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逆岷江而上 |
[游记]逆岷江而上 |
2008-05-22 sina.com.cn |
逆 岷 文图/流云 车过都江堰 旅游大巴出得成都约40公里,到达都江堰市。都江堰市的闻名缘于都江堰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 发源于川北高山地区的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每当雨季,江水奔腾进入成都平原,常常引起洪灾。春秋时期,李冰任蜀郡太守,他带领数万百姓开始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前后历时14年,终于建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余秋雨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确实,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堵江堰仍在滋润着川中大地。 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的李冰,受到川人的极大爱戴。据导游讲,李冰只有两个女儿,在奉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过去,为使没有儿子的李冰的形象更为圆满,确切地说应是川人的美好心愿,川人为他臆想了一个儿子李二郎,并建二王庙供奉着李冰父子。近些年,都江堰人民又在市区交通干道,竖起父子二人雕像,以纪念其丰功伟绩。 此行目的地是九寨沟,都江堰市仅是必经之地,无缘去见识巧夺天工的鱼嘴分水。车过市区,只好瞻仰一下高大的李冰父子二人雕像。李冰神灵若在,应能看到成都平原上的川人们富足悠然的生活。 过堵江堰,离开成都平原,驶入通向川北高原之路。 车子行驶在蜿蜒曲折的213国道上,岷江在我的视线里或隐或显。前行见,突见一大坝横卧岷江,原来是紫萍埔水库。为了治理并发挥岷江的效力,四川省有关部门兴建了紫萍铺的水库。只是,都江堰这一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否和长城的命运一样,仅仅成为人们的凭吊之地呢?李冰若在,他会感叹今人力量之巨或是嘲笑今人之愚蠢? 进入阿坝 紫萍埔库区的山色是美丽的,或高大的乔木或郁郁葱葱的灌木给周围的群山披上一层厚厚的绿。偶尔可见涓涓小溪冲破绿的包围,欢快地奔向滚滚岷江。或传统的灰瓦民居或现代的白色小楼或聚或散掩映在绿的包围中,有的白色小楼楼顶四个角往上耸 起,原来是羌族建筑,四个角是羊图腾符号呢。 带队的导游小罗说,越往前走,民族建筑会越来越多。在沿路的汶川、茂县,羌族是这里的大民族,其次藏族、回族。茂县的羌族人口几乎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汉族在这里是地地道道的少数民族。中午我们团的饭就在羌族农家乐。 以前在唐诗里接触过羌族,王之涣的一曲《凉州词》,使包括我在内众多的人们知道了羌族,知道了羌笛,后来又在中央电视台某期节目中,跟着电视的镜头寻找着那远去的笛声。想不到今天有机会可以走近羌人,近距离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 随着车子前行,传统的羌族民居渐渐多来起来。多为小石板砌墙,平房顶,有的孤零零立在路旁,有的就在远处半山腰连成一片,远看就像山寨,那应该就是所说的羌寨了。在某些地方,甚至可以见到烽火台似的的遗迹,多在山体拐弯处或险要之地,应为羌民的雕楼。 及至到达茂县,接近县城时,车停在一路边饭店,门前立一石碑,记载为朱镕基总理于1999年7月9日视察该地,走进羌家,鼓励羌族同胞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并欣然留下“农家乐”墨宝。 饭店极其普通,并不是传统的羌民建筑样式,到是后山上的旧建筑,却为地地道道的羌民建筑。顾不得吃饭,先转到小巷里,拍了几张街道小巷的图片,可惜时间来不及,不能找到好的角度,相片看起来和传统山村也差不多。 及至赶回饭店,已有同事进餐完毕,急急忙忙开吃,味道一般。后来几天才知道,这是进入阿坝内的最好吃的一顿饭。后来几天在九寨、在川主寺的饭,似我这不挑剔之胃口,也仅仅吃饱而以。 眺望经幡 车过叠溪海,岷江两岸绿色渐浓,江岸地势也渐渐开阔,居民们种植了土豆(当地人称地宝)、蚕豆,别的菜极少见,三三两两的藏民正在收割青稞,看他们不急不慢的样子,到似一种享受。本来也就是吧,收获丰收本来就是快乐的事情,何苦让急于求成败坏了本应享受的快乐呢。 车轮滚滚,经幡不断跳跃进视野。每栋藏民的木楼前,都有经幡在飘扬。经幡飘舞着,近的就在路边,远的就在高高的山岗。应该是,经幡飘扬的地方,就有藏民的足迹。 导游介绍,不同颜色的经幡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并不能乱排。蓝色幡条象征蓝天,白色幡条象征白云,红色幡条象征火焰,绿色幡条在征绿水,黄色幡条象征大地。五种颜色的排列正是大自然的立体排列形式。 条条经幡顺风飘舞,那是人们在念经,是人们借助风的力量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是“风转经”。借助自然力量的还有水溪旁顺水流转动的转经筒,是“水转经”。 高高的蓝天上,白云悠悠飘浮,几只神鹰在展翅翱翔;远处的坡地上,白色的慢慢移动的应是羊群,黑色的应为牦牛。这些不断转动,不停飘扬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ceb57501000agl.html15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