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震旦第一山峨眉山游记Mt.EMei

[游记]震旦第一山峨眉山游记Mt.EMei

2008-06-27    sina.com.cn

第一天(1005):低山报国寺景区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自古,巴山蜀水、人杰地灵、风景秀丽。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数不胜数。

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明代诗人周洪谟赞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峨眉山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永葆魅力。

峨眉之旅可以说成是一次佛教文化之旅,佛教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行程当中。峨眉山!称“峨眉天下秀”、“仙山福地”,又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中国,甚至国外,佛教徒或信教民众中影响极为深远。
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既是如此更何况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蜀国多仙山,峨眉藐难匹”。大诗人李白赞美峨眉山的诗句至今仍淬于民间。但峨眉册的百里秀色,那短短几句诗又怎能道其万一呢?欲识“庐山真面目”髯到峨眉走一遭。峨眉山海拔高度为3099米。与莽莽昆仑一脉相连。在平均海拔只有500米左右的四川盆地川西地区突然拔地而起,真可称得上是“雄秀西南”。《水经注》里记载:“从成都远望大峨、二峨两山相对屹立,细长俊美,好象美女的两道弯弯的蛾眉”。峨眉山由此而得名。

是谁造就峨眉山伟岸的身躯,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峨眉山是由四位仙女变成的四座山峰。传说在很早以前,峨眉山县城西边有一座寺庙。有一年,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画家,这画家和寺里的一位和尚交情很好。有一天,风和日丽,绿柳低垂,画家就去邀请和尚到乐山乌尤寺去玩。和尚想了一下说:“这里离乐山有几十里路,来回要一天的时间,算了,我不去”。画家见和尚不去,只好自己去了。但不到半天功夫画家就回来了。还带了乌龙寺的画送给和尚。和尚自幼喜爱字画,心里非常高兴。但他又感到奇怪,为什么画家不到半天就游完乌尤寺回来了?这个谜和尚一直猜不透。过了几天,画家来向和尚道别,并付给食宿费,和尚坚持不收。画家见和尚不愿收钱,心里觉得很过意不去,猛然间想起和尚喜欢画,于是就拿出笔墨纸砚对和尚说:“你不收钱,我画几幅画送给你”。和尚听了非常高兴,不一会儿,画家就画好了四幅画送给了和尚,因为每一幅画上都是一位漂亮的女孩,画家就把这四幅画题名为《娥眉四女图》。然后对和尚说:“你把画放在箱子里等我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以后再拿出来”。画家一走,和尚就想,这样的好画放在箱子里太可惜了,何不挂出来让大家观赏呢?于是这四幅画就挂在客堂里了。
