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崇州有个“客家部落” |
[游记]崇州有个“客家部落” |
2008-05-22 sina.com.cn |
其中的“必”疑为“别”,从“别远重正义”可以看出这些移民告别故乡远赴四川安家,是出于看重正义。“一脉接崇支”,则是指他们这一支脉是到崇庆州来传宗接代的。 又如罗正辉老大爷提供的排行为: 腾炳登天凤, 福禄寿长春, 克昌云贵宿, 正建×××。 在进红纸厂村的入口处,调查组在一块大石包上见到一石龛,询问村民方知龛内原供有石像名曰:“高山爷”(又称“高山王爷”),可惜毁于文革时期,现只能见到一副石刻对联:“一诚由我故,五福自天申”。离“高山爷”约五米处,有一双孔石桥,由四个大石墩连接组成,约四米长,保存完好,当地人称为“大石桥”。历经数百年风雨历练仍岿然不动的大石桥见证着罗氏家族的辉煌与鼎盛:据传旧时无论大、小官员,凡过此桥者,必须下马或下轿叩头后方能继续前行,只因桥边就是赫赫有名的“一门三秀才”的诞生地。由此可窥其时罗氏地位的一斑。 在该地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进行人口普查时,便已发现罗姓一族跟当地人在称谓、习俗上有较大差异,具有显著的客家特点:如对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称呼他们依次叫成“朵朵”、“麻麻”、“牙牙”、“美美”(均为拟音)。他们对“伯、叔”的称呼也与众不同,依次称:大(音dā)波,伊大波,赏大波,卖大波等等(全系拟音)。再如称女人,他们叫“穿鞋的”(主内的意思);称男人,叫“外先人”或“穿草鞋的”(主外的意思);说“真是”,他们则说“敢是”;说“生火煮饭”,他们说成“烧锅煮饭”;说“不舒服”,叫“干言不安逸”等等,当问到为何如此称呼时,村民们也说不出个道理,只知代代传承着这些叫法。目前,大多数罗姓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称谓已同化,仅有少数老年人仍然按老传统相称。 走访中调查组还发现该地民居住房建筑结构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客家风貌。其最大的不同点便是堂屋没有门槛,这在三郎镇当地已成为一个歇后语:“罗家的堂屋—没门槛”,意为说话做事不分上下里外,不会区别对待,也含没礼貌、不分尊卑长幼之意。相传,罗姓祖先曾在朝为官,由于效忠主子,告老还乡时,主子问其需要什么赏赐?答曰:“什么都不要,就要像金銮宝殿般的大堂”,主子欣然应允。故罗姓建房,中堂不要门槛,像官衙的大堂一样。过去,凡“福建罗”建房家家如此,而今有的添了门槛,有的已同化,保存完好的很少。调查中发现红纸村三组有一处小四合院的堂屋仍保持着没门槛的建筑风貌。 独特的民风民俗,奇特的祭祀方法,是这个客家部落的又一特征。旧时,该地每年的“春新”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新)由“值年”召集,族长主持开始筹备当年清明会祭祀祖先的各项活动事宜(建国后停办)。罗氏清明会,民国年间由罗姓四大房轮流值年主办,由族长督办。经费主要来源于祠堂公产的收入,上祠堂有八石种(以所需种籽为计量单位,约合80亩土地)出租及每年收租40石(约15000斤左右)。经办人在清明会期间,还要在列祖列宗牌位面前发誓,誓言大意是“保证帐目清楚,不贪赃,若有违反者,本房断子绝孙……”等等。据老一辈罗姓人回忆,当时的祭祀主要有以下几项活动:一是悬幡挂榜放河灯,诵经拜忏荐亡魂;二是办三天九大碗,大宴族人和客人;三是请神,降乩仙,占卜当年族人之吉凶祸福;四是议家规,动家法。下祠堂旁边,专门有一个“家法堂”,凡违犯家法者,清明会时要当众受罚。有一年,琉璃分支办清明会,不按筹备要求,不做道场超度亡魂,只办九大碗,便由族长主持,被“值年”罚跪家法堂,重责四十大板,直到认错并同意重办才算了结。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af9bc30100924j.html35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