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古镇黄龙溪--印象 |
[游记]古镇黄龙溪--印象 |
2007-08-04 tom.com |
六月,炎热。 在太阳的烘烤下来到黄龙溪,感觉很是不值。一条修整得平平整整的道路,两旁密集的三轮车,一哄而上叫卖东西的当地人,与十年前初到黄龙溪的感觉,全然不同。 那时还很年青,喜欢骑着车到处游玩。 十月,不冷不热,和李子骑着在那时极为流行的赛车,一路上坡下坡。从成都到黄龙溪并不是很远,因路上陡坡弯道较多,那条路线在当时是各个驾校首选的练车最佳路线,一路上都有驾校的车经过。我们俩在那条路上骑车去黄龙溪也算少见,那些学开车的坐在车厢内的年青小子挺无聊的,对着我们大喊:“小妹,搭不搭车嘛?”我和李子嘴一扁:“哼,神精病!”然后仍旧弓着身子努力蹬着车往坡上骑。 那是一条很旧的街道,从街头一眼可以望到街尾。两旁全是木制的房屋,红墙黑瓦,石板铺就的窄窄街道,人来人往。擦肩而过的,莞尔一笑,那空气中,便充满了淡淡的笑意,纵是不识,也有闲适温馨的意味。 黄龙溪有棵几人合抱的大黄桷树,是很有名的,站在裸露的树根上,抱着它照了张相。树的全身上下挂满了红带子,定是那些有所祈求的人们,将希望寄托于这棵老树之上,只是不知这历经风雨的躯干是否能承担人们的种种苛求。当微风轻送时,迎面来的是带着清新滋味的湿润空气,一路的疲累就此吹走了。坐渡船到了河对岸,那儿还有一棵古老的黄桷树,树下有一茶肆,从在树下,就着一杯清茶,在黄昏时分,看河面波光微荡,三两渔舟,两岸炊烟渐升,宁静中,时光仿佛就此停顿。 一晃,十年已过。 前些日子老公说他还没有去过黄龙溪,于是周日带着女儿一起从新南门坐车去。那儿是旅游车站,一小时的路程,车票就用了12元,不过是坐的空调车,六月炙热的天气下,也算物有所值吧。 如今远近驰名的黄龙古镇,被修饰得如同设计稿一样,有板有眼。进门处停着一排长长的三轮车,车夫和拉着马的马夫抢生意似的大声吆喝着:“坐车,骑马……”走过一条长长的新街,全然没有古意可寻。只有街两旁的摊子上,那一双双绣花鞋垫与草鞋,与满坐着编花环的婆婆们,依稀还有些旧时痕迹。从街两边涌来的卖花的老太热情得过份,那花也灿烂得让人心动,戴在头上,居然还可以遮遮太阳光,漂亮之余,也算有用。 沿路下去,古街便在眼前,一溜的店铺,门口站着招客的人:“几位,到这儿吃饭嘛,味道好,又便宜。”“来吃黄龙溪的特产嘛,乌鱼片、油酥河虾……”“进来看嘛,各种工艺品。”一路行来,除了依旧是木质的红墙黑瓦,还有什么和我记忆中的一样?连卖黄龙溪特产——米糕的婆婆也圆滑了,“买些特产米糕吧,我孙儿马上要读书了,你就当帮帮我们嘛。”这话也说出来了,不买是不行的了。 黄龙溪特产--香菜汤,中午吃的,看着腻人,但味道还鲜美。 那棵古老的树还在,只是它的四周围了一圈栅栏,游人们再也不能和它亲密接触了。所谓保护,就是拉宽人与物,或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沿着河岸边走着,在路边看到的灯笼花,以前到处都是,现在却很少见了,据说有药用价值。 路边还拴了一只羊,女儿看着很是稀奇,教她扯草去喂,她试着走近,却怕羊咬她,于是我亲自出马,喂给她看,她才把手伸得老长,羊一口咬住草,她赶紧丢了草连连后退,真是胆小鬼。然而想想,她们也真是可怜,连羊也没见过,以后多半连米是怎么来的都不懂了。 意兴阑珊,炎热之中,女儿叫嚷着不好玩,早早地乘上返程客车。离去,老公终说了句:“好难耍。”一路无言,有些昏昏欲睡。 2005年6月 |
转自:http://blog.tom.com/blog/read.php?bloggerid=91177&blogid=6255450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