一天,和尚外出回来。忽然看见有四个姑娘在客堂里说笑哩。和尚一看四个姑娘非常面熟,就问:"你们几个姑娘是来游庙还是拜佛的针四个姑娘并不答话,只是笑着往外面跑。这时,和尚忽然发现墙壁上四幅画的女孩不见了,他一下就想起来了,原来跑出去的四位姑娘就是画上的,于是,和尚就在后面追,三个姐姐年纪大一点,她们跑得快,留下了四妹一个落在后面。这时和尚己经追上了四妹,抓住了她的裙角,要拖她回去,四妹大喊:“姐姐们快来救我”,三个姐姐听到喊声,回头一看,见和尚抓住妹妹裙角不放,就生气地说:“这老和尚真不害羞”。四妹因为隔得远,只听到“不害羞”这三个字,以为姐姐在骂她,羞得满脸通红,无地自容,便立刻变成了一座山峰。和尚忽然不见了姑娘,眼前出现了一座山峰,心想变成了山我也不能放你走,一定要在旁边守着你。三个姐姐回头不见了四妹,也不愿意抛下她,于是相继就又变成了三座山峰,后来人们把大姐变的山峰叫大峨山,二姐变的叫二峨山,三姐变的叫三峨山、四妹变的就叫四峨山,把女字的“娥”改为山字的“峨”。
民间传说当然不足为凭,而近现代地质学家为我们解开了这玄奥的谜底:峨眉地区几亿年前还是一片泽国水乡,大约距今6
千万年左右,强烈地壳运动震撼了峨眉大地,把地下沉积物抬出海面,同时受到挤压变形和断裂的影响,形成一系列的背斜、向斜和断裂组成的复背斜地质构造,东部下降为峨眉平原,西部上升成气势巍峨的峨眉山。地质学家说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峨眉山地层从前寒武纪以来,除缺乏中、晚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峨眉山独特的地质特征,为各种生物的滋生繁衍和雄秀地貌自然景观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峨眉山远非一个“秀”字就可以将其所有的景色全部包含其中,是集“雄、秀、奇、险、幽”为一体的特色,故唐朝诗人李白将其尊称为“仙山”。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历代名人学士赞辞很多。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夜月、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其实峨眉山佳景何止10处,只要你细心体察,就会看出峨眉山是以其“雄、秀、奇、险、幽”的自然风光在祖国名山大川中独树一帜。它海拔3099米,在川西南平坝上,子然独立,气宇轩昂,耸立天际,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但见山陵起伏,江河如带,原野空阔,沃地千里,令人心怀开朗,神驰气壮,这是“雄”的特色;全山重峦叠嶂,千岭万壑,佳木繁荫,郁郁葱葱,呈蓝露翠,这是“秀”的特色;每当云海茫茫,金顶俯视,则霓彩摄身,霞光护体,入夜则磷灯万点,闪烁迷离,不时有惊涛响于幽壑,雷霞动于崖底,这是“奇”的特色;山中到处有悬崖绝壁,高者达七百余米,游山大道或筑于半崖之上或辟于绝壁之间,拾级而登,坡有钻天之号,穿谷而前,天有一线之名,这是“险”
的特色;山中有许多深邃的岩洞和如练的飞瀑,到处是碧翠的深壑,清激的泉流,应和着猿啼蛙噪,鸟唱虫鸣,宁静安详,这是
“幽”的特色;此五大特色是许多名山也不能兼备的。一般名山,游人只要登上绝顶,全山之胜,尽收眼底,而峨眉山则不然,峰峦交错,互为屏障,道路迂回,景物殊异,如不细心观摩,或无行家指点,便难于认识它那独特的神韵。“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胜景更是让峨眉远近闻名,为海内外游客所向往。
在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县时,称峨眉山所在地为峨眉县,由此可见当时的峨眉山已是相当有名气的咯!到了明代,峨眉山又被人誉为“震旦第一山”。

