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漫游泸沽湖续 |
[游记]漫游泸沽湖续 |
2008-05-22 sina.com.cn |
梦里寻她千百度——漫游泸沽湖续—— 2007-12-06 10:16:49 大中小 标签:旅行/见闻 “ 泸沽湖只隔两座山” 我分在第12号车,导游是一位黑黑胖胖的藏族小伙,他告诉大家“泸沽湖不远,翻两座山就到,第一座山叫磨盘山,第二座山叫小高山。” 我们的车是西昌卫星基地的客车,高大漂亮气势不凡,在高速路上跑得很快。司机四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车开得四平八稳,给人一种“卫星都能送上天,何须在乎翻座山”的安全感。上车坐定之后我发现车上39位乘客,只有6位男士,除了我和我的朋友,其他男士均以家属身份就座,犹如繁花朵朵却只有几片绿叶扶持,使人感到我们是不是已经提前到了“女儿国”。一位女士给我说了一段顺口溜: 成都的老孃(泛指中年以上女性)有点怪, 头发染得像老外, 外孙内孙都不带(照顾), 哈哈!原来如此。 同车的女士们不知是向往泸沽湖女儿们的自立自主自由,还是离家出走后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车一启动她们就幸福得像花儿一样,愉快的歌声就没有片刻停顿,言谈之间得知她们是“省老大”民歌班的女将,怪不得歌声如泉水流淌源源不断。不过幸福时光很短暂,汽车在高速路上跑了大约只有10多分钟就扭身转到一条小路上,导游说“前面要翻磨盘山,请叔叔阿姨们坐稳当,师傅会开得慢一点。” 导游的话言之有理,叔叔阿姨们很快就感到山路象磨盘一样转起圈圈来,体面的大客车优点转化为缺点,身高体大转弯不便,后排乘客左甩右晃上下颠簸,其感觉就像在干衣机里折腾旋转。半小时刚过后座有人开始嚷嚷吃不消,要求和不晕车的“绿叶”们交换场地,我赶紧身体力行女士优先,自觉换到后排就座。刚刚换好座位就有几位此起彼伏呕吐不止,班长大姐赶紧把橘子皮卷成小春卷状塞到她们的鼻孔里,虽形象不太雅观,但局面及时就得到了控制。 拐弯太多虽然难受但并不危险,危险的是路上的塌方和泥石流,山岩下时不时会出现一辆摔得支离破碎的汽车残骸,表明此路不太安全。我两手捏了一把冷汗,下意识的用右脚不停的帮司机踩刹车,至少有三次想到会今天不会报销在磨盘山上。我想起成都也有座磨盘山,哪里是全市最大的公墓…….。 本来上山时唱一唱“山路十八弯”最巴适,但车上的歌声愈来愈小,唱歌的人愈来愈少,大家都在想心事,我敢打赌不止我一个人想过是否能活着到泸沽湖。导游大概也看出叔叔阿姨们有些魂不守舍,于是就唱了一首摩梭人的歌: 清清的泸沽湖, 周围是高山, 高山的上面白云缭绕, 女儿唱哎女儿唱, 女儿的歌声谁来听, 谁来听呵,玛达蜜 。 他第一遍唱的是摩梭语,我只听到最后几个字好像是陕西话“卖大米”,其实唱的是“玛达蜜”,对客人来说是“吉祥如意”,对心上人来说是“我爱你”。第二遍唱的是汉语,歌儿如此的优美抒情荡气回肠,直叫人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接下来他又讲了一个关于“摩梭人”的浅黄色段子: 为什么叫摩梭人呢?因为泸沽湖的男人们总是天黑以后悄悄的“摸”到意中人的家里过夜,天亮之前才悄悄的“梭”出来,(梭,四川方言“溜”的意思)所以就叫“摸梭人”。大家听了哈哈大笑,睡意和恐惧随之而去。有位女士望了望几个乐不可支的男士,阴阴地说:“你们高兴啥子?不要想到一边去了哈!”表情诡异,让人想起宋丹丹。 不知是过了3小时还是4小时,磨盘山终于磨到了头,我们在山下的盐源县城吃了午饭。这是一座热闹非凡的小县城,以盐矿和苹果著称。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这里因地制宜设了一座很大的监狱,犯人在这里基本上是插翅难飞。据说偶尔也有越狱潜逃的,几天之后多半会找不到出路而累得半死,只好自动或半自动回来投案自首。大街上身着民族服装的彝族同胞们比比皆是,虽比不上春晚节目中的彝族女孩的服装漂亮,而且不太干净,但百迭裙确实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成年男子多穿一件像短披风似的“查尔瓦”,脸上的皱纹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充满了沧桑。 饭后余兴是翻越小高山。为何把这座大山取名小高山令人不得其解,它绝对比磨盘山更陡峭更凶险。