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峨眉山游记(一)1 |
[游记]峨眉山游记(一)1 |
2007-07-16 shbbs.net |
<!-- 帖子内容区 --> 峨眉山游记——云雾.金殿.舍身崖 12点40分,缆车停靠金顶卧云庵,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真切的感觉,是稳稳当当的落在睹光台的草坪上。草坪中央,那尊水泥标志碑上 “金顶3079米”的字样,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烁金光。亲家他们因首次登临金顶,对这里的一切都很新奇,只见老两口双手轻轻地抚摸着“金顶”两个红亮的大字,情不自禁地说:金顶!峨眉山的象征,我们来了,见到您了,向往已久的神圣之地!我的心情倍受感染,激动得眼睛湿润,前两次登临,未曾见到这个形象的标志碑,显然是近年树立的。孩子们快活的催促,快、快、快呀!有阳光清风舞白云,先在这里留影。我急忙举起相机,不停地卡嚓、卡嚓,把他们欣慰的笑意拉进镜头。 金顶!峨眉山的象征,渊沿流长的佛教文化和大自然旖旎风光,不知令多少人陶醉?峨眉山,佛教称 “大光明山”。相传东汉明帝年间,峨眉药农蒲公上山采药,发现鹿迹如莲花,追至金顶,见祥云缭绕,首遇七彩光环中骑着六牙白象的普贤,便有了普贤降临峨眉山的记载。印度高僧宝掌禅师第一个在七彩光环里见到自己的身影,佛门认为,一般的众生只能在庙里见到普贤的化身,要心诚意专之人有幸在金顶见普贤报身——佛光,即峨眉宝光!大现普贤光明。 金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的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扬名海内外。有人说,到了四川不游览峨眉山是遗憾;游览峨眉山未登金顶观赏奇观更是遗憾!我先不说遣憾,因为观赏四大奇观并非易事,要天时、地理、人和匀有之,要看你是否巧遇或者说有运气。 我的一个朋友真有好运气,一天之内见过三大奇观。我听他绘声绘色的说过,他在今年春节大年初一相约好友上山,因为上午乘车误了时间,下午出发,夜宿金顶,呵呵!真没有想到哇,第二天(大年初二)巧遇日出、佛光、云海三大奇观在同一天出现,惊叹,实属罕见!和成千上万的游人目睹壮观的天然画卷,满天的朝霞,殷红的日出,玉白的雪山,浩天绵绵的云海……让我也跟着朋友眉飞色舞的演讲美滋滋的分享了一番。 好运气不是人人都有的,多少人来金顶都无功而返。说佛光显现吧,要万里晴空、太阳偏西这两个必备的条件;圣灯现形于深秋雨后之夜,是最难见到的景观;只有云海大方,几乎人人来这里都能饱眼。日出相对容易见的,可是,有时候人们专门夜宿金顶,想早晨观日出,也未能如愿,有的人不畏风霜雨雪,冒着零下一、二十度的严寒,从凌晨开始守候,静静观摩天际幻化之美妙,期待拥抱从神幻的天边跃起一生一世的希望,可惜日出像个黄花闰女,常常羞涩的躲在天海里和游人藏猫猫儿。 我们今天呢,早就错过了清晨的日出,从天气以及时间来看,与佛光、圣灯的显现也无缘。不过,我真没感觉遗憾!立在这里——高出三山五岳的绝顶可穷千里之目,北望成都平原,揽尽千里之色;看大渡河水,只见大江东去;西眺瓦屋雪山,银岭连接天际;南顾大小凉山,绵延起伏无尽。一切令人心旷神怡,思绪绵绵。我没有文人的凌然浩气,写不出仙境绝妙的诗文,也没有墨客博大胸境,画不成仙山秀美的雄姿和神韵。我很满足,能与阳光清风亲亲我我、搂搂抱抱;和神奇变幻的云雾悠哉嬉戏几番;让心灵一次次唤醒我去寻着金殿、舍身岩支离如絮的纸片,并与之自由畅谈,你说,这种机会是不是难得,人的一生能有几次这样快活放飞的?! 太阳在鱼鳞般的天海里快乐的穿梭。洁白的云,从千山万壑冉冉升起来,一直铺到遥远的天海边,波光闪烁,气势浩大,颇为壮观。我不由的呤诵起明代高僧梦鉴“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里烟云连”的诗句,飘飘欲仙呵! 哎呀!不好!一股风撩过,随即云来雾盖,太阳不断的躲躲闪闪。我的天,刚才夸你金光灿灿,此时索性黑了脸,发起暴躁的脾气来!云团蜂拥,怒浪滔天,如吾空大闹天空一般,我们身不由已的东倒西歪。正欲去房檐边避避风,嘿嘿!瞬间,亮闪闪的太阳脸又笑了,立即风止雾去云平,水波不兴,是一派静谧。