有人把峨眉山称为仙家之地,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在此驻足,并有方士在山上隐居,开坛设炉,结庐山终了。到了汉末三国之际,道教开始在峨眉山传教。而西来的佛教则是在两晋时开始在峨眉山上修建寺庙,佛道之争在峨眉山上也很激烈。唐宋时期,三教并存。可是到了明代,道教开始衰落,到了清初,一些道观更改为寺,从此神仙无踪无影,遍山菩萨金相。佛教称峨眉山为“大光明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到清代为止全山先后所建大小寺庙170余座。

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即传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约400人,寺庙近30座。
著名的有八大寺庙,报国寺为峨眉山的门户,是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和峨眉山举办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伏虎寺为全山最大的尼姑寺院,寺内楠木参天,幽静清凉,寺内珍贵的文物华严铜塔;清音阁寺庙精巧玲珑,风景清幽,寺前溪流击石,其声清越,因而得名;洪椿枰,中山区一大古刹,丛林掩荫,楼阁精巧,寺内有千佛莲灯,百字长联等文物;仙蜂寺内藏有舍利铜塔和清葫和尚从尼泊尔迎回的白色舍利,离寺约1公里处有个神秘的九老洞,洞内地形复杂、迷奇,相传有九位老人在此栖息,故名“九老仙府”;洗象池,传说是普贤菩萨的白象洗浴的地方。这里山色空明,四周冷杉笔立,猴群常聚于此,峨眉十景之一的“象池夜月”就在此处;万年寺,是中山区建筑最宏伟,佛事最兴盛的寺庙,寺内有融合印度、缅甸建筑风格的明代的无梁砖殿,砖殿内供奉普贤骑象铜象,为北宋古物,工艺非常精湛,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寺内还有称为“峨眉镇山之宝”的佛牙、贝叶经、御印;华藏寺,矗立金顶,雄伟庄严,金碧辉煌,是峨眉山海拔最高的寺庙。峨眉山实行僧人管理寺庙,佛事活动活跃,对外的佛教文化交往密切,朝山拜佛者不断,一年四季香火旺盛。
峨眉山虽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丰富的佛教文化,是峨眉山文化内涵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它最早乃是道教盛行之地。因而在称"佛地"之前曾被称为“仙山”、“洞天福地”,就是现在,人们还叫它“仙山佛国”,认为峨眉山是神仙出没的最佳场所,是修仙炼道最适宜的环境。因为学道者都追求返朴归真,汲取大自然之灵气,从而达到“幻”与“物化”的境界。峨眉山秀甲天下,常有变幻莫测的云海、宝光、暮霞、山虹及散陈于山峦的奇洞、怪石、神水、野花,这就自然地成了古代仙家、方士和具有仙道思想的墨客骚人修持取静和追踪访胜的最理想境地。远在秦汉时期,就有方士在山上隐居,到了汉末三国之际,道教开始在峨眉山修建宫观。峨眉山被道教列为第七洞天,相传纯阳殿旁的千人洞,即是第七洞天的洞府遗址,在洪椿坪寺外山腰处,现今尚有一木坊,上书“洞天首步”四字,意指凡人人山至此,即开始进入第七洞天。
公元6世纪后,世界佛教的发展中心,从印度转向中国,与中国社会结合产生出多种派别,四川成为禅宗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的峨眉山已是高僧云集,开始出现佛教兴旺、道教衰退的景象,在宋朝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皇帝拿出三千两黄金,并派遣大臣张仁赞于成都铸普贤铜像,运至白水寺供奉,又重建华严寺、中峰寺、黑水寺,开始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的四大菩萨(文殊、观音、地藏、普贤)的道场,峨眉山已成为佛教名山,最后在明清两代的600多年之中,有二十多位帝王信仰佛教,先后在山上兴建寺庙达170多座,并且还铸造佛象、赐给法器,支持佛教的发展,道教基本撤退,峨眉山逐步成为佛教圣地。
峨眉武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产生于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末期,有个叫司徒玄空的,耕食山中,他摸拟猿猴的动作,在狩猎的基础上,创编了攻防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广收徒众,后人尊之为白猿祖师。到了公元6世纪,河南高山僧人云县,将北方的拳法功夫留传山中,后结合本地武术的特点,取长补短,逐步形成刚柔相济的“峨眉武术”,从此,峨眉山从公元
7世纪初至12世纪末的唐宋之际的500余年间,是“峨眉武术”盛行的时期。在这一期间不少僧人创造了许多不同的拳法和武功,便峨眉武术成为中国武术三大流派之一。

由于峨眉山景点丰富,山路幽长,故行程分为两日,乘坐游览车与徒步结合,也只能赏其大概。游览车行驶经过的公路走的是峨眉山的后山,徒步登山走的是前山,全是石梯小道,总长150华里,串连着全山的四大景点片区:宏伟壮观的报国寺景区;秀丽、奇幽的清音阁、九老洞景区;灵异秀丽的万年寺景区和雄险壮丽的金顶景区。
首先徒步到报国寺景区,报国寺景区为峨眉山低山区,海拔550一1000米,气质温和,林木葱笼,人文景观丰富,有著名的报国寺、伏虎寺等古代建筑,雄伟壮观,有珍贵的华严铜塔、圣积晚钟等佛教文物。有珍贵的华严铜塔、圣积铜钟等佛教文物;有“萝峰晴云”、“大峨山潮”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有枯叶蝶、风蝶等珍稀动物和桫椤、桢楠等珍稀植物。景区内有星级宾馆红珠山宾馆、峨眉山大酒店、雄秀宾馆、金叶宾馆以及休养所、林业招待所,还有私营旅舍。邮电通讯设施先进,交通畅达,车辆方便。

景区的入口处是“天下名山”牌坊,这座牌坊,于1993年4月重建。正额“天下名山”是郭沫若1959年题写;背面“佛教圣地”四字,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牌坊高17.8米,宽22.2米,四列三跨,采用铜筋混泥土结构的仿木建筑形式。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具有明、清建筑风格,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牌坊之一。牌坊两侧,古榕相衬,雄伟壮观;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整齐葱郁,宛如仪仗队恭迎佳宾。从这里向纵深望去,萝峰岭、虎头山,层层叠翠,祥云缭绕。

