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藏攻略之八土林环绕的地方

[游记]西藏攻略之八土林环绕的地方

2008-06-10    sina.com.cn

辉煌的土林奇观

在亲眼见到土林之前,一直在听说土林土林,有的游记上说土林比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还要壮丽雄美,我没有去过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但是当我见到土林的时候,确确实实的被震撼了。感叹于大自然的伟大和雄浑,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是无比的渺小和无助。

据考证,一百多万年以前,扎达到普兰之间是一个方圆500多公里的大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线递减,冲磨出建筑物的“层高”,历经风雨侵蚀,在壁立陡峭的山岩上雕凿出今日的模样。

图:土林奇观

图:土林奇观

图:土林奇观

图:土林奇观

古格往事

经过了许多天的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阿里历史的中心--扎达,这里有着神秘的古格遗址。辉煌的古格文明已经象玛雅文明一样瞬间消失了,留下了很多神秘的猜测,但是,我一路走来,其实古国王朝的历史并不神秘,它逐渐的清晰的展现在我的面前。只是由于恶劣的地理条件,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到达这里,因此它显得神秘起来,仿佛蒙上了一层面纱。

一路以来,我也介绍了许多阿里和古格的来历,现在是把他们串起来,展现一副完整画面,还原它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1)象雄文明

远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象雄(古称“羊同”)就已经在青藏这片高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文明。象雄王国曾经在青藏高原显赫一时,苯教就形成于此时。公元8世纪象雄被吐蕃王朝所灭。

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其神秘的消亡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迷。难怪今天有许多人煞费苦心仍找不到有关象雄文化遗址的蛛丝马迹,这也许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象雄是游牧民族。它不属于土地的文明"。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象雄文明比较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象雄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了关系。贞观五年十二月,象雄朝贡使至唐,十五年,闻中国威仪之盛,乃遗使朝贡。太宗嘉其远来,以礼答慰焉。象雄在吐蕃王朝建立前,为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大国,文化发达,人口众多。松赞干布之世,以王妹赛玛噶妻象雄王,象雄妃李特闷嫁松赞干布为妻,吐蕃与象雄结成联盟,以和亲达到互不侵犯之目的。

公元六四四年,松赞干布之妹赛玛噶被象雄王冷落。这表明象雄强于吐蕃,对吐蕃王室有轻视之举。赛玛噶寄给王兄松赞干布一头巾的绿松石,其意,王兄若能征服象雄,可率兵前来,头饰绿松石,显示出男子汉的勇气。若畏象雄,则头戴头巾,以示弱女。在王妹的激励下,松赞干布发兵攻打了象雄,是年,吐蕃发兵杀了象雄王李聂秀,将一切象雄部落均收为吐蕃治下,列为编氓。至此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六五三年吐蕃以布金赞·玛穷任象雄之“岸本”,征收象雄部的赋税。

公元六七七年以后,象雄叛服无常,到八世纪中叶,赤松德赞时期,才完全消灭了象雄,据说赤松德赞硬攻象雄不克,于是用计巧取。当时,象雄王共有三妃,最小的名叫故茹妃朗准来,年方十八。吐蕃法臣派拉朗来珠,带一野牛角沙金,献给朗准来,说道:“朗准来你这等人,只做了象雄王最小的妾,按理当为王妃王后,对此,吐蕃王也为你不服气。你是否有挽救的办法了,若有,待事成后,你可做吐蕃王的正妃,吐蕃王定会将所辖土地的三分之二,赐你为酬谢”。朗准来回答道:“象雄王有遮天盖地的重兵,必然不克,只有一升许的军旅。如果面对面攻打,必然不克,只有巧取才是”。接着又说,“象雄五半月后,与王室众眷属前往黄牛部苏毗静雪地区,就在途中等候杀之。一切内应由我承担。”根据朗准来的计策,吐蕃军队埋伏在色穷和洞穷两地之间(即今腊仓地区的色普和同普地方),待两王相会时,吐蕃兵突然袭击,杀了象雄王。吐蕃以一万之军,战胜了象雄十万之众,这一以少胜多之战役闻名遐迩。从此象雄再无叛乱之举,完全归顺在吐蕃治下。

