年赵公明修炼之处。岩洞深不可测,我们刚进去就遇到一只大蝙幅从洞中飞出来,于是我们不敢深入进去,只在洞口处溜览一会就算了。从“九老洞”沿岩婉转而下,约二十五里便是“洪春坪”,“洪春坪”是 一座幽深清雅,而以“洪春小雨”著名的寺院。这里气候凉爽,景色清幽,朝云暮霭流布林间,即是晴天,也常有如烟似雾的细雨飘忽其中,人在其中忘我怡然,实在是个避暑清闲好胜地。“洪春坪”往下便是黑龙江峡峪,那里有一里多长的一线天栈道,峡峪两边是二、三十丈高的绝壁悬岩,两岩相夹,最窄处还不到十公尺。过峡峪再下几里便回到“清音阁”了。因为从“清音阁”上山有两条路,我们是取道右上左下。在“清音阁”休息一会儿,喝了一道茶,便从左边捷径小路下山,回到峨眉县城时天已黑了。游峨眉山,计时三天,聊写游记一篇记兴,也不往到此名山一游。 一九七五年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