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青 城 山 今天,DJY市安排我们休息,游览青城山。 雨后的天,像娃娃哭后的脸,总是阴沉着。雾,欲去还留,时浓时淡地潮湿着人们的心。昨夜,已有些微醉,身略有不适。车行道上,我还在努力地保持着清醒。略带寒凉的风,扫过醉酒的脸,一股寒意侵略性地扩张至全身,翻腾着不适的胃,滚涌着莫名的感觉,肚子也很不争气,咕噜咕噜地叫过不停,大有一泻千里而后快之感。我知道自己酒喝得有点过,并且还夹杂着伤寒。我强迫大脑镇静,极力支撑着自己的活动。眼前赞不绝口的美景对我来说都不重要,我更兴趣的是自已是否能坚持住,不然,笑话随时都可能发生。 还好,我终于熬了过来,身体恢复得很快,近景区时我已基本正常,心情也好了许多。 车飞驰着,突然,一朋友高声道:“朋友们,青城山景区已到……”我还没等他介绍,就迫不及待地伸出脑袋去感知青城的灵气,大有先睹为快之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理石建成的高大牌坊横跨公路,上有:“青城山”三个大字。尔后便是“古赤城阁”,原属唐建,后毁,1981年仿建,三间八柱,小青瓦屋面重歇山顶,飞角凌云,分正间和次间横跨公路,可供游人小憩。阁有联曰: 古迹壮新观,赤城如城,扶藜阁上瞻崖舍; 名山多胜景,丹梯有路,蹑屐云中觅洞天。 又联曰: 喜旷襟怀,三十六峰如翠浪; 饱探幽意,百零八景入丹梯。 沿公路而上百余米,在苍楠古木中依树而建有一牌坊,四角三重檐茅亭式建筑,上书曰:“西蜀第一山”,联选陆游《登上清小阁》中的诗句: 云作玉峰时北起, 山如翠浪尽东倾。 过牌坊后,就到了青城前山停车场,场右苍楠环抱中有丹梯上行,是青城山主要宫观:建福宫。山门上的“建福宫”三字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于1940年题。该宫现在的主要建筑,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近些年又进行了大规模重建,现有大殿分三重,第一殿名“长生殿”,祀晋代“四时八节天地太师”范长生。第二殿名“丈人殿”,祀五岳丈人宁封真君及杜光庭天师。后殿中祀太上老君;左祀东华帝君,即华阳真人王玄甫(全真道北五祖第一祖);右祀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殿后板壁刻有张三丰祖师的诗,楹柱上悬有长达394字的青城长联。建福宫上抵岩腹,左傍青溪,青山隐隐,绿林森森。外山门有著名书画家董寿平手书的楹联: 吹笛天寒,玉华更控青鸾住, 缘云路近,杜老倩除白发来。 建福宫后有“乳泉亭”,重建于1980年,六角单檐攒尖顶茅亭,名取唐龙曲山仙《青城丈人祠》诗中“月砌瑶阶泉滴乳”之意,有联曰: 乳泉如鼓瑟; 层云欲荡胸。 悬岩峭壁上有泉水徐徐而下,汩汩有声,若弄古萧;泉下有池,深阔楼数丈,池中有“水心亭”,六角重檐攒尖顶,小青瓦屋面,亭有联曰: 草庭闲坐看花笑, 竹院敲诗待月归。 出建福宫山门往右,穿楠木迤逦而上,在唐代会庆建福宫遗址后有六角单檐攒顶茅亭,名“梳妆台”相传为明末庆符王妃梳妆遗址。 建福宫对面向南有过溪桥,桥南有一重檐歇山顶式牌坊,上书:“青城后山秀”,从此穿越牌坊以响水洞到青城后山。建福宫往西,便是进入青城山重点风景区的大门,1981年新建,三间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屋顶塑有“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 山门建在两山相挟处,分正间和次间,正间匾额上书“青城山”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正间后壁为屏,书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青城山幽子规啼”七个笔势潇洒的大字,游人自屏壁两边入山。