搞不懂,真搞不懂变幻的云雾,我们惊喜的赞不绝口:奇妙,真奇妙! 听儿子在那边惊奇的叫起来:叔叔、阿姨、妈妈、牛妞(儿子的女朋友)快过来看,我们急忙跑过去,凭栏俯视,深壑下飘逸星星点点,儿子兴奋的手舞足道:看见了吗?峨眉山市区,还没有我的手掌大呢,那条公路细得像老太太的白发丝丝,看见了,看见了,果真是“城郭依稀大如掌,翠微隐约小于细”(出自明代梁应龙诗句)。咦,就眨眼的功夫,腾起直升的雾,把深壑填满,看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 悻怏怏转身,就见到“睹光台”上的石桌子石凳向我们热情的招手,一看时间1:10分,肚里正叽叽咕咕的提意见,休息吃饭吧。我们打开背包,取出面包饼干和咸菜,伴着仙风圣气,一咕脑的往肚里下咽,呵呵!香香甜甜,婉约柔软,一顿美餐! 肚子过了“卧龙岗”,我们起身奔金顶峰(金顶峰上有华藏寺,华藏寺最高一层殿为金殿,金顶峰是因有金殿而得名金顶)。拾阶而上,耳畔传来一阵阵 “呜、呜、呜”的声音,还不到两点钟呢,只见工人们在升降机的配合下正在拆除簇围华藏寺的脚手架,五一节屈指可算,金殿维修临近尾声。我丈夫认识的一个施工负责人,在这里承包土建工程。据他介绍,华藏寺维修始于去年秋,是89年重建落成之后,第一次重要维修,上面下了死命令,必须保证施工质量赶在五一节前交工验收,并向游人开放。这里四季如冬,滴水成冰,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解决土建施工的困难,特别说到他们烧起一炉炉大火,把混凝土灰浆包围起来加热,这是他从事土建施工二十年没有经历过情景,矗立在华藏寺顶端的金殿可谓流光异彩!是因为那熊熊炉火熔炼圣地照亮天。 寻思华藏寺维修施工中的那一炉炉跳跃的火焰,我猛然想到金殿与火,对!金殿与火真是分不开!这是不是它们之间的属性所在呢?原来,佛教学说中关于世界的构成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素,四大佛教胜地则各表其一,称“四大界”四大界之一的峨眉山称银色世界,属火。为此,有人说金殿与火,应运而生,相伴相克,一对形影不离的冤家,是有道理的。 据峨眉山史料记载,火神对金殿的“勤劳”,算得上不旷其职!当年妙峰和惟密二位禅师初建殿,只有板屋一间,继总兵祁三春捐资重修,盖铁瓦,又称锡殿,后焚于火。明神宗万历壬寅年(1602)妙峰禅师再主持重修铸造为“铜殿”,正名为“永明华藏禅院” ,殿顶渗以真金,巍峨晃漾,光耀天地,故称金顶。当时,工程浩大,见者叹未曾有,闻者莫不肃然生敬,特在其上建木房保护,可谓意在所致,而爱有所亡!清光绪十六年(1890)的大火灾,木质易于火,围着金顶烧,将焊结溶化分崩离析堕于舍身岩下,其残存的铜块被收去铸币通用(相传辛亥革命后,四川的铜币大部分是由金殿焚烧残存的废铜所铸)。1892年照月和尚在金殿旧址重建改砖构,殿脊之上致以渗金宝顶,仍不失金顶称誉,于1923年和1931年两度火灾,损失惨重,破烂不堪。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年经人民政府重点修善,整治一新,可是,1972年4月,金殿在文革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198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拨专款重建,1989年竣工,向海内外游人开放。 正巧,一团太阳刚好射向金殿,光芒万丈,金碧辉煌天地耀!我立即举起相机,只可惜,“咔嚓”声随我的“哎呀”怨声,捣蛋的雾抢先一步,把我嬉笑一阵,这张照片“洗白了!” 虽然这张照片“洗白了”,但我对金殿记忆片断还是清晰的。四年前,我和妹妹登临这里,一步入华藏寺,弥勒殿门楹上那醒目的对联:“绝顶俯晴空,洞观云海千层,大地苍茫开眼界;佛光传胜景,指点江山万仞,长天淡荡豁胸襟”就令我感慨万分,大气、凌然,绝妙的写照!最有印象的是金殿,供奉普贤铜像有五米多高,殿后一块明万历31年(1603年)铸造的铜碑(峨眉山仅存唯一的铜碑),碑上记述修建金顶寺庙始未,正面和背面的文字,还是山僧集王羲之和褚遂良之字加工篆刻而成的。 见“施工重地,游人止步”的警戒牌,我们今天只能与金殿擦肩而过了。