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游黄龙古镇 黄龙溪历史悠久,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我很早就想去游一游这令人神往的地方。2006年11月初,外侄女自驾车,陪伴我们去游览了黄龙溪。 一来到古镇,一条宽敝整齐而又古色古香的大街,展现在眼前。街道两旁,茶楼旅社、餐馆商店,一字排开。走进古镇,街面全由石板铺成,平均宽度三点四米,两旁廊柱排列有序,街长一千一百四十六米。其突出特点是,数量多而集中,造形古,保存完整,形成了古色古香的古镇风情。街面全由石板铺成,两旁廊柱排列有序,现存建筑,据说始建于明末清初,都是全木穿逗结构或砖木结构。据介绍,古镇至今保存有典型街坊七条:正街、新街、横街、上河街、下河街、背街、巷子街。我们行走在正街上,这条街古风貌尤为突出,民居傍水而建,清新秀丽,一楼一底居多。建筑有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之异,有抬梁式或穿逗式之别,有硬山、悬山、歇山之不同。小木楼杆窗棂镂刻精美,阁楼小巧,栏杆考究。临江伫立的“吊脚楼”,更体现了古民居“干栏”特色。 正街西、中、东分别有古龙寺、潮音寺和镇江寺三座清代所建的寺庙,形成“一街三寺庙”独特景观,实属全国罕见。 我们来到正街北口,站在千年码头王爷坎上,它上方是一座千年古刹,庙内供奉镇江王爷杨泗以保平安,故为镇江寺。寺前千年古榕寄生辣椒,真是奇观。王爷坎对面是锦江与鹿溪河的交汇口(两河口),只见锦江水清、鹿溪水褐,怪不得人们谓之“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的景观。王爷坎下是黄龙溪古老的渡口码头,据当地老人讲,过去停泊的上水船只常有百余只,排列二里多长,一直排到皇坟村;下水船也常有近百只,排列一里多长,一直到鸡市坝,使黄龙溪河面帆樯如林。现在我们只看到王爷坎下五彩六色的游船不少,河面上百舸争流,游人们正在享受美好的生活。 潮音寺坐镇古街当中,古称乐善堂,临街五间,是一座尼姑庵。我们路过时,我进去转了转,只见里面供奉着观世音大士和弥勒佛。 位于古镇正街南端的古龙寺,坐西向东,山门与正街直对,是黄龙溪镇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我们走进古龙寺,正门上为戏台,名为万年台,据说是黄龙溪九个戏台仅存的一个。台前300平方米的院坝,成为正街的尽端广场。在院内见院坝南北各有一棵古榕树(据当地人介绍,这两棵树有1700多年的历史),树冠遮蔽了整个院坝。我们看见北边古榕树干分岔处有大约二尺见方的小庙,里面供奉“黄葛大仙”,传说只要摸摸树身,即能祛病消灾,我们都去摸了摸树身,以求平安。南边古榕树,盘根错节,严密包裹着一座小土地庙。这两棵古树啊,庙骑树、树裹庙,堪称天下一绝(据介绍镇内树龄上千年的榕树共六株,株株枝繁叶茂,盘根错结,老劲虬枝,这更增添了黄龙溪浓郁的古貌风趣)。寺内大殿供奉黄龙祖师,我们去拜了拜祖师。殿前一侧立千佛铁塔,人们在这附近点香燃烛。 离开古龙寺,我花一元钱购买了一张门票,走进了距寺不远的“ 三县衙门”。这“衙门”总面积还不过三四十平方米,一张案桌,一把椅子,几乎就是它的整个设备。这小而陋的建于清代的总爷衙门,却有较大的权势。民国时期改为“三县衙门”,是华阳县、仁寿县、彭山县在此设立的联合执法机构。在“衙门”大门口,我看见了两边的对联:“黄龙钻山伸出龙爪抱鸡翅,白马临江勒转马头望虎岩”。据守“衙门”的人讲,对联上的六个地名:黄龙、龙爪、鸡翅、白马、马头、虎岩,就是这个联合执法的管辖范围。具体职责:一是民事管理,二是堰务管理,三是治安管理。 中午,我们在正街的餐馆吃了饭后,又去横街、背街走了走,随处可见在此拍摄的影视的剧照,黄龙溪现今真成为影视拍摄基地了。最后,在新街买了点纪念品,就返回成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