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2003年6月6日—26日,正当神州大地被一场突如奇来的灾难——“非典”肆虐之际,我们(玉龙山人、阿健)和马帮(结巴德隆、尔车玛)沿着如下的线路完成了我们的抗“非典”之旅:丽江-泸沽湖-永宁温泉-木里山区-亚丁-稻城-理塘-康丁-成都-西昌-攀枝花-丽江,其中徒步泸沽湖/稻城亚丁8天是一次沿着当年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地理学者和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的足迹去寻找我们梦中的香格里拉。 景点及背景介绍: 泸沽湖: 泸沽湖位于云南宁蒗县与四川盐源县之间,距宁蒗县城72公里。像一颗晶莹的宝石,镶嵌在滇西北高原的万山丛中。湖面海拔2685米,面貌约48.5平方公里,其中云南境内30.5平方公里,总容水量19.53亿立方米,湖水向东流人雅砻江,最后注入金沙江,属长江水系。该湖平均水深40米,最深处达93.5米,在云南湖泊中,仅次于澄江抚仙湖,居第二位。整个湖泊,状若马蹄,南北长而东西窄,形如曲颈葫芦,故名泸沽湖。在美妙绝伦的湖光山色之间,生活着国内外罕见的延续着母系氏族特点的摩梭人,那独特的“阿夏”婚姻、自然而原始的民俗风情,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染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色彩,被称为神奇的东方女儿国。 女儿国风情万千,一是因湖畔世代居住的摩梭人, 至今仍保留着原始母系社会的大家庭制和男不娶女不嫁“阿夏婚”习俗;二是摩梭人“崇母尊女”的文化,似乎还影响了泸沽湖的山水,秀美和缥缈成为这里特点,走入这条线宛似走入纯美的女神领地。 稻城亚丁与约瑟夫·洛克: 亚丁风景区于200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正积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但因其内景色壮美,因此在多年前就有闻名于世。 亚丁藏语意为“向阳之地”。景区核心为在世界佛教二十四圣地中排名第十一位的三怙主雪山。“属众生供奉朝神积德之圣地”。三怙主雪山为鼎立而峙的三座雪峰,北峰仙乃日,意为观世音菩萨,慈善安祥,温馨平和,海拔6032米,为稻城第一高峰;南峰央迈勇,意为文殊菩萨,端庄娴静,冰清玉洁,海拔5958米;东峰夏诺多吉,意为金刚手菩萨,英俊刚烈,神采奕奕,海拔5958米。三座雪峰呈“品”字形,雪峰周围群峰林立,大大小小共30余座,千姿百态,十分美丽壮观。这三座雪山至今仍为未攀登的处女峰。 在探险史上,这一地区有第一次记载的活动是1909年法国人贝科到稻城地区的贡嘎岭寺拜访,由于天气恶劣,他没能看到雪山。英国国立地理学会1924年9月号的《地理杂志》有篇标题为《云南的雪山》的文章,首次提到了稻城这三座圣山,但没有详细的资料和图片,还把地理位置标在了云南地区。 外国人中首次向外界正式报道这三座圣山的是美国人约瑟夫.洛克,他在1928年从木里徒步来到亚丁三圣山,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也拍摄了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后来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这些珍贵的资料,至今仍然吸引着国内外很多探险者来这一地区探险。 约瑟夫·洛克(1884—1962)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地理学者和人类学家。1922年——1949年的27年间,他以美国《全国地理杂志》、美国国家农业部、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的探险家,撰稿人、摄影家的身份、先后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一带生活了27年。 1922年――1931年间,约瑟夫·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支持下,以云南丽江为基地,在西南地区进行探险研究;1928年6月,洛克在木里王安排下,和跟随他多年的二十一位纳西族随从由泸沽湖经木里县屋脚乡、水洛乡至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1928年-1931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连续刊载了洛克关于稻城·亚丁“念青贡嘎日松贡布”神山地区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引起巨大轰动。