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峨眉山麓报国寺(上) |
[游记]峨眉山麓报国寺(上) |
2008-05-22 huangshantour.com |
报国寺在峨眉山麓, 是峨眉山最大的一座寺庙, 又是登山的大门, 是游峨眉山的起点。该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报国寺”由康熙御赐名, 由当时的县令手书。 寺中有三件珍宝:一是七佛殿内的巨型瓷佛;二是高7米的14层紫铜“华严塔”(现已迁至伏虎寺);三是高2.3米, 重25吨的大铜钟。 报国寺, 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 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这里寺周楠树蔽空, 红墙围绕, 伟殿崇宏, 金碧生辉, 香烟袅袅, 磬声频传。 此寺座西向东, 朝迎旭日, 晚送落霞。前对凤凰堡, 后倚凤凰坪, 左濒凤凰湖, 右挽来凤亭, 恰似一只美丽、吉祥,朝阳欲飞的金凤凰。山门前有一对明代雕刻的石狮, 造型生动, 威武雄壮, 就象左右门卫, 守护着这座名山宝刹。山门上:“报国寺”大匾, 是清康熙皇帝御题, 玉藩手书。此庙最初名“会宗堂”, 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 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的虎头山下, 取儒、释、道“三教”会宗的意思。 寺里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为普贤菩萨, 因为峨眉山是普贤道场;道教是广成子, 据说他是李老君的化身, 他在峨眉山授过道;儒教的代表是楚狂, 楚狂名接舆, 和孔子同时代, 楚王请他去做官, 他装疯不去, 后来隐居峨眉山。会宗堂的建立, 反映了明、清时期儒、释、道有过一段融洽的历史。清初会宗堂迁至现址,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 行僧闻达重修。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根据佛经中“报国主恩”的意思, 御赐“报国寺”名,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暮春僧广惠扩建。解放后多次维修, 1986年又重建了山门。山门两边柱上那副对联“凤凰展翅朝金阙, 钟磬频闻落玉阶。”就是对报国寺这只“金凤凰”周围景物的生动描写。横匾“普照禅林”和“普放光明”, 同是一个意思:佛教称峨眉山为“大光明山”, 昼有神奇的佛光出现, 夜有万盏圣灯来朝, 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边“鹤驻云归”, 意为鹤停下了, 云归山岫, 喻指清凉静地, 含有道家韵味。大门上的联语:“独思喻道,敷坐说经。”前者是说靠自己的思维明白佛经的道理, 就是佛学讲的“独觉”境界。后句是说高僧大德铺设好法座向弟子讲经说法。 |
转自:http://www.huangshantour.com/chinese/ReadNews.asp?NewsID=79219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