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追忆泸沽湖之行 |
[游记]追忆泸沽湖之行 |
2008-01-26 sina.com.cn |
大约是前年8月初,从成都出发,前往云南散心。这已是第三次远行云南,所以也不着急赶到目的地。爱车走过雨城雅安,翻越泥巴山过汉源后,进入了攀枝花地界。于是决定改向前往,川滇交接的一处世外桃源—泸沽湖。(另说:其实从成都出发,不推荐自驾车前往,沿途风光一般,只有在泥巴山上,遇见晴好天气,能远眺蜀山之王,海拔7655m的贡嘎雪山屹立于云霄之上,不过这也是小概率事件。而且在四川境内,山高路险,云南境内路况极差,不等到达桃源,早已就筋疲力尽。) 泸沽湖之为现在旅游所推崇,除了其本身美丽的自然风光,更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其独特的地方文化,湖畔保留着母系氏族传统的摩梭人。现有人口大概3万多的摩梭人是滇北主要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一个分支,至今保留着走婚的习俗。杨二车娜姆《七年之痒》将摩梭文化带向了世界,虽然对其本人不怎么感冒,但其人对泸沽湖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弘扬还是起了积极的作用。顺便说一下,走婚不同于乱婚,成年男子“走婚”是一个传宗接代繁衍后裔的途径,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夫妇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是日暮而聚,晨晓而归。(那些拉你去体验走婚的都不是摩梭人,只是些做皮肉生意的,或敲诈游客的。) 两天的车程,到达泸沽湖的时候已是傍晚,翻过一个山峰,转过巨岩,开阔的湖面豁然闯入了视野,让疲惫的身体,又迅速的注入了活力,湖在山下,我已忍不住停车观望,泸沽湖的傍晚是这样的安宁,山风轻泛着湖水,风浸心扉;晚霞映缀着天空,霞光拂面;让人醉了,不禁也想化成风,徘徊在山水之间。 像是赶在了景点大开发之前,很多基础设施还不齐备,只花了50元钱就找到了一间不错的住处,木质结构的民族建筑外观,也能洗个热水澡,毕竟是海拔2700米左右的高原湖畔,在8月的季节里,到了晚上还得盖上厚厚的被子。两天的旅途劳顿,让我美美的睡上了一觉,一直到第二天太阳高照。 叫了一辆当地的小面包车,带我去参观了,那些古朴自然的村落,正值仲夏,田地里满是热情的向日葵,黄绿相间,远接青山,蓝天,白云,不需刻意,拿着相机随意的拍摄,留下的尽是美景。古民居比较低矮,以木材为主结构,付以黏附力很强的沾土,有着人字型的双倾斜屋顶。随屋都用木桩围成一个小院落,院里栽满了各式花草。老人们搬个小凳上,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悠闲的抽着旱烟,生活好不自在。洋二家的大宅子在四川境内,在外面看看了也就懒得进去了。 在一个小码头上,花了150包了一条小船,当地人称之为猪槽船,因为形似猪槽而得名,传说当年大水摩梭女人正在喂猪,两个年幼的孩子在旁边玩耍,母亲见洪水冲来,急中生智,把两个孩子抱进猪槽,自己却葬身水底。两个孩子坐在槽里承受水漂流,后来,他们成了这个地方的祖先。纳西女子轻荡着双桨,扁舟在清澈的湖水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纹,湖水清澈的像一块玻璃,忍不住捧一掬在口,是一种清凉而甘醇。湖心的小岛就在眼前,远处的狮子山也清晰可见,在湖面投下对称的倒影。我想这的确是个偏僻难入与世隔绝的地方,加上依山傍水,物产丰富,也难怪千百年来摩梭人几乎不受外界影响,在这个世外桃源一代代的繁衍,生生不息,保留下母系氏族的风俗。桨动舟行,从湖心看狮子山,看不出个所以然,不过绕到另一侧的呐美寺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只雄狮的轮廓。两个小时后小舟抵达了对岸,也就是住所。 在参加了晚上一个小小的锅桩晚会后,算是把泸沽湖了解了个大概。穿着民族服饰的青年男女们,带着游人们体验他们民族的风情,民歌民舞尽情展示,虽无惊艳之处,却也体现了另类的风情。锅庄晚会上的烤肉滋味还是不错,不过价钱也不便宜。 就像我这样生性好动的年轻人也喜欢在这宁静的泸沽湖呆上几天,许多同我一般年岁的青年,也把这里当作一个神秘另类的女儿国,人与人之间打破了伪装,自由的交流,尽情地放松。这的确是个回归自然,值得呆上几天的浪漫之地。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dc8a3801008c8p.html25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