愿金殿经能工巧匠的装扮,会以更新的姿态,容光焕发,我深情期望不久的将来,再次与之携手相见,曲膝而谈! 今天游人特别少,寂静的山道上,只能听见我们5人轻轻的脚步声。漫步到了金刚嘴,眼前就是舍身崖,清静空谷,云雾填满,茳茳苍苍,海天相连,书上所介绍的万丈深圳,电视面画中展示的峭壁悬崖都看不见。我一再提醒大家,下面悬崖嶙峋,谨防大雾障眼,千万小心,离岩边远点!孩子们呢,迫不及待跳上金刚石,回头朝我们笑着说,有雾真好哇,不怕,不害怕!看他们俩小心奕奕往下瞅,怦着呼吸腿打颤的样子,不胆怯才怪。我问他们看见什么了?他俩连连说,看不见,也不敢看,不敢看了,只感觉深不可测,深不可测! 看不见也罢,不敢看就不往下看吧,也该休息一会儿,我便在崖边金刚石上盘腿而坐,试图能静静地听到点什么,愿时间隧道带着我的心和脑去寻思拾零舍身崖的趣事。 传说从这里的金刚嘴到崖底深谷约1700米,其间有许多层次,每层之间均有深沟峡谷,险峻奇特的地形,有珍禽猛兽、奇花异草、山泉如泻,瀑布似帘,还有“蛇儿岗”、“狗熊洞”、“蚂蟥阵”什么的,各种各样的说法,反正够神的。 当年,普贤骑着白象在此遇见七彩光环——佛光显现之后,不知多少人立在金刚石上,从佛光中见到自己的身影。这里还是观赏圣灯奇观的唯一之地,说起圣灯,数峨眉山最难见的异景,说它只现形于深秋雨后万里无云夜深人静之时,站在崖边,初见谷底星火数点,旋即数十数百,继而成千上万,上下腾涌,如节日火焰,僧人名曰“万盏明灯朝普贤”,有人说它是磷火,有人说它是流萤,还有人说是落叶。近些年发现,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它是附在一种树枝上的“密环菌”,遇到空气中的湿度达到百分百时的发光。不过,圣灯到底怎么一回事,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定论。 神奇的自然现象,佛光和圣灯,真的也迷惑过不少人,自称为修成正果,梦想从这里去极乐世界的人有之;因看破红尘,专程到此轻身的人也有之。传说民国时候,上海有三个来游山的尼姑,在这里看见佛光,认为是神仙在招唤,便从这里扑了下去。我记得,二十多年前蹬临这里,亲眼见到一个二十多岁瘦瘦的年青男人,将身上黄色的包往崖下抛出之时,纵身跳崖大吼的那一声“佛呀,我来了!”在场的人无不为此惊叹和挽惜。前两年媒体报道过,仅金顶派出所所长在此救过十八个欲将跳崖轻生的人。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我们今天坐的金刚嘴的二层崖石,是禁止游人光顾的。 和被自然困扰迷惑,看破红尘轻生的人相比,我敬佩那些勇于探索自然的人!舍身崖下的种种奥秘,引起多少有志之士去猎奇、探险和考察,有人为此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三十年代,中国青年地质学家李春昱和瑞士地质学家巴勒加,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从舍身崖由下而上的攀登,最后,人们用绳子把奄奄一息的两拉勇士拉上金顶。最有影响的探险是1994年4月,八位峨眉山热血青年自发从金刚嘴下探舍身崖(是有始以来第一次从上而下探险),迷途遇险,困于悬崖,各级政府组织上百人奋力营救整整一个星期,七人获救生还,而组织者,三十一岁的金顶索道公司职工莫江同志英勇牺牲(四川籍作家张书珍著有《峨眉山之子》)。 扑、扑、扑的,这是什么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是一只大鸟!我揉揉眼,看清楚了,是一只山鹰!它寻觅了一圈,息在了离我们不远的崖石上。它怎么了?心有灵犀的感觉,唤它而来的吗?它在呤听,在凝视崖下,它在想什么呢? 继而见它张开双翅,遨翔苍穹。我明白了,它一定是莫江勇士的化身!在关注他未尽的探险之路呵! 孩子们在叫我了,快走呀,还要去下一个景点,我这才转身离开舍身崖,将去峨眉山最高峰万佛顶。 金顶舍身崖边的金刚石,是观赏佛光、圣灯的绝妙之地。 云雾中的金顶,在万佛顶上拍摄的。 |
转自:http://www.shbbs.net/bbs/printpage.asp?BoardID=149&ID=4375019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