缓步来到迎宾广场,迎宾广场位于峨眉山麓虎溪河畔,距离报国寺不到500米,是进入景区的第一道风景,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由“震旦第一山”、迎宾舞台、“秀甲天下”山石瀑布墙、峨眉山景点示意浮雕屏、“峨眉雅韵”文化山、售票亭等功能建筑以及集散休闲场所所组成,充分体现了峨眉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旅游文化广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山亭,正面上书峨眉山的别称“大光名山”。此亭展示了丰富而深厚的峨眉山文化底蕴,表现了峨眉山宏大气势与宽阔胸襟,是峨眉山古今文化的缩影,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铜亭,也是游客步行入山的起点。亭上“第一山”三个大字熠熠生辉。亭高16.1米,重檐翘角,精工巧构,气宇轩昂,金碧辉煌。亭四匾分别为“第一山”(出自宝掌和尚语:“高出五岳,秀甲九州,震旦第一山也”);、“峨眉山”、“大光明山”(出自佛教《华严经》“善财童子伫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皇人之山”(出自《山海经"西山经》和《三皇经》),代表着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以及佛教、道教中的显著地位。亭子中间屹立着全铜铸造的标志物,高2.5米,宽2米,为“水浮莲花托起的晶莹宝石”。整个标志分三层:宝石、莲花和基座。宝石为水晶,内含铜铸“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标志,晶莹透明,星光璀灿。莲花与基座均为铜铸,六个莲花瓣上雕有峨眉山著名的新旧景观,分别为生态灵猴、四面十方普贤、双桥清音、秀甲天下、九老仙府、万年寺。基座图案则以峨眉山的自然和人文为内容,凸起部分选取了海瑞开凿第一大佛、宋太宗赐金像普贤、轩辕受道天真皇人、蒲公追鹿显真身、宝掌点化造祖殿、李白歌咏峨眉月、楚狂接舆求仙迹七个人文故事,凹进部分则以峨眉山的自然资源为内容,主要有桫椤、灵猴、桢楠等。整个标志喻意是大自然的赋予和历代为峨眉山贡献过的人们,造就了这颗“世界之星”。
亭柱内四侧雕有生态猴区、象池夜月、九老仙府、洪椿晓雨、金顶祥光、双桥清音、白水秋风、瑜伽幽境著名景观图八幅。“第一山亭”对峨眉山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略释,对峨眉山的游山赏景进行了指点,文化内容丰富,寓意深远,令人目不遐接,思绪万千。走进“第一山亭”,如同置身于美丽的山景中,一幕幕迷人的风景—一展现在你的眼前;又如同置身于历史文化长河中,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触动你的每一根神经,让游人引发无限遐思。

秀甲瀑布距“第一山亭”仅几步之遥。站在瀑布前,真正感觉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秀甲天下”瀑布其高达60米,宽100米,远远望去,瀑布如同一条悬挂于石壁之上的银帘,在阳光的照射下,好象从峨眉之巅飞奔而来,迎接四方宾客。“秀甲天下”四个巍峨的大字镶嵌在瀑布之中,让人觉得仙山峨眉越发青翠。近处看时,瀑布气势磅礴,振聋发聩,虽非天造,却要胜天一筹。闪耀着五彩光芒的水花、雨雾扑面而来,使人顿然觉得恍若仙境。溪河之中浪花滚滚,巨大的响声轰隆隆震撼四周。让您在惊叹的同时,对峨眉山人的智慧和力量感到无比的钦佩。
穿过石拱桥,便来到迎宾滩。迎宾滩是迎宾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从左到右,依次是宝掌和尚所提“震旦第一山”,和康熙皇帝御提三个大字“峨眉山”,以及世界遗产标志,背靠全国风景区中第一个游人中心——峨眉山游人中心和四川省重点博物馆之一的峨眉山博物馆。 四周绿荫环绕,峨眉山泉从石上流下,色如白练,似明珠镶翡翠,水花跳跃奔腾,撞击在岩石上飞溅出朵朵洁白的水花,一路欢歌跃进一汪碧潭之中。水声欢快歌唱,代表着热情好客的峨眉山人欢迎着来五湖四海的宾客。