象雄文明创立的苯教是西藏原始的宗教,其对后来吐蕃王朝从印度引进的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苯教认为万物有灵,天有天神,天神为最尊。山有山神和山妖,树有树精。江河、湖水、山泉、地下皆有龙。人若有灾病,皆因得罪神鬼所致。其简单的禳解法,以煨桑开道迎请神灵,然后梵烧食物,神鬼嗅味而饱之,再不加害于人。若有疑难,以五彩靴带占卜,可知吉凶。以门窗涂黑色,门前画雍仲图案为镇邪。诸如此类,都是苯教的仪式,并非外来佛教的仪轨,现代人把藏族的一切社会现象,均误认为是佛教色彩,其实许多民间习俗,大量的是苯教仪轨,现已演变为民间风俗习惯,不易分清哪些是佛教的,哪些是苯教的,又如苯教巫师的骑鼓飞身仪式,演为“安羌”各种形式的鼓午。苯教祭祀时的赞神仪式,演为“协钦”大歌,即婚礼时的赞吉祥歌舞。现代人难以寻其源。

公元八四六年,吐蕃王朗达玛禁佛,被佛教徒暗杀,吐蕃走向分裂割据。公元十世纪二十年代,吐蕃王室后裔班考赞被奴隶起义军所杀,其子尼玛衮,率百余人西逃象雄,控制其地,改称象雄为阿里。公元十世纪后半期,尼玛衮之子意希沃,在阿里扶植佛教,建立寺院,迎请阿底峡大师,弘扬噶当教,逐步削弱了苯教势力。

后期的苯教徒,改穿黄教袈裟,移居牧区和康区的边鄙地方,怯生生静悄悄地在遍布黄教势力范围内进行布道,苯教徒在青藏高原被大力削弱的情况下,不敢与佛教明争,只得暗斗。譬如,转经时,逆时针方向反转,面对神背部作祈祷,如此等等以示对佛教的反抗,以后,苯教在与佛教抗争中逐渐融合。如今可以说,完全纯粹的苯教已不复存在。但是,苯教在藏族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总之,吐蕃文化,说它是佛教文化,不如说它是佛苯融合的文化,更确切些,研究西藏文化,必先研究象雄文化,才能寻其源解其秘。

而象雄文字对现代藏文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象雄文过于复杂,不便于学习使用。1300年前,第33代藏王松赞干布,决定进行文字改革,简化象雄文。他把这个艰巨的工作,交给了文臣吞巴·桑布扎。吞巴·桑布扎接受任务后,带了100多人和大量沙金,历尽千辛万苦,翻越喜马拉雅山,到古印度留学,学习梵文。作为当时学成归来的‘海归’,吞巴·桑布扎回到拉萨,受到松赞干布的热烈欢迎,并把他接到自己的王宫帕蚌卡寺居住,御前走动。

吞米·桑布扎在帕蚌卡寺闭关三年,演习藏文改革,他取象雄文、古梵文之精华,结合藏语说用习惯,创造了简单易学、书写流畅的字母拼音式藏文,一直沿用至今。吞米·桑布扎用他创造的藏文,手书了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嗡·吗·呢·叭·咪·哄’,呈递藏王松赞干布御览。藏王见新藏文行云流水,既有喜马拉雅之雄浑,又有雅鲁藏布之流畅,大喜。遂命吞米·桑布扎教授自己藏文,并呈报唐王备案,颁旨全藏推广学习。吞米·桑布扎手书的六字真言真迹,现藏于帕蚌卡寺,光从其书法价值讲,不亚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和史料记载的不详,辉煌的象雄文明已经离我们非常的遥远了,变得越发的神秘。而象雄对今日西藏的影响却仍然在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中,比如,苯教对佛教的影响,以及象雄文字对目前藏文的影响,都在影响着每一个现在活着的西藏人。

2)阿里三围

阿里三围的来历,我们以前已经介绍过,自朗达玛灭佛以来,强烈的激化了社会阶层的矛盾,随后两位王妃在各自政治势力的支持下,发生了王室内部的内讧,而民间平民和奴隶的大起义也强烈的打击了吐蕃王朝的统治。随着末代赞普沃松之子贝考赞在后藏娘若香堡地区(今西藏江孜)被奴隶义军擒诛,吐蕃寿终正寝。

贝考赞之子吉德尼玛衮这位落难王孙迫不得已,带了一百余人,出走阿里。而此时的阿里,远离是非纷争的西藏中心前藏/后藏地区,而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被世人所遗忘;此时的象雄文明早已远去,而席卷藏地的战火烽烟远未殃及此地,土王们各据一方倒还相安无事。此时的阿里,却象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静候着她的主人的到来。

吉德尼玛衮出走阿里的时候,可称"去时凤凰不如鸡",但终归"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按照与世俱来、四海皆准的正统观念,他高贵的骨系理所当然地被认可,被当地土王招赘做了女婿,理所当然地继承了家国。随后,这位在卫藏失势的权贵理所当然地兼并了今被称之为阿里的西部藏区。待到他的三位儿子长大成人,吉德尼玛衮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分封。封地的选择以云彩形象为标志:大儿子选择了云彩汇集处的普兰;二儿子选择了云彩弯弯处的古格(扎布让,今扎达);三儿子选择了云彩最高处的玛隅(拉达克——日土)。是为普兰王朝、古格王朝和拉达克王朝。

