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古镇开发探讨——洛带寻根寻亲游 2006-10-10 22:37:27 大中小 [摘要]本文通过对客家精神结合龙泉当地实际的阐述,提出对洛带古镇的后续开发应确定寻根寻亲游的主题。在此主题下来开发客家文化、竹编工艺品、文化茶馆和特色饮食。并建议先对街道整体规划,再作主题宣传,设计好游览环线,运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来打造这一旅游精品。 对于一个旅游景区的开发,总体应该从旅游资源的挖掘、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的培育运作和管理入手。现在整修一新的洛带古街已成为我区旅游的一大亮点,要进一步把洛带的旅游做精、做大、做强,我提出以下开发意见以供参考。 古镇旅游资源的挖掘 洛带古镇历史悠久,自身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不亚于黄龙溪古镇,且独具特色。由于这里主打“客家牌”,使这里还可以借鉴和引进一些客家民俗活动,并不局限于洛带镇本身。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好好地挖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语言是文化的标志,洛带镇及其周边有大约20万客家人,都能操一口流利的客家话,是在我国的大都市附近(距离中心城区不足20千米)难得一见的“客家方言岛”,如每遇逢场天人们可听到:‘今逋尼奉场豪老臬’(今天逢场好闹热),到市场以后,看见鲜红的二筋条海椒时,你会听到‘妮革街椒豪多前益斤’(你的海椒好多钱一斤),见到朋友赶场,互相招呼时:‘妮迈抹革’(你买啥子),或者听到‘蛮妯’(慢走)等等。这些客家民系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客家人的传统生活习俗。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客家会馆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主要功能是同乡用来怀乡奠祖、以及商议修路兴学等事的场所。它不仅是一种自卫组织,而且是那些离乡背井、生活在陌生环境中的人们互相帮助的重要组织。客家会馆帮助他们的成员寻找工作,建造和管理公墓、庙宇、医院和养老院,解决成员之间的纠纷。同时会馆也创办学校,对穷人和老年人提供经济援助。会馆是同乡增进友谊和交换信息,维护包括语言、宗教和饮食习惯诸方面的传统文化的场所。 有人把客家精神总结为艰苦创业、勤俭奋发、敬宗睦邻、爱国爱乡(见孙晓芬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本区的客家人把客家精神更是发扬光大,现将其具体表现描述如下: 艰苦创业 客家人不怕吃苦,善于经商,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因地制宜地发展起适合自身条件的商业项目(而不同于一般汉族人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最终(清末到解放前)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如后图):靠城最近的高店子一带(包括一部分我区最西部)种对时间要求最高的花卉(这也是三圣成为成都市花乡的原因);往东到洪河、十陵一带种对时间要求稍低的蔬菜;再往东到大面一带,靠肩挑背扛半天之内进城已很困难,那就种用作花茶原料的茉莉花;继续往东,到西河、黄土一带,进城就更困难了,当地人就种数量大但又对时间要求不强的二筋条辣椒和大头菜;最后到靠洛带柏合的山边,一年几乎不进城了,但城里人逢年过节时要到山边来买“大柴”(小原木制成的比较耐烧的柴禾),当地人抓住这一商机,就在平时砍柴禾的同时积累起一些野味,在城里人来买柴禾时一并卖给他们。这种典型按农业区位论布局的生产形式在我国是极为罕见的。“爱使银钱去卖货,有货变钱便好过”,“把利钱、看得轻,货唔停留利自生”(用客家话发音)等客家儿歌世代传唱,客家人的经商意识也代代相传。 勤俭奋发 客家人虽处贫瘠山区,却不安于现状,他们自信依靠勤俭吃苦,耕读为本(耕地不忘读书、读书不弃耕地的特殊客家传统),总有出头之日。种田的,图买地置产,光耀门楣;打工的,图独立经营,做大做强;读书的,图仕宦官达,成就功名。在大面镇的洪河村和土桥村一带,这里的客家农民收入不算高,但修楼房的很普遍,而且修得早。关键就是他们有很强的勤俭意识,所以在相同甚至更差的收入条件下能比别人更早的置办房产,正象儿歌里唱到的“莫滥洒、莫好赌,多积银钱办家务”。大面镇的冯端友靠白手起家,年青时努力地积累经验,后来进军房地产行业,经过苦心经营,现在他的企业已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为我区罕见的集团公司(乐斯集团)。原籍洛带镇的邱笑秋,从小勤奋好学,长大后一方面刻苦专研,一方面游历四方,寻师访友,探幽揽胜,终于成就为国家级画师和戏剧名家。 