也许前几个小时的折磨已经使大家的神经变得粗壮或者是麻木,也许吃了饭需要血液回流到胃里帮助消化,汽车翻越小高山时大家已经处惊不变随遇而安昏昏入睡,只等一觉睡到泸沽湖。 格姆和格姆女神山 “泸沽湖到了!”一声尖叫吓了大家一大跳。 不过在尖叫声发出时泸沽湖还没到,但从山上眺望,泸沽湖已经奔来眼底。泸沽湖不算太大,呈马蹄形,比起美国的五大湖她只能算个小妹妹。那一弯碧水清幽澄净闪闪如小家碧玉,白云蓝天青山倒映湖中似水天一色,“目光所及皆图画,步履所至尽仙源”,那是五大湖望尘莫 “你们想不想看泸沽湖全景?”导游也睡了一觉,现在精神抖擞。 “想!” “那我们现在就去格姆神山!下午是从山上往下看全景的最佳时机,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现在出示老年证,开始收钱,门票费五十,索道费九十,六十岁减半,七十岁免费。” 大巴沿着泸沽湖向格姆女神山开去,山在云南地界,一出川路况就明显变得很糟,大巴又蹦又跳,大伙又叫又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省老大”个个返老还童。 “杨二车拉姆博物馆!”又是一声尖叫。原来路旁竖着一座木牌,表明这里是杨二车拉姆创办的私人博物馆。也有人说这儿同时也是一家颇有摩梭文化特色的度假屋,有60间客房,间间都是杨二车拉姆独出心裁的杰作,据说收费奇高,一般人不便问津。杨二车拉姆是中国最有名气的摩梭女子,从小生长在泸沽湖边“女儿国”。她小时候曾三次被母亲送人,又三次被退了回来,6岁时才第一次穿上属于自己的新鞋。13岁时怀揣7个鸡蛋出门闯天下。她头戴大红花,走婚到天涯,后来成为挪威外交官夫人,再后来当上服装店老板,同时还顺便挣了歌唱家,舞蹈家,畅销书作家、时尚人物等头衔。这个“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的摩梭女子是个富有争议的人物,有人骂她是妓女,有人说她像媒婆,就连她头上那朵大红花也不断遭人病诟。其实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至于头上那朵大红花,也是摩梭女儿最常见的饰品,她不过是把花儿稍稍移动了一下位置罢了。 格姆神山很快就到了。之所以叫格姆神山,是因为山神名叫格姆,女儿国从来就是“女士优先”,一把手基本上是女的,格姆山神也不例外。不过格姆原先并不是神仙,相传远古时候,这里没有湖,只有好大一片森林。森林里住着一户人家,这家有一个勤劳善良美丽的姑娘格姆。有一次格姆和男山神后龙在柔情蜜意中幽会忘了时间,发现天亮已为时过晚。天神出来巡逻,吓得后龙抽身上马而逃,慌乱之中马失前蹄,后龙跌倒在地。他感到自己的脚慢慢僵硬,于是尽力撑起上半身,从怀里掏出一串光闪闪的珍珠项链,使劲向格姆甩去,他想把最珍贵的礼物和自己的一颗真诚的心留给格姆。项链出手时,无意中被他扯断了穿珍珠的羊毛线,珍珠散落飞得遍山都是,只有7颗落到了他与格姆之间的马蹄印子里。他在抛出珍珠后,变成了一座昂头撑身的山,一直真诚、依恋地望着相姆。格姆一见,伤心得大哭起来。泪水装满了后龙的马蹄印,变成了海子,落在马蹄印里的7颗珍珠也变成7个岛子。格姆后来也变成了一座山,屹立在海边,与心爱的后龙隔海相望,朝夕相处。后人怀念深情的格姆,把她衍化为神,叫做格姆女神。 格姆神山矗立湖边,山势陡峭,“省老大”们基本选择乘索道车上山。大部分团员认为乘索道车其乐无穷,既可极目远眺湖光山色之美,又有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之感。我却素来就有恐高之虞,一般离地5米就不太自在,再高就会肌肉紧张表情困难。还好,我还没有当着众位“省老大”出糗,只有山上蹦蹦跳跳的猴子是似乎很不理解地看了我几眼。看吧,爱看不看,反正谁也不认识谁。 索道车终于到站,站台百米之上有一个山洞,当地人称“格姆尼柯”,意思是格姆仙人洞或格姆山女儿洞,洞主就是那个凄美传说的主人公格姆女神。这是一个小巧玲珑的喀斯特溶洞,洞内有一个男人非请莫入的小洞颇有泸沽湖特色,据说这是格姆女神的花房,没有预约是不可以擅自闯入的。导游的摩梭姑娘语气那么认真,表情那么纯洁,像真的似的。 出洞后从观景台往下看,泸沽湖碧波万顷,,黛色远山环抱下的湖水光滑平顺,犹如一块镶嵌在天地间的蓝色宝石,清澹而神秘,晶莹而温润。突然间碧波之上出现一道直立的彩虹,像一根五颜六色的擎天柱冲天而立,不知是不是后龙显圣,想伸出一支胳臂拥抱他朝思暮想的格姆女神?, 下山还是乘索道车,不料才下一半就停电了,索道车在空中宛如一片树叶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随风而飘,凉爽的秋风顿时变得凛冽,我全身肌肉开始第二次收缩。