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对于羌笛,我总觉是在唐人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里,在宋人范仲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词里。这些诗也罢词也罢,反映的都是西北边陲,格调悲壮苍凉,感情深沉郁抑,便以为那羌笛离我很遥远。不曾想,当我进入四川,从成都沿岷江西行,竟真真切切地听到了羌笛! 这几百里岷山峡谷,是羌族人聚居生活之地。想中国人类经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出现西羌、东夷两个族团,而后形成羌、夷、狄、蛮、苗几大部族,这便是中国最初的族源。羌人发源于陕西地区,始祖炎帝神农氏。而狄人发源于北方,始祖黄帝轩辕氏。我们现在共称炎黄子孙。西汉时羌人达1200万,后建大夏国,与宋辽鼎立分治。怎奈在成吉思汗铁骑下,羌人背井离乡,四处逃生,一部分羌人来到岷山峡谷,“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邛笼即羌语碉楼或碉房,黄泥和片石垒砌而成,坚实牢固,一般数百年甚至一二千年不倒。川西北被称作“千碉之国”,更有法国建筑学家誉其为“世界建筑明珠”。 中途就餐,路旁有“西羌度假村”,二层建筑,翘角飞檐。意外的,是门前一羌族青年,蓝色长衫,边饰彩绣,腰扎红带,清秀英俊,正吹奏着喜洋洋的乐曲,迎接客人。我问吹的什么,告是羌笛。我顿时睁大惊异的眼睛:羌笛不过十几厘米长短,双管并列,每管筷子粗细,各有六孔,而下坠环佩。我只以为羌笛早从世间消失,谁料竟在这里!我请奏几曲,但见他手指极利落会地弹动,那一串串音符就被他轻巧地弹出了,随着音律,头微微晃动,而眼睛始终亮亮的注视着我。 我终于明白了,羌笛,是羌人历史遗传的信物,是羌人心中的魂!他们就是吹着羌笛,从远古走来,走过风霜雨雪,走过悲怆辛酸,一直走到今天!而今天他们幸福安宁,所吹奏的,自然是一腔悠扬与喜悦了! 羌笛是一种6音阶的双管竖笛,竖吹,一般为独奏,羌族人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吹奏,音色柔和纤细,悠扬婉转。羌笛传说是秦汉之际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人所发明,故名羌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此诗可见,羌笛早在唐代已广为流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