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5/6 五一不再有长假,过了两天烟酒过度的生活,觉得不应如此消磨时间,决定三号一早去洛带游玩一番。 洛带古镇的介绍: 洛带古镇位于龙泉镇北10公里,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二峨山麓。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镇上居民中 客家人有2万多人,占全镇人数的9成; 故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他们常用一种叫客家话的方言,这种方言里保存着一些古汉语的音韵,洛带人称其所讲客家方言为"土广东话",与客家方言标准音 广东梅县话一致,比如穿衣,他们的话为"着衫"、下雨为"落水"等 。 洛带古镇保存着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古镇及周围的乡民多为广东移民的后裔,走入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客家传统。洛带古镇上有着诸多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落,有名的是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等. 明清以来,这里成为外省移民的主要入籍地,特别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相继迁入的即有广东、湖北、江西、陕西和山西等省的移民。由此使得这里南北移民杂处,南腔北调共存。 现存于洛带镇上街的"广东会馆"(原名"南华宫"),乃是四川客家建筑中的杰作和"四川客家第一镇" 的首要标志。该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6年),总占地面积为3044.75平方米。它是目前四川境内保存最好和面积最大的一处客家会馆。1981年 4月公布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由前、中、后三殿构成。其中,后殿为二楼一底的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顶覆盖以 黄色的琉璃筒瓦,两侧有高拱曲起的风火墙,给人以气势恢弘,凌风欲飞和古朴庄严之感。除此,馆内还保留有楹联九幅。这些楹联,既有对前人艰难创业的缅怀, 同时又有对故乡山水的悠悠思恋。 ============================================= 三号早上风刮很大,天气较冷,几个没有准备的青年身着短袖上山,冷得好不快活。坐车到洛带,开始下雨了,虽雨不大,但更显冷了。几人骂骂咧咧的向古镇进发。 开始走的街非常冷清,老旧的铺面,半掩的门上写着测字……边腹诽旅游热都是假象,边又走了一段,到了另一条街上,人之多。主要还是青年男女,打情骂俏,有说有笑;不少人更是手拿相机,到处拍照。街上的店铺以手工艺品居多,很多小东西如烟斗,石杯,草鞋,搓脚石等非常有意思,价格也不贵,可惜囊中羞涩……雨渐渐大了,于是走到一个会馆避雨,进去看到正在举行国画拍卖。开始是一口价,据说画家只收回装裱成本,价格颇让人意动。会所转耍一番出来又开到一处拍卖画的,那人还兼职普及相关知识:一年四季挂的画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该挂什么画,老年人该挂什么话…… 转了几个店铺,期间买了扇子,号称是绸面扇子,但做工很是粗糙。其实我是想买烟斗的,可是一开始没看到有烟丝买;后来看到客家烟丝很贵,只好作罢。到了中午,随便找了家馆子吃点豆花饭,听说古镇豆花还比较有名,但凡买豆花的地方都摆了石磨在门口,表明是鲜磨的。一个品碗,一个素菜,几碗豆花就是几大十,餐饮行业特别是旅游地区的真是暴利啊。豆花相对我的口味来说太嫩了点,众人吃饱又上路了。 转了几个雕刻绘画展览,也去了DIY陶吧参观。饭后雨小点心情也好点,脚踩石板路,看两旁有水渠清水流。很多少男少女买了花环带在头上,漫步雨中,好一片欢快的景象,此情此景让同行的诗人(号称小学开始写诗,初中就自称“诗人”)诗兴大发,奈何艰难的生活磨蚀了太多的才气,半天才憋出一句,一句也是狗屁不通的。闲话休提,一行人转得最多的还是特色商店,我又买了个抓挠。 街上很多快照,2元一张即照即取。还有各式服装,不过你要想免费穿特色服装就需多照相。皇帝衣服是最受欢迎的,满街都是皇帝,有老的有小的。受辫子戏影响,清朝皇帝的衣服是最多的。 下午的时候雨停了还出了大太阳,一下非常热。爬金龙长城计划就此作罢,又转了一番,照了两张相就回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