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 826 从九寨沟发车经过川主寺,目的地黄龙。一路上不断地有藏族美眉向我们的车挥手,希望搭车。九寨沟地区交通极不便利,古栈道修成的公路上飞石不断,公车通常一天只有一班,因此藏民们更习惯于搭乘这边穿梭如织的旅游车走出山里。前方有旅游车中不断飞出彩色的纸片龙达,像天女散花一般,煞是美丽——据说这是藏民在祈福。 山路弯弯,“九道拐”名副其实,路边每隔几步就会以一个警察叔叔向你行注目礼,仔细一看,原来是木头做的,栩栩如生。 这两天看到的绝大多数是山路,而这时我们的眼前突然开阔了,虽然与传说中的草原失之交臂,但是这边的“高原草甸”一样给了我们“风吹草低见牦牛”的惊艳。这片草场同样吸引着马、羊等动物的光顾——一片勃勃生机。 2007年8月26日早上8点12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特殊的时刻。人的一生很难走到一条江的尽头。而此刻,我们的车行驶到了长江支流——岷江源头。涓涓细流却孕育着无限的宽广,这不起眼的细流却是组成滚滚长江的最小元素。远处是位于北纬30度,地球的肚脐眼上采尽丹田之气的岷山最高峰雪宝顶——据说毛主席的水晶棺便取材于雪宝顶。可惜天公不作美,雪宝顶近在眼前,却又抱琵琶半遮面地迟迟不肯露脸,不一会儿便已过了观看雪宝顶的最佳位置。 到了松潘,我们去了土特产店,这里是导游灰色收入的源泉。虽说不强制购买,还可以尽情试吃,但是土特产都忒贵,反正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满载而归,殊不知我们的钱已不知不觉地转移进了导游的口袋,充盈了他的荷包了。门口有兜售藏银小饰品的藏民,提出可以用我们的饼干跟他们换项链。想到他们这里经常供不上这些干点,饰品资源极其匮乏,确实挺可怜的。如此一来,那些漫天叫价的酥油糌粑青稞饼想来不过是些极其单调的食品,这钱着实花得有些冤,不过物以稀为贵嘛。青稞酒不香,但却不是哪儿都有的。我们车上的女孩子都抱着一大堆的饼干、面包、泡面去换小饰品了。比起后来在参观的水晶厂中看到的那些水晶饰品,我们用干粮换来的这些小东西虽然不值几个钱,却有特别的意义。 黄龙的海拔比较高,一路上时不时地遇到大雾,云就在脚下,飘飘欲仙。我们此行到达的最高海拔是4100米。我在车行至3800米海拔处时走出了车厢,短袖短裤地感受一下3800的感觉——大风,人都有点飘了,眼前雾茫茫,看不清远山,没其它什么了。 到达黄龙山脚下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却似好没有感到暖意,午餐的地方,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高原反应——头痛,呼吸急促。虽然也感到了阵阵寒意,我还是将外套系在了身上,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认输——十三太保金钟罩,咱练得就是这个。 索道垂直上行,从山脚到了半山腰,顿时便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黄龙的水虽然没有九寨的富于变化,却有着不一样的魅力。五彩池——这还是小学时一篇语文课文中学到的,当时这个奇妙的地方就成了我向往已久的梦中仙境了。十多年后,亲眼所见,百感交集。五彩池虽不像当年语文书插图上画得五彩缤纷,红的绿的鲜艳无比,但却是名副其实的五彩。钙化池主要呈现蓝、黄、绿三色。但是这三种颜色又有深浅,因此变化无穷。当这个梦中仙境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面前,宛若回到了童年,穿梭于一个个盆状的彩池之间,兴奋得像个孩子。 黄龙山上人们的着装也是一景,有穿羽绒服的,拿着随身氧不时吸上一口的;最多的是穿着罩衫的;很长一段路程上都没有穿短袖的,看来我还是黄龙一景呢。 一路下行回到黄龙山脚,体力消耗不少,买了“高山地宝”补充能量。 从黄龙开车至茂县,会经过回民区,这里的建筑、风土人情和藏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貌。 之后经过的位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之中的叠溪海子是此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远山静水——没有了九寨沟的光环,这里的山水显得尤其的大气但平易近人。途中不经意的邂逅,或许没有多少人会发现这里的美丽。事实也是如此,我们的旅游车就停在海子旁边,而极少有人在这边留影。和九寨沟里人们抢着留影甚至还发生争执相比,这里只有祥和与安静。女为悦己者容——叠溪海子为懂得欣赏她的人们而美丽着。然而就是这片如此美丽的土地——谁能想象这里曾经和唐山一样遭受了1976年的那场灭顶之灾。甚至更为惨痛的,仅有两名幸存者。这片古城遗址如今却是如此的安详,只有古老的图腾牦牛头骨似乎想要诉说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