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游记川西北.之钙式黄龙 |
[游记]西游记川西北.之钙式黄龙 |
2007-09-19 sina.com.cn |
有人落跑了。拼车同到川主寺的一个东北汉,认为黄龙不值得去(相对于它的高票价),因此搭车直接上九寨沟了。 黄龙真的是价高质次?它真的是浪得虚名? 7月24日,早早起身。6点半出门,因为7点有过路的班车。早起的另一个好处,是方便与出租司机砍价。果然,谈妥240元,包车一天,送到九寨沟口。人均一摊,与搭班车同价,但省时省心很多。一大早,砍到好价,如同得了利是似的,雀跃之心随车而进。 黄龙,藏名“瑟尔嵯”,意思是“金色的湖”。其地处岷山山脉中段,长约7.5公里,宽约300米。两岸重峦叠嶂,高耸云天,中间山脊似龙飞腾而下,由此得名。其与九寨沟仅一山之隔,黄龙在玉翠山南,九寨在玉翠山北。玉翠山,属岷山一大雪山,巍峨雄壮,玉嶂参天,将人间两大奇景分治两旁。 小车穿过晨雾,逐渐盘上山峰,这时太阳才从飘渺的云雾中爬起来,努力睁开倦意未褪的眼睛,将皑皑的白雪、嶙峋的山峰、墨绿的草甸、苍莽的森林染上一片朦胧的黄色。 (绿草、积雪、白云) “看,那是雪宝顶。”司机的话,让我们从朦胧中惊醒。联想去年的这个季节,我们还兵分二路,一路登云杉坪遥看玉龙雪山,一路信马由缰找寻“四姑娘”倩影。恍然间已是合并一处,共赏闻名遐迩的岷山主峰--雪宝顶。 车子直接开到索道口。我们的路线是自上而下的倒行。来早了,8点才开始售票呢。第一个买票,第一个上缆车,做第一个打破瑶池寂静的俗客。 (哈,我可是第一个到的) 索道起於红岩关,上站位於望龙坪。缆车很新,很宽敞,是奥地利的进口货。速度也很快,近1公里(高差487.8米,运行长度994.1米)的路程,才花4分钟。 踏上栈道,顿觉神清气爽。清新的空气,苍翠欲滴的松树,无人的栈道,爽得没法说。栈道宽宽的,隔几步就有一道高出栈道的木条,有的还铺上麻布,很人性化的感觉。信步潜行,既安全又舒适。 没几步,就到望龙坪。一个不大的观景台,说是可以俯瞰黄龙全貌。遥看的结果,只不过是找到几片闪光的影子,那就是传说中如钻石般耀眼的彩池吗? 我们加快脚步,直捣黄龙。过了2.5公里的林间栈道,过300米的山坡道,过了古朴苍老的黄龙古寺(后寺),地势最高、掩藏最深、景色最美、被视为“黄龙之睛”的“五彩池”呈现眼前。 五彩池不是一个大池子,而是有大大小小693个彩池,是沟内最大的一个彩池群。池盘总体呈乳黄色(碳酸钙华沉积物),大小各异,呈梯田状层层叠叠、由上而下端将出来。迎客的“玉盘”盛满了或蓝色、或碧绿、或乳黄、或姹紫嫣红的山水,任阳光懒懒地洒在水面,裹着漫溢的细水,缓缓地注入下池。下一个“玉盘”又由于池盘底色的不同,将承接的池水再晕染一番,再任由光影水流相融四散。接二连三、承上启下、缓缓向下、一直流回大地的怀抱。 (五彩池,远处是黄龙寺) (黄龙“五彩”) (波光粼粼) (一汪翠绿) 在这里盘桓许久,直到游客逐渐增多,我们才悄悄地下山。 下山路就是徒步上山的路,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景观道。它涵盖了几乎全部的钙化景观--钙化池、钙化洞、钙化滩流和钙化瀑布。八大“玉盘”,从五彩池(石塔镇海池)、琪树流芳、争艳彩池、娑萝映彩、明镜倒映、盆景池、飞瀑流辉直到迎宾池,如同遗落山谷之中的玛瑙翡翠,浓淡各异,色彩缤纷,诡谲奇幻,蔚为奇观。 钙华洞据说有三处:黄龙洞,簸箕洞和马蹄洞。我们只发现了黄龙洞,它倚身于黄龙古寺旁,是中国最大的钙华洞穴。洞口狭窄,阶梯湿漉漉的,里面较暗,依稀可辨如石笋、石幔、石钟乳一类的洞穴物。更可气的是,淅淅沥沥的洞穴瀑布居然挡住出路,非得把没有防备(因为没防备,也就没带伞了)的人浇个透心凉。还好,洞外阳光已起,马上就暖和了。 不仅是温度上来了,这人气也蹭蹭地往上升。游客团队络绎不绝,越往下走,人越多。而这水也变得不再那么安分。自黄龙寺下,流壑飞泉到处可见,如垂千条银丝,若洒万串明珠,这就是世所罕见、绵延2.5公里的钙化滩流“金沙铺地”。心情也就这么顺水而流,荡荡漾漾,人也不觉得很累,原先担忧的所谓高山反应(五彩池海拔4126米)也毫无踪迹,大概是在郎木寺发作完了。 滩流一直铺到洗身洞,才化作银珠飞溅的钙华瀑布“洗身洞瀑布”。瀑布挺宽的(33米),水流不大也不急,最有意思的是飞流之下隐藏了一个溶洞,令人联想到花果山水帘洞。不过它看起来很小,据说虔诚的香客去黄龙寺前皆要在此淋浴净身。我们没有净身,但偷偷净手了。其实根据提示牌这是不允许的,所以也就B一个偷偷把手伸入瑶池游了一把。 回到停车场,是下午1点。太阳已经很烈,天空依然湛蓝,白云继续舒展,景区门口的人流却呈鼎沸之势。而我们也要跑了,不是仓皇落跑,是带着满意的心情,与有“圣地仙境、人间瑶池”之美誉的黄龙说再见了。 一切正如落寞古寺门口所悬挂的那副楹联(这也是黄龙的广告语之一)-- 碧水三千同黄龙飞去 白云一片随野鹤归来 (写于2007/8/18)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3a4ad01000ar1.html24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