在震旦第一山石壁下方,刻有“震旦第一山”一说的来历:震旦第一山引自公元四世纪末印度和尚宝掌赞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九州、震旦第一山也。震旦一词系古印度对中国之称,意为日出之邦。
据了解,峨眉山博物馆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该馆是一流的现代化验地志性博物馆。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气势巍峨,古朴大方,将峨眉山有文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突出展示峨眉山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展厅由两大类六个厅组成,即影视厅、地质厅、生物厅、历史文化厅、佛教艺术厅和古书画厅。其中:影视厅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勾画峨眉山八亿年三起三落的沉浮;地质厅展示峨眉山古老神奇的地质地貌演化史;生物厅主要设生态景观箱六个,直观地、形象地展示出峨眉山生物古老性、典型性和多样性,天地造化的“四大奇观”;佛教艺术厅展示佛教圣地的艺术瑰宝;历史文化厅展示峨眉山先民勤劳、智慧、艰辛创业的历史文化遗存;古书画厅展示历代文人骚客游览峨眉山留下的墨宝。整个展区内丰富,适应于各文化层次的游人参观学习。
博物馆集文物、标本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采用现代化科学手段实施管理,成为峨眉山旅游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说比较有特色是用蝴蝶标本制作的工艺品。

由于时间紧张,加之看过各地的博物馆,我们计划略过此馆,直接参观报国寺。继续前行时,一位景区的工作人员追了过来,开始以为是野导游,交谈后方知,是位喜欢摄影的热心大姐,看我游览时也比较专注摄影,刚才拍摄植物时却对旁边的“活化石”,恐龙的主要食物桫椤视而不见,感到特别可惜,特意一路小跑追了过来告知,并领我返回拍摄,并指点拍摄角度构图等。这些蕨类植物在二亿年前曾是植食恐龙的主食品。没想到在景区能碰到这么热心的大姐,让我对峨眉山的第一印象就很好。

拍摄完桫椤,大姐又顺路送我们一程,并建议我们参观完“圣积晚钟”再到报国寺。路边有一石刻“凤凰亭”,沿石阶而上即可见一八角攒尖钟亭。

“晚钟何处一声声,古寺犹传圣积名,纵说仙凡殊品格,也应入耳觉清心。”从清人谭钟岳这首《圣寺晚钟》诗,可看出该景观绝妙之处,不在古寺犹传圣积名,而在钟声入耳觉清心。清人王日曾在《巨钟》一诗中也咏赞这一钟声:“万金熔铸自何年?长作龙吟散晓烟。留镇山门开觉路,声声高澈大峨巅。”
圣积寺,古名慈福院。位于峨眉城南2.5公里处,为入山第一大寺,环境幽古。寺外古黄桷树二株,围可数人合抱,从报国寺向此远望,两株黄桷似一大象。寺内文物众多,以普贤骑象铜像、八卦铜钟、铜塔等最著名。八卦铜钟原悬挂于寺内老宝楼上,又名圣积铜钟。铸于明代嘉靖年问,为别传禅师所募化。此钟铜质坚固,重达12500公斤,传为四川省最大的一口铜钟。民间传说:当年,别传禅师募铸好铜钟后,悬挂于圣积寺钟楼上,嘱附弟子们:“我去外地云游,三天之后,尔等始可敲钟,切记!”谁知和尚离寺不久,一小沙弥急想聆听钟声,不顾师父的叮嘱,抡起钟锤便敲,“当”的一声,宏亮的钟声在空中回响,山谷齐鸣,越传越远,一直传到和尚的耳朵里。此时老和尚才走出30华里,一听钟声,神色大变,惋惜地说:“如果三天之后再敲钟,那钟声将会随我传到已走三天路程的地方啊。”
僧人们对声如龙吟、入耳清心的铜钟,在敲打时间和方式上颇有考究。据民国24年(1935年)出版、赵循伯编撰的《峨眉山》载:“其钟每于废历(即夏历)晦望二日之夕敲击。击法有‘慢十八、快十八’之分,随击随念钟偈,每四字一句,每四句一击,凡百余击始止(一说为一零八击),每一击,声可历一分零五十秒。
近闻之,声洪壮;远闻之,声韵澈;传静夜时可声闻金顶。民国25年(1936
年)出版刘上熹的《峨眉导游详记》也说:每月朔望之头夜乃击之,一年之中仅叩二十四次。所谓晚钟者,因和尚于九点后执灯上楼,口诵经偈,俗云钟句子。初则念一句,则叩钟一次,每句四字,念毕则叩,始缓叩,入后每字一叩,愈念速,则叩愈急。缓十八,急十八,叩至三遍,曰三叩,每叩须诵全文,三次叩钟,共有百零八捶。钟声异常宏壮。另载,晚钟每次叩108击与我国古代的物候历有关。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叫“候应”。以每年12个月,24节气,与72候应相加,其总和正好是108。