这便是"阿里三围"的由来。藏族历史称其为"三哀(王)占三环(围)"。所谓三环,即是人们对这三地的地理环境的形象化说法:普兰是雪山环绕的地方;扎达是岩石环绕的地方;日土是湖泊环绕的地方。

3)古格辉煌

在吉德尼玛衮的晚年,将领域分封给三个儿子,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发展成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被并入古格;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即古格王国,这位最年幼的王子,成为古格王国的开国元首。(百度百科里对于吉德尼玛衮德三个儿子的各自封地,和马丽华《西行阿里》有出入)

对于古格王朝对普兰的吞并,我个人认为是和平发生的,并没有产生大的军事行动,因为古格对于佛教的认知程度远远比刚刚引入佛教的吐蕃时期更虔诚,而古格的统治基本上是很温柔而不是很暴力的。

与古格王朝密切相关的是托林寺,托林寺是由古格王意西沃于11世纪建的。古格立国之初,鉴于朗达玛灭佛而导致吐蕃亡国的惨痛教训,大兴佛教,意西沃选派21名青年到克什米尔去学习佛教密宗的教法。由于不适应克什米尔炎热的气候,加上瘟疫流行,21人死了19人,仅剩仁钦桑布和玛.雷必喜两人活着回来。仁钦桑布十分勤奋好学,后来成了西藏著名的大译师。托林寺就是意西沃为仁钦桑布等人译经的方便和发展佛教而修建的寺院。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意西沃和他的继承者们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去迎请高僧阿底峡到古格来讲法传教,为此意西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在位期间,主持修建了古格王国第一批重要的佛教寺院,其中规模最大也最为著名的便是托林寺。

从此以后,古格王国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国事业,并开始不断发展,寺庙如林遍布阿里,贵族僧侣集团日益庞大,今天托林寺周围残存的大量佛塔、洞窟、寺庙遗迹,正是那个时期盛世的历史写照。

4)拉达克入侵,古格灭亡

而正是由于古格王朝自身的软弱和另外一个距离更远的拉达克王朝的入侵,古格的辉煌毁于一旦。而在更加北方和西方的拉达克王朝更加靠近印度和巴基斯坦,而此时佛教早已在印度衰亡,靠近拉达克的是更加强大的异教国家莫摩尔王朝,佛教对于他们彪捍的本性没有象古格王朝那么的严重。经过了几百年的岁月流逝,当年的兄弟亲情早已风消云散,对于财富、女人和土地的冲动,战争发生了,拉达克人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入侵古格王朝。 而与此同时,古格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危机。

古格盛极而衰,终至覆灭,根本原因是王室与寺庙为争夺权力、争夺属民而形成的对立,导火索则是天主教士的介入。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王权和宗教权利的斗争,由于古格对于佛教的虔诚,形成了一种习俗,如果一家有两兄弟,一个兄弟就在家从俗,供养父母;另一个就出家为僧,供养佛主。而王室也有这样的传统,一位兄弟从俗,成为国王;另一位兄弟出家,成为宗教领袖。这样权利的斗争在国王和宗教领袖之间就不断的上演,一直到了近古时代。

历史已迈入近古。1624年,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安瑞特来到古格,重金赠送国王夫妇的同时,宣讲福音劝其皈依天主。当时的古格王和古格的宗教领袖———包括国王弟弟的矛盾比较深,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古格国王开始借助西方传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的影响。1633年,僧侣们发动叛乱,古格王的弟弟勾结了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于是一场残酷的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拉达克乘虚而入,于1635年灭古格,历时七百余年的王朝毁于一旦。

公元1635年,拉达克人进犯扎达,王朝臣民曾旷日持久地对峙,终因难克强敌国王人头落地,古格国土沦陷。据传说:那国王眼见得生灵涂炭,不忍使古格百姓再作牺牲,尽管还有粮草武器,仍然冒死请降。就在受降之时,死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刀下。古格世代以弘扬宗教为要,人心向佛,从善如流,不重视武装。强敌人侵时长刀火枪,而古格只有竹箭和石头,既无侵犯之心,也无抵挡之力啊!

听说古格灭亡前,喇嘛教僧众已达万人,王宫下寺庙林立。一朝覆灭,便忽喇喇如大厦倾。有一位艺术家讲龟兹艺术时,老先生似乎无心地说了一句:"龟兹在搞文化上太过分了,武力上不行,谁来就投降谁,很悲惨的。"现在正好用在古格命运上。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1695e301009d7c.html32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