文章中说他在稻城亚丁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三座雪峰,稻城不愧为西藏人民的佛教圣地等等。他把此次旅行称为“最具神秘色彩和探险价值”的旅程。在70年以前就将中国甘孜州这片从未被白人涉足过的秘境带给了全世界…… 1931年,以发现神秘“香格里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由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发表了,这本小说与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出版物迅速交溶,在欧、美、日等地掀起了波澜,并使“香格里拉”一词传遍全世界,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 香格里拉在哪里? 希尔顿声明,他的读者在任何地图上都无法找到香格里拉,但他又暗示:香格里拉就躺在一条长长的山谷中,两边是看似寂寞而又令人忧伤的小山,但它的最高处却是“世界上最美丽可爱的山峰”,“这几乎是一座洁白无暇的锥形山峰,简单的轮廓仿佛出自一个孩童的手笔”。 根据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提供的一份关于香格里拉的宣传卡指出,希尔顿和卡普拉都未曾到过这个地区,许多人推测希尔顿写作《消失的地平线》的灵感来自1924年至1935年间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推出的约瑟夫·洛克在云南西北地区的探险系列文章。 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任何虚构的小说都不可能是凭空臆造的,单现实生活中总是有生活原型的影响。希尔顿没有到过中国西南地区,而他的作品描写的是一架飞机由西向东飞过西藏边缘地带迫降在一个神秘的山谷——香格里拉的历险故事。令人称奇的是小说中描写的香格里拉与现实生活中中国西南丽江-泸沽湖-水洛河谷-稻城亚丁的实际十分吻合:与小说中的雪山、大峡谷、寺庙、庭院等自然环境相吻合;与小说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相吻合……也许这就是我们梦中的香格里拉?!?…... 古人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通过旅游来继续认识世界,一向爱好户外活动,云南丽江本地的玉龙山人、阿健2人在以前完成了徒步虎跳峡—泸沽湖、哈巴雪山-白水台、梅里雪山内转经、独龙江等徒步穿越后,这次的计划——徒步泸沽湖/稻城亚丁对我们来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抗“非典”之旅,沿着当年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地理学者和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的足迹去寻找我们梦中的香格里拉。 一、准备徒步(丽江/泸沽湖/永宁温泉) 6月6日,我们从丽江出发前往泸沽湖,坐了4小时的公交班车后,我们到达了宁蒗县城,这个有着小凉山之称彝族自治县城是我们到达稻城县之前人口最多的地方,瓷砖装潢的街道、糟糕的卫生状况说明了这里是一个发展的中城市,我在那里换了些零钱,这在山区感到很方便。我们刚下车,就有热情的当地小面包车司机向我们招手,原来我们的行李证明了我们的来意。三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泸沽湖,同行的还有2个当地村民、一个湖南来的青年志愿者,她在当地泸沽湖落水完小当老师,完成她的人生体验,很有意思,我想就是生活吧。 泸沽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2685m海拔的湖面在雨后天晴时更加漂亮,湖中各岛婷婷玉立,形态各异,林木葱郁,翠绿如画,缓缓滑行于碧波之上的猪槽船和徐徐飘浮于天水之间的摩梭民歌,使期更增添了几分古朴、几分宁静。由于处于“非典”时期,游客很少,这使得泸沽湖格外清新可人。夜晚,我们品尝了当地的猪膘肉、湖中的鲜鱼,和摩梭老大爷聊天,没有摩梭歌舞的夜晚也很美。 6月7日,四天阴雨后天终于放晴了,良好的天气预示着明天开始的徒步将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历程。我们搭车来到了狮子山下的永宁乡,这里是海拔很高的水稻产区,当地红米很有名,在市场里又准备了一些食品,后来才发现这些食品品种太单调,使得我们在到达下一站时又作了补充。下午,我们换车在温泉村徒步的向导兼马夫结巴德隆(简称结巴)家住下,他家房屋结构也与此后一路上我们所见到的藏族民居基本相似。房屋是一幢方方正正的木质建筑,二层楼,一楼是饲养牲口的畜栏,马牛猪鸡很是齐全。