大门两边门柱上的对联是录的赵金鉴《喜梅隐兄过偕游青城》诗句: 天开碧嶂迎双屐 人到青城第一峰 大门旁边还有三幅对联,依次是: 览胜而登顶, 留连而忘返。 收百八景于目前,数山水林峦,万迭芙蓉环薄雾。 登卅六峰之顶上,看画图烟雨,半天楼阁起凌云。 我爱阴符三百字, 谁留清气一山幽。 山门前有一开阔平地上已站满了许多游客,在这儿摄影留念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好不容易也找了个机会照了张相,然后,跟随导游小姐进山。一进山门,如入院中,烟云来脚底,感觉气温也比门外低了几度,眼前一宽宽窄适度的现代石道伸延至林荫深处。路居右山,左边一谷,小溪清彻蜿蜒,潺潺的水声飞出山间,如清脆宛转的行歌。行未久,道中一树独立,高枝入云,导游说这是一棵灵树,谁用手摸了它,就会给他带来好运,于是,大家争先恐后上前,我不相信这些,在一旁尽情地饱览风景。这夹道两山上,古木密密层层,笔直入云;前行数十米,山道右侧一小亭曰:“雨亭”,亭后为鬼城山,俗称月城山,传为战国学者鬼谷子隐居之地,“雨亭”由天然树枝与树皮建成,联由于任佑书法家书写,曰: 山路原无雨; 空翠湿人衣。 徐徐而行,见一溜土色琉璃瓦单层仿古建筑顺山势而折入左山,门面内内摆满了各种旅游纪念口,站在门前的客商见我们到来,正扯破喉咙地兜售,场面甚是滑稽,大家都是出门的“老江湖”,没有人问津。 左折有一桥,名曰青城桥,青石卷拱,过桥右拐便是上山的路。据导游小姐介绍,此行左侧有三间廊式吊脚楼茅房,名曰“翠光亭”,亭中有联曰: 云横树梢峰如黛, 雨过岚光翠欲流。 但旧址已不存。阔气的石级两旁,两行银杉径大笔直林荫如盖,荫护着欢迎着上山下山的人们,途间有一六角单檐攒尖顶茅亭:“天然阁”,此阁建于民国时间,老皮枯枝搭建而成,说是效法自然,以应天人合一。阁联曰: 烟霞怀旧侣, 山月盼游人。 游人从亭中穿过,丹梯两旁高大的柳杉夹道欢迎,山鸟啼鸣,林涛阵阵,仙山幽趣顿时化入心境。上行至三叉路口,旁有一六角单檐攒尖顶茅亭曰:怡乐窠。亭联曰: 小憩自然凉,何幸今生来福地, 登临莫谓苦,会当绝顶看朝阳。 经此亭向左拐经天然画图去天师洞,向右行则至月城湖。我们右折,穿过一院门,眼界豁然开朗,通过两边的仿古建筑后,便见一石筑大坝,坝体已用鲜花织成了一花锦,绣出三个大字:“月城湖”。拾级而上,一月形面积宽大的清彻见底的静水湖跃入眼帘,湖中立有一树木葱茏的小山,四周皆是悬崖绝壁的山体,悬崖上怪石嶙峋,山洞阴森,给人一种此处定有狐仙鬼魈之感。大坝上一溜仿古建筑下,照相的、玩牌的、聊天的、品茶的、等船的已是人满为患。来这儿的人想上山,只有坐船过月城湖,再坐索道,因此,我们不久就踏上了钢缆牵引的船,飘过月城湖,来自丈人泉处。据《列仙传》、《青城甲记》等书记载,宁封是黄帝时人,世传为陶正。得异人传授,积火自焚,能随烟上下,后隐居青城北崖之上,黄帝知其异能,传说当时皇帝与蚩尤战,蚩尤善五里迷雾,战蚩尤不下,就到青城拜宁封为师,学御风云术,宁封以《龙足乔经》授帝,但因连年干旱而无水,法力一直学不到位,一天,皇帝练习期间,见一黄额吊颈大老虎出山晒太阳,皇帝抽手一箭射将过去,正中虎头,皇帝一喜,近前一看,不见了老虎,却发现一股清泉汩汩外流,在这股山泉的帮助下,皇帝很快就学成了御风云之术,能策云龙以游八极,打败了蚩尤,统一了国家,后来皇帝筑台拜宁封五岳丈人,“使川岳百神清都受事焉”,故山名之曰“丈人峰”,泉名之曰“丈人泉”。至今,这股泉水清彻可人,汩汩地流淌着。 过丈人泉后上行,就是索道了。索道高架于林海碧波之上,悬于陡峭峰壁之间。我们坐上索道,晃晃悠悠于半空中,这时仙乐缭绕于头顶,烟云翻滚于脚间。