敬宗睦邻 “桃花树、李花树,红红白白开无数。一番大水一番风,千花万花一夜空。昨晡看花花正好,今晡看花只有草。细子大了大人老,孝顺爷哀爱趁早”,这首《劝孝顺》的儿歌世代传唱,使我区客家人聚居区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客家人讲究孝顺和祖宗崇拜,我区的很多客家人入川时都带了两件东西:一是祖上的骨骸,进行“检骸金”、“二次葬”或多次葬是迫于游历经济,迁居甚多;二是厚厚的族谱,让家风代代相传,后世子弟不至于忘根忘本。由此涎生的丧葬习俗便成了一个完整展示“孝”的程序,如大面冯氏的丧葬习俗中有个程序叫“鞠躬尽瘁”,具体操作为 死者的长子(又叫主孝子)内穿白孝服,粗麻布做短面衣,用缌麻在头上拴孝帕长至腰部,末尾撕成线垂至殿部,右手持一根七寸长的芦竹棍,在向死者或宾客行礼时,必须让芦竹棍和麻线同时触地,于是从前面看孝子的腰要弯曲得很厉害,这就叫“鞠躬”;从后面看孝子是殿部紧贴脚后跟跪着的,才能让孝帕线触地,这就叫“尽瘁”。所以“鞠躬尽瘁”这一形式既是肢体语言,也是孝心的表现。 客家人特别讲究团结。我区柏合的钟家大瓦房和大面的冯氏老屋是这种精神的典型表现。首先建屋选址是在一个比较开阔的“凹”形地势中,其后部及左右地势稍高;其次,根据建屋时家里有几代人,是三代就建三重屋顶(如钟家),是四代就建四重屋顶(如冯家),以中轴对称分部布局,正中最后一重为堂屋,房顶最高,最靠后,是供奉历代先祖神牌、祭祀及长辈议事、休闲之处。大门两侧开门多少则是根据子弟人数来建,因客家人有“聚族而居”的传统,当建成的老屋不够子孙住时,则再在大门两侧连体修建,只是高度和进深都不得超过堂屋。于是就出现了现在看到的并排七道大门,里面可以互通,遇到紧急情况又可共同防御的宏伟的大房子。其实它的原理和福建客家典型的土楼、围楼是一致的。 客家人不仅族内团结,也讲究邻里和睦,乡里乡亲团结互助,因为“天下客家是一家”嘛。你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听他们用客家话交谈,你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若你想用四川话插上一句,就会觉得格格不入。 爱国爱乡 洛带人刘子华,是上世纪初(1919年)与陈毅、邓小平、李维汉等30多位热血青年,在祖国“长夜难明”之际赴法勤工俭学。在法留学26年,刘子华师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柏格森等世界级大师。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致力于探索研究用中国传统的八卦理论的组合和衍变规律,对太阳系的金、木、水、火、土等各星球,与八卦中的各卦爻的性质描述进行比较后,发现各星球与各卦爻排列组合相吻合,并运用这种平衡比例关系进行运算,从而推算出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平均轨道速度和密度,并将此星球命名为木王星。 1940年已经取得双料博士的刘子华出版了他的法文专著《八卦宇宙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他是第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之八卦组合原理及对应关系与西方现代天文学相结合,并取得重大成绩的先驱。1945年他毅然回国,最后回到家乡工作。 洛带人邱笑秋,国家级画师,我省著名画家,成名后也回到家乡,现住在百工堰公园内。积极为我区的书画及文学爱好者传授技艺,为宣传我区创作了很多书画作品,为家乡的发展建设不遗余力。 不但是这些名人,连一般的出外的客家工人也具有这种强烈的爱国爱乡的精神。经调查,大面有位姓郑的老头,是解放前跟国民党军队从成都到了台湾,但他在台湾终生未娶,退休后想叶落归根,就回来认了个干女儿,将自己的大部分余生留在了家乡。 二、族谱资料:这和客家文化是古镇的文化核心(或者说是有别于其它景区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收集了大量(近百本)族谱资料,这对于客家人和非客家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竹编工艺。洛带镇以前叫“甑子场”,而“甑子”就是蒸饭用的竹编器具。街名以此命名,可以想见这里的竹编工艺是相当成熟的。而塑料制品和金属物品替代生活当中的竹编工艺品时间并不长,这些会竹编工艺的能工巧匠应该还大量存在。 四、特色饮食:现在仅有油烫鹅和客家伤心凉粉比较有特色的,数量和形式都太少。其实客家特色饮食是很多的,首先是本地盛行的“九大碗”;其次是可以集中我区“柏合豆腐皮”等特色餐饮,原料用黄土的豆腐;最后是从福建长汀等客家祖地引进如“八大缸”之类的客家食品。旅游区的饮食有个特点,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但前提是真正富有特色,让游人过口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