正中间是一个四方形庭院,牲口和人都可以活动的地方,也就很是脏乱、泥泞,牲口粪便到处都是,这是从所谓文明社会来的游客最不能忍受的事情,它直接给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 夜幕降临时我们在摩梭人的祖母房中用晚餐,结巴拿来了摩梭的苏里玛酒各我们喝,这是一种用小麦、玉米等泡制的黄酒,还看到了一整头的猪膘,原来是一只去骨的整猪,猪膘肉与当地的气候有关,每年农历十月每个村都集中杀猪制作猪膘。喝过了三杯壮行酒,明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徒步。 二、主题:徒步泸沽湖/稻城亚丁穿越八天 从泸沽湖到稻城亚丁的徒步穿越一般有两条路径,都是以温泉乡为起点。一条是经峨眉村到俄牙同乡之后往东义方向,从卡斯村开始穿越卡斯地狱谷,再从仙乃日和央迈勇雪山之间的垭口穿下去,经牛奶海、洛绒牛场抵达亚丁冲古寺。徒步三天左右到俄牙同乡之后,有简易的公路可以通向卡斯村,只是过往车辆很少,可以租用手扶拖拉机。这条路不算艰难,只需穿越几片原始森林和5000余米的央迈勇雪山垭口,没有几座高山可翻,除了卡斯地狱谷之外风光也有限。另一条是往高原卡尔牧场方向,过水洛河边的金矿之后,从夏洛多吉雪山的垭口翻过去,直达亚丁冲古寺。这条路基本上是在高原上跋涉,需要翻越几座4000米左右的高山垭口和约4735米的夏诺多吉垭口,一路颇为艰难。我们选择的是卡尔牧场这条路,没有挑战的线路将使整个行程黯淡无光。虽然卡尔牧场这条路徒步并非完全沿着当年约瑟夫·洛克的足迹前进,但我想我们真正走进了梦中的香格里拉…….. 6月8日线路:温泉村—利家嘴—屋脚乡前的草场(落水洞) 在昨晚,我们知道了和我们同行的还有结巴的阿夏(摩梭人走婚之伴侣)尔车玛,结巴是一个普通的摩梭人,身材中等,轮廓清楚,非常勤快,热情开朗,从今天开始的八天里为我们负责砍柴生火、烧茶煮饭,没有他我们可能没法完成这次徒步行程。近九点钟马帮收拾妥当后我们开始出发,马匹由一匹骡子和一匹马组成,马很温顺但力量不足,真是“马比骡子驮不了”,从宁蒗永宁乡温泉村出来是一条土马路,路两边是宽阔的田野。半小时后,在彝族小村老五鲁旁我们沿着老马帮路缓缓开始爬坡,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在雨后静静地绽放,渲染成夺目的风景。翻过了不太高的垭口(2970m)后,穿过一片森林,十一点半,我们到达了盐源县利家嘴村。这里也是一个摩梭人小村,都以大家庭为主,二十多家竟然三百多人口。当地的人自称是蒙古族,相传这与元朝1253年前后忽必烈大汗南征有关。午餐后,又翻过了海拔3040m的小山垭口,进入了木里县屋脚乡境内,向导为我们介绍了将来几天要怕的山,远处的菩萨山在云雾中显得格外雄伟,今天的成果斐然,实现了两省三县的穿越。下午15:00我们在屋脚乡前名叫吉年关的草场扎营,这里有一条小河流进落水洞里,满地紫色的报春花在帐篷周围,真是不错的营地,美中不足的是晚餐我们喝的水因为连日下雨变成了泥汤。我想这是在陌生的世界里见证另一种生活方式,感受另一种生命历程,以在我平凡的人生书页里添加上一幅彩页或黑白照片。 6月9日线路:落水洞—屋脚乡—属尔多彝族村—茨古垭口下的草场 我们上午8:50备好马匹继续上路,于40分钟后抵达屋脚蒙族自治乡。这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乡,有摩梭人、彝族、普米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屋脚乡有一条简易的土马路可通车,一辆吉普和摩托便停在村口,这里是“退耕还林”前热闹的林区中转站。村庄旁有一条屋脚河,欢腾的河流流进美丽的山谷,我们沿着简易的公路前行,状态一直不错,始终毫不间歇地走在马帮的前面,甚至经常把队伍甩得很远。11:10我们过桥到达了属尔多彝族村,开始攀爬菩萨山,山腰上的村落居住的是彝族,也属于屋脚乡。当地的看家狗在篱笆后汪汪大叫,我们陌生的形象在当地可能很显眼。在以后数天的穿越中我们基本是在3000-4200米之间的高原上跋涉,并在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森林里穿行,途中每天遭遇的当地土著村民不超过10人,我在超过4000米爬坡登山时因为缺氧都是一步一步匀速缓慢行动上去的,有许多次,甚至连骡马也在喘息。经过了一片松林后,我们在号称蚂蝗区的原始森林旁用午餐,在这里马夫结巴展示了他良好的野外生火技能,连日的阴雨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操作,选择马夫真是很重要。