放眼望去,只见峰嶂起伏,碧波万顷;峭崖藏险,山烟含翠;亭阁沉浮,经声嘹亮;游人相呼,山弯应答,正当我陶醉在这美妙仙景,揽车垂直在悬崖峭壁间,被重力拉紧的钢绳咕噜咕噜的不停地叫唤着,我的心被提到嗓门处,摒着呼吸等待揽车进站。 从索道上站出来,下,又左上,过山梁,登石级,约十分钟,便来到一屏风处,正面写有“大道无为”,背书有一个特大的“道”字。我们在这儿留下影,再循石梯而上,终于到达“上清宫”山门前。 “上清宫”始建于晋,唐玄宗时重建,现存观宇为清同治八年(1869)至民国初年间,道士杨松如、龚仰之陆续重建及近年所建。五代时,前蜀后主王衍曾在宫右建行宫,至今柱基犹存,人称玉皇坪,前蜀末年,王衍奉太后、太妃游青城,随驾宫人皆穿画云霞道服,衍自制《甘州》词,与宫人且行且唱: 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怜沦落在风尘。 宫人应之,声震山谷。王衍以神仙在凡尘自况,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帝王游山图。 到了宋代,上清宫的建筑仍然很简陋。我眼前的“上清宫”,山门用石枋建造,为石卷拱门,上有门楼,气势恢弘,上有张大千手书“清城山上清宫”额,“上清宫”三个字为蒋中正于民国二十九年所书,两边楹联多多: 民国卅二年于右任撰: 于今百草承元化, 自古名山待圣人。 冯健吾撰: 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元章画; 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 民国二十七年秋邓锡侯撰: 璀璨启琳宫,有仙则名,凭临绝顶钟神秀, 慈祥微福果,为善最乐,管领灵山作主人。 黔南刘伯龙撰: 望上清绝顶,霞飞彩凤; 观大面横陈,秀如云龙。 民国卅一年冯玉祥撰: 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 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 登石级入三清殿,绕回廊上玉皇殿,上供太上老君,旁祀纯阳祖师、三丰祖师,殿右侧厅有楠木板刻《道德经》,殿左长廊通文武殿,内祀孔子和关羽,两旁有张大千绘麻姑、王母、三丰师祖,花蕊夫人画像刻石及黄云鹄诗碑,天花板上有墨龙、二十四孝图和三国故事题材画。客堂、斋堂、茶楼等设施齐备。宫内有鸳鸯井、麻姑池等古迹。宫侧观日亭、圣灯亭、云海亭等观日出、看云海的好去处,宫前宫后还有跑马坪、杀人漕、碓窝坪等张献忠义军遗迹。 一千五百多年来,“上清宫”它既是传说中的神仙洞府,又作过封建帝王的行宫,也是农民起义军惩治豪强的地方,它不能不被游人们所神秘。 青城山,位于DJY市南三十华里,以大面山(亦名赵公山)为主峰,以高台山为枢轴,以天师洞为中权,周围一百二十余里,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零八景,境内重峦叠嶂,林木苍翠,因诸峰环列状如城廓而名;因峰峰藏秀处处通幽而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因张道陵早于公元143年隐山传道而成为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被道书列为“第五大洞宝室之天”。我今天所游览的青城山也仅仅是其中之一小部分,它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神奇是笔所不能书的,惟有神领心悟。 我今之所以提笔以记,无它,留己后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