还好,几分钟后又开始供电了。事后听说停电是人为的,因为工作人员得知乘客多是老年人,认为车速不宜太快,就主动来了个空中停车调整速度。但另有一种说法是这条索道尚未通过质检,时不时总会出点故障,不过还没出过人命,所以照常运行至今。 下山后导游催人上车,晚上还有篝火晚会,可是还是有人不听招呼转身又往山上跑,原来这位老兄的相机不幸从索道车上滑落到山涧里了。要是我就不回去找了,相机从那么高摔下来魂都没有了,还有命吗?山上是猴子的地盘,你一个异类不打招呼就往山上跑,猴子们那知道你是一个“空子”还是一个“溜子”?他想没想过我们和猴子之间存在着难以沟通的语言障碍? 。 篝 火 晚 会 晚餐后的节目是令人充满幻想和机遇的篝火晚会。 篝火晚会是和摩梭人亲密接触的好机会,通常包括摩梭表演,甲搓舞,对歌,集体狂欢,如果真有什么“想法”,在这种场合都可以名正言顺的试上一试,“甜蜜的梦谁都不会错过”。具体方法很简单,就是在男女在手拉手跳舞的时候乘机抠抠对方的手心。最多可以抠三次,每次三下,如果对方没有反应,那就表明不来电,没戏,再抠就讨人嫌了。如果对方回扣三下,那今天你就有幸上夜班,可以“走婚”了。 晚会场地是一个40米见方的坝子,周围有可以遮风挡雨的回廊,坝子中间堆了三块大石头,石头上是干柴,当一位男子吹响笛子,篝火熊熊燃烧,“甲搓舞”就开始了。甲搓舞共有74种舞步,类似藏族的“锅庄”舞,舞蹈动作看起来比较简单,小伙子走几步跺一下脚,姑娘们跳几步摆一下手,两队人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波接一波轮番往前涌动。舞蹈节奏明快,旋律轻快热烈,一曲终了大家一起欢呼“喏喏”,尾音悠长而嘹亮,然后再换一首曲子,步法也随之而变,手则时而互相牵着,时而勾肩搭背,时而随意挥舞。摩梭小伙子个个是帅哥,高大结实健康阳光,女孩子人人是美女,健美高挑婀娜可爱,简单易行的甲搓舞由他们跳起来特别奔放热情好看。跳了一会儿男男女女就开始手拉手围成一大圈,几位“省老大”舞蹈班的团员迫不及待率先加入,舞姿一点不输摩梭儿女。我基本上是舞盲,在大伙的感染下也舞了几下手臂跺了几下脚,但实在不好意思滥竽充数,主动选择了中途下课。不过“省老大”们人老童心在,大家兴致勃勃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圈,按照甲搓舞步又跳又跺如痴如醉,好在这种舞运动量不大,老少咸宜。 跳完舞接下来的节目就是对歌。摩梭人的歌声纯净高亢悠扬感人,个个都有资格当歌星,我想这大概和他们实行走婚有关。人们不是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在坟墓里唱歌是难以提高水平的。摩梭人一辈子都不结婚,时时都和亲爱的人在一起,心情随时无比舒畅,歌声自然抒情美妙,何况还有有美丽的泸沽湖水滋润着摩梭儿女的歌喉。要是天天对着心上爱人和绿水清波放声歌唱,相信每个人都有可能练就一副才旦卓玛或者容中尔甲的好嗓子。 对歌跟刘三姐对山歌差不多,你来我往一家一首,内容不限,但要求一应一合。我们“省老大”的舞蹈队刚才已经风头出尽,现在轮到民歌斑粉墨登场了。别看她们徐娘半老,唱起歌来一点不亚于年轻人,一首“说唱山歌就唱歌,你歌那有我歌多”打头阵,一首紧接接着一首,个个唱得脸红耳热容光焕发,直到最后对方的“难忘今宵”都出来了还不依不饶余味难尽。一般说来唱这首歌基本上是表示就此打住,可是民歌班又追加了一首南斯拉夫电影插曲“啊!朋友再见!”对方的小年青们顿时傻眼了,因为流行这首歌时,他们的爸爸妈妈还在走婚呢!一位摩梭小伙子甘拜下风地说:“我们唱歌从来没有输过,今天算是败在叔叔阿姨们手下了!”一句话夸得各位“省老大”心花怒放,好像每个人都找到了“阿夏”“阿注”一样高兴。不过好景不长,当摩梭小伙子得知对歌的叔叔阿姨是具有准专业水平的“省老大”民歌班时,立刻振臂一呼,上来几个小伙子就开始“抢亲”。他们选了一位看上去比较年轻的阿姨当“新娘”,导游急忙提醒他们温柔一点,怕弄不好出人命。小伙子们只好只好象征性的把“新娘”抱起来作了十来次上抛运动,大家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晚会在欢乐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07cd601000d6d.html28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