1959年,圣积寺废,钟搁置于道旁。1978年,峨眉山有关文化部门将铜钟迁移到报国寺对面的凤凰堡上,并建亭覆盖维护。凤凰堡上参天蔽日的苍杉翠柏,庄重典雅的八角攒尖钟亭,环绕四周百余通碑刻的古碑林,与古拙凝重的巨钟浑然一体,融和了自然美与人文美,不失为一大景观。

绕过凤凰亭,从凤凰堡下来便是报国寺,报国寺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这里寺周楠树蔽空,红墙围绕,伟殿崇宏,金碧生辉,香烟袅袅,磬声频传。
此寺座西向东,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对凤凰堡,后倚凤凰坪,左濒凤凰湖,右挽来凤亭,恰似一只美丽、吉祥,朝阳欲飞的金凤凰。山门前有一对明代雕刻的石狮,造型生动,威武雄壮,就象左右门卫,守护着这座名山宝刹。山门上:“报国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题,玉藩手书。此庙最初名“会宗堂”,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的虎头山下,取儒、释、道“三教”会宗的意思。寺里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为普贤菩萨,因为峨眉山是普贤道场;道教是广成子,据说他是李老君的化身,他在峨眉山授过道;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楚狂名接舆,和孔子同时代,楚王请他去做官,他装疯不去,后来隐居峨眉山。会宗堂的建立,反映了明、清时期儒、释、道有过一段融洽的历史。清初会宗堂迁至现址,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行僧闻达重修。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根据佛经中“报国主恩”的意思,御赐“报国寺”名,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暮春僧广惠扩建。解放后多次维修,1986年又重建了山门。山门两边柱上那副对联“凤凰展翅朝金阙,钟磬频闻落玉阶。”就是对报国寺这只“金凤凰”围景物的生动描写。横匾“普照禅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个意思:佛教称峨眉山为“大光明山”,昼有神奇的佛光出现,夜有万盏圣灯来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边“鹤驻云归”,意为鹤停下了,云归山岫,喻指清凉静地,含有道家韵味。大门上的联语:“独思喻道,敷坐说经。”前者是说靠自己的思维明白佛经的道理,就是佛学讲的“独觉”境界。后句是说高僧大德铺设好法座向弟子讲经说法。

峨眉山门票为120元,包括所有景区入口。不含保险,不含寺庙;学生、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门票半价;离休老人、现役军人、新闻记者免票;儿童身高1.1米以下免票;1.1—1.4米购半票(60元/人),1.4米以上购全票。买票时可以拍照印像,第二天二次免费进山。自驾车进峨眉,首先到的是报国寺,报国寺停车场收费白天是10元/次,过夜则是20元。报国寺的门票则是8元,我们无意在每个寺庙逗留,只在庙外拍了几张全景。

伏虎寺离报国寺很近,相距约一公里。伏虎寺曾是峨眉山最大的寺院,现在规模仍然不小。伏虎寺始建於唐代,宋朝时名叫“神龙堂”。明朝末年,寺院建筑被毁。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并更名为“虎溪精舍”,后因附近常有虎患,寺僧建尊胜幢以镇压,更名“伏虎寺”(一说因寺后有山雄峙,横出寺背,蹲伏如虎得名)。该寺在明末毁于兵火,清初大事扩建,历时20年,建成13重殿字的崇隆大庙,岑楼复阁,曲折深邃。1949年后重修东厢“新殿”,供游人食宿。近年对全寺殿宇又大加修葺,有公路通达寺前。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0f10701000a4s.html99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