我们在穿越蚂蝗区时发现,蚂蝗在第一个人通过时就可能闻到气息从路旁的草丛中醒过来准备袭击过往的行人和马匹,还好只有马匹在吃草时被咬了几口,但在蚂蝗区居然一条蚂蝗都没有袭击到我们队伍4人到这多少会令饥饿的蚂蝗有所失落……下午17:00我们在雨中爬坡一个半小时后到达了海拔约3900m的茨古垭口,翻过这垭口就到达木里县的卡尔牧场,我们在垭口下的草场里扎营,草场四周白色的的杜鹃花格外漂亮,海拔高的草场下面云雾缭绕,看着远处的狮子山,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我们去草场不远处的出水口沐浴、刷牙时,体验了冰水的味道,牙差点就冻掉了…… 今夜没什么星星,草场的上空有一片黑压压的乌云,一会儿果然落起雨来。我听着雨点敲打帐篷的淅淅沥沥的声音,辗转反侧。叮叮铛铛的马铃声时远时近,响彻在空阔的旷野,这清脆的铃声有如催眠曲,陪伴我们度过了多个夜晚。骡马在夜里一般都不会拴在桩上,任其在草地上来回走动吃草,也不怕其逃走,山区里的人善良诚信,根本就不担心盗马之类的事情发生。令人惊奇的是, 茨古垭口下的草场居然有手机信号,我向家人及朋友报了平安。 6月10日线路:茨古垭口下的草场—卡尔牧场—塔斯沟—雀尔山下牧场 昨晚的下雨并没有影响我们出发,9:10我们向垭口进发,4150m的茨古垭口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我们以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攀了上去,只花了半个小时走过一片杜鹃灌木丛后我们到达了垭口,按当地人的习俗向嘛呢堆添了小石块,这样的行动保佑我们走过了未来几天的行程。下山时经过一片杜鹃灌丛和玛呢堆后,我们来到原始森林下的山脊上,山谷里就是卡尔牧场,我们从山腰上绕了过去,没有在牧场停留。牧场有零星的几座木棚,周边围着栅栏,牧场里有牦牛、马匹在埋头吃草,真有“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纵马飞驰的欲望……牧场里以高原草地为主,紫色的甸状杜鹃花象一块不太平坦彩色的地毯向远方的山谷延伸,一条小溪潺潺地从牧场边穿过。中午11:50我们在翻过了都西垭口后,在一个高山脚下美丽的小湖旁用午餐,由于正处于杜鹃开花时节,湖面漂者黄色的花粉,这可是高原绿色午餐,有天然花粉相拌的感觉值得回忆。翻过约4200米小垭口后,眼前突然一亮,下面的谷底色彩缤纷,风光如画,这就是秀丽的塔斯沟。塔斯沟是我们穿越到天堂亚丁前经过的最美丽的山谷,如梦如幻的景致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环绕。 下坡后小心地淌过一片沼泽,我们在下午15:20到了雀儿山下塔斯沟末段的一个草坪,今晚就露营在这里。草坪上满是牛粪,我们今晚要睡在牛粪上了。这也没什么不好,只有鲜花才插在牛粪上嘛。我们的宿营地旁有一间放牧简易牛棚,在雀儿山的盆地里,四围的山顶光秃秃的没什么植被,宿营地海拔不低,有3950米。宿营地对面有一条瀑布从山顶流进原始森林,塔斯沟静静的躺在山谷中,这与紫色的甸状杜鹃花及远处白色、黄色、红色、粉红色的杜鹃灌丛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甚至隐约有九寨沟的影子,美景和单调的晚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月11日线路:雀尔山下牧场-蒙子嘎神山-隆撒牧场边缘的林区公路旁 早08:55我们涉过了又一片沼泽,涉过泥泞的马道,在细雨中穿越了风景如画的塔斯沟之后,这一天,我们沿着当年的茶马古道穿越了几片原始森林,翻过了蒙子嘎神山,经过几片高原牧场后,在夜幕降临前抵达隆撒牧场边缘,美丽的景致给我的人生增添了难忘的一份回忆。我和阿健轻松地跳过横溢泛流的小溪,淌过沼泽,有些路段好象电影中大侠走梅花桩一样,需要跳跃才能通过。很快我们又开始爬山了,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我到梅里雪山内转经是的森林植被惊人的相似,原始森林树木高大,枝繁叶茂,以松树居多。每一棵松树上都挂满了翠绿的青萝,在风中漫天飞舞,有节奏的马帮铃铛声更显出了古道的幽静。10:00我们到达了海拔4180M小垭口,马夫说在晴天时可以看到亚丁的雪山,我们沿着玛尼堆的方向拜一下远处的神山。经过一段相对平缓、上下坡不大的古道后,我们来到了具有石林风光特色的蒙子嘎神山前面,云雾中的神山更显神秘,我体会到人在大自然中是如此的渺小。。。。。。午餐后14:00我们翻越了4350M的蒙子嘎神山垭口,来到了宽阔的草场中,紫色的甸状杜鹃花点缀其中,杜鹃灌丛、原始森林、无数的玛尼堆、云雾中的神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午后的阴雨中我们进行了艰难的跋涉,下午17:30我们来到了隆撒牧场边缘的林区公路旁,雨一直下个不停,正当我为晚餐生火担心时,我们幸运的找到了一个小岩洞,这样我们在雨中度过了不平凡的夜晚。我现在感到当地村民过垭口时向嘛呢堆添小石块是多必要,冥冥之中自有主宰,“忙时抱佛脚”是没用的,这样在雨中我们才能遇到一个岩洞生火,我们后面的盐源马帮就不太走运,晚上很艰难,第二天又走错了路,落后有我们半天的路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