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再游洛带 |
[游记]再游洛带 |
2008-05-22 sina.com.cn |
再 图.文/灰妹儿 大假的第一天,游过黄龙溪,却意犹未尽,私下里老盘算着下一步的前进方向。无奈天公不作美,一连几天阴雨绵绵,温度也随之下降了不少,心有点泛凉。惦记着重庆的妹妹,说是2号出发哪,不知道是否出行,但愿他们能玩得顺利和开心。 缩在家里毛焦火辣的,一不留神,就过去了四天,心那个急啊!5号,打定主意要出门溜达了。五、六点,正睡眼迷离,将醒不醒时,天又降下瓢泼的甘霖,淅沥哗啦,敲打着雨棚。成都多夜雨,要下就赶紧下,下完了偶好赶路呢!偶在被窝里这样想着。 “嘀呤呤……”的声音有点震耳。“姐姐,下雨了,去不了了吧?”同城的妹妹在电话那头问话。“这个雨,一会就停了。”我直接替老天爷爷回答了。果然,八点半左右,雨歇了,天放晴,路虽然湿着,可天空却不再飘飘洒洒。九点,偶收拾停当,精神抖擞地冲上了公路,哈哈!谢谢老天爷爷的厚爱。 洛带,成都东郊的一座古镇,很久很久以前是成渝古道上物资西进东出的商贸重镇,它始建于三国蜀汉时期。 洛带的由来,相传为三国蜀太子刘阿斗在游玩八角井时,一不留神就将身上佩戴的玉带滑落在了井中,任怎样打捞,终究还是两手空空,失望而归,由此,得名落带,以后,又经过演变,就成了今天的“洛带”。 据相关资料介绍,洛带古镇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建筑物大多为晚清与民国时期的风格。镇上居民客家人有2万多,占全镇人口八成以上。这些客家人的先祖,大多是当时“湖广填四川”时来此定居的。 由于人多,同化的速度慢,所以至今那里还完整地保留着客家人的方言、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一年一度的“水龙节”、“火龙节”是几百年来客家人传承下来的特色民俗活动,只可惜,偶每次去得都不是时候,没能亲眼看到过。 建筑精美而又独具特色的几大会馆——广东会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以及凤仪馆、博物馆、洛带公园、基督教堂等古建筑是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尤其是现存于洛带镇上街的“广东会馆”,乃是四川客家建筑中的杰作,被称作是“西部客家第一镇”的标志性建筑。 广东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总占地三千余平方米,是目前四川境内保存最好和面积最大的一处客家聚会、议事的场所。它的主体建筑为一四合大院,院内由前、中、后三殿和左右厢房构成。其中,后殿为二楼一底的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屋顶覆盖以黄色的琉璃筒瓦,两侧有高拱曲起的风火墙,给人以气势恢弘,凌风欲飞和古朴庄严之感。馆内还保存有多幅楹联。这些楹联,既有对先人艰难创业的感怀,又有对故乡山水的幽思,其中一幅上书:“叭叶子烟品西蜀土味,摆客家话温中原古音”。每到腊月和初春时节,会馆内的二楼屋檐下悬挂着密密麻麻,整齐有序的腊肉、腊肠、熏鹅等令人垂涎的腌腊制品,显现出一种客家源远流长和兼收并蓄的相融文化。同样,其建筑也或多或少借鉴或者叫做吸纳了西蜀风格,放眼观之,亲切而又独特。 江西会馆又叫万寿宫,门外,立有一块“万寿宫”的牌坊,牌坊后是一大戏台,戏台前是个大院坝。院坝中,竹椅木桌,拙朴自然,人们或看戏,或品茶,或养神、或谈古论今,热闹而散淡,馆内布局也分前、中、后三殿,与广东会馆基本相似。会馆由江西赣南移民在乾隆年间集资修建。会馆小巧玲珑,雕梁画栋的回廊、屏风和院落,与露天大戏台相辉映,显得精致而又大气,厚重而又随意,使人过目难忘。 走进古镇,青石板路幽幽地在脚下延伸,大红灯笼招招摇摇地悬在屋檐,街道两旁商号林立,平房与木楼参差交错,古色古香,整洁亮丽,一条清澈的水流在阳沟里顺街而下供人们洗漱烹煮和洒扫庭除之用。古镇由一街七巷组成,入夜,主街山门和七条巷子的栅子门一关,就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封闭的防御体系,外人很难进入。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ae51d01000aun.html28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