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在川西(丹巴-都江堰)

[游记]走在川西(丹巴-都江堰)

2007-08-31    ctrip.com

续前“走在川西(九寨沟---马尔康)”

(前注:这是一份迟到的旅游笔记,关于近一年前的旅游经历。但还是希望对于出行的朋友有一点点用处)

丹巴

这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丹巴县的藏寨中,比较有名的是:甲居、中路、梭坡、聂甲和巴底美人谷。另外还有出了名的辛苦也好看的党岭。据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在党岭度过了格外艰苦的日子。和以往或常规不一样,我们这次选择只在甲居藏寨住,住四个晚上,不再到处游走。

在从九寨沟往丹巴的路上,时而看到沿途美丽的山上隐约着美丽的村舍,抬头望上去觉得那是神仙住的房子。到丹巴后,沿着弯来弯去的山路乘车上行,我们到了之前抬头仰望的神仙住的地方--丹巴甲居藏寨。

丹巴是大渡河的起点,据说(我们没有数清楚)流经丹巴的五条河流在丹巴汇聚在一起变成大渡河向长江奔去。甲居藏寨在山上,也面对着山,面对面的高山之间奔腾着大渡河水,从甲居往聂甲村方向走可以一路仰望着墨尔多神山,藏区著名神山之一。

错落的村舍是红白土色相间的藏族小楼,底层养牲畜,一层住人,二层有卧房,顶楼设有经堂。二楼平台上垒着层层金灿灿的玉米棒子,窗口、房梁上吊着鲜红的辣椒。村子里的小路时而掩在盛开的山花里,时而夹在村舍之间彩色的经幡之间,时而穿行在坠满果实的苹果树和梨树中,时而在丰收的金色田野边,或在高耸的或淌着小溪的大山脚下…… 有时是土路有时是长满青草的台阶有时是云母石铺成的亮闪闪的路还有时是当地特有的独木梯……路上最多见的是牛和猪在自家门口默默地“发呆”挡着行人的路……小路崎岖左左右右上上下下,风景不断地在变充满浪漫……神仙住的地方!

这里家家都有果树,据说四川省每年一半的苹果来自于丹巴。今年苹果收购价太低,2角钱一斤,房东家也就不卖了,我们可以自己随便进果园采摘;还有核桃,都是自家种的;交了50元的住宿费,就有三餐免费待遇;最爱吃的是“三合一”,肉片炒炒土豆刀豆炒炒加了水放进南瓜炖炖就“三合一”成了!一块烙饼,沾着“三合一”的汤吃,颇有印度餐的感觉。

夜晚二楼平台上,云渐渐变黑,月亮和星星时隐时现,坐在长条木凳上,和刚认识的“同路人”拉东扯西,直到天黑得天凉得让我们一致认为“该休息了”,这时可能才晚上九点多。

这里是藏区,原先化分属于康巴藏区,但实际和康巴语言不通,是嘉绒藏区农耕区域,这一带与西藏不同,几百年来直属中央政府管,过去是中央政府管土司,土司管农民,甲居一带最后的土司在五十年代初参军了,土司庄园成了现在的乡政府办公地。村子里每个人有大约一亩地,收成刚好够人吃的还有牲畜吃的,地里种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剩余可以换成钱;在开发旅游之前,村民挣钱主要来源于开发云母矿,这里到处是云母石,我们在山里还看到过石英石、绿松石等等。开发旅游后,家家都在开家庭旅社迎接来客,客人的房费变成他们家庭用钱的主要来源。

我们住在桂花家,这是当地的名人家。四个晚上住下来,我们以为我们住的是甲居藏寨最高级的客房,二楼平台面向高山和河流的房间,有三张标准的藏床,四个晚上,不管客人是不是太多住得下住不下,没有第三个人和我们同住(只收我们二人的费用),而隔壁的男女混住八人房里最多曾放过十二张床。我们用的是全新的卧具包括被单枕心,床单和被套枕套全部是星级酒店都不一定有的缎条全棉面料。偶尔想到我们无意间受到的特殊待遇,有些许得意也有些许惭愧,觉得没有理由这么特殊。

桂花家很抢眼,大约一百户的村寨里,来桂花家的客人很多很多,主要住在他们新盖的标间楼里,我们这样的散客驴则住在桂花的家里,我们听说的最高峰一晚上接待一百多人,还不算白天来一日游成群的客人,甚至远远超过了村子里最高楼五层楼的接待人数,那栋楼是丹巴县组织部建后承包出去的。这也引起了村民们对桂花家的嫉妒和反感,连我们自己和村民聊天时也尽量避开我们住在哪里的话题。

但是桂花家确实是个较好的选择,不光因为前面提到的卧具房间等待遇。在临走的那夜,来了一群四川包团游客,他们搓麻将打牌对歌吃火锅烤鸡热闹非凡,对于我们这些散客驴礼貌的请安静提醒置若罔闻,我打电话给桂花的小妹妹小拉姆投诉,不一会儿客人就安静了,我们又找回了原先欢喜的宁静之夜。

桂花一家(听来的故事)

桂花家三姐妹,姐姐桂花,老二大拉姆,老三小拉姆。他们家的故事上过中央电视台上过报纸,相信在网上百度或google一下,基本全可以了解到。我就从我们呆在那里的四个晚上,从一个侧面讲讲我们了解的桂花家。

(桂花家的旅游发展史)

这是个没有男孩子的家庭,老大桂花是家里的重点培养对象,家里为此在那些个没有多少钱的来路的年头将家里的钱都花在了她的求学上,这在当地是很少见的,当地人给男孩子花上学的钱都要斟酌斟酌。桂花用家里的钱上了小学、上了初中、上了高中,考了好几次大学都没有考上(她的外公说)。

因为在外面读书,结识了城里的人,便时而将城里人甚至好奇的老外带到家里玩,开始了他们家最初的旅游事业,那是大约10年前的事情。后来,他们家花几千元钱买电脑上网,今年又买了手提电脑,按揭贷款盖了全标间的新楼。这样的手笔在甲居没有第二家。

曾经有老外在他们家呆着教过姐妹三个英文,临走要付食宿费,他们家不肯收,哪里有收先生钱的道理呢,不过桂花丈夫说,英文咋教他们也学不会,三姐妹看上去聪明伶俐,但读起书来好像脑子就不灵光了。

桂花曾经代表甘孜州到广州等地推广甘孜州的旅游事业,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其实但凡女人做点显山露水的事都会惹些是非,“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桂花三姐妹做旅游不容易,我们就亲眼见到四川来的游客围着大拉姆喝酒装醉搂着大拉姆作企图亲热状,这个世界很难干净洁身自好。

(桂花丈夫)

桂花丈夫长得人高马大很帅,属于上门女婿,平时在邻乡乡政府工作,下班就回家帮家里接待游客,主要分工负责:厨房里炒菜。

谈到村里人对他们家的嫉妒,他很激动眼睛喷着火,嘴咕哝着,黄金周游客太多他在厨房里忙得四脚朝天时眼睛也冒火,嘴咕哝着“实在太多人,没办法没办法,照顾不周照顾不周”,咧着嘴笑嘻嘻,因为累值得,越累离他的梦想越近!

他的梦想就是在成都买套房子,买辆小轿车,冬天去成都住着,女儿长大了送去成都上学然后在成都扎根,说着说着,帅气的脸上洋溢着憧憬的微笑,但一忽儿,眼睛里闪烁着担忧,“谁知道旅游还能搞多久,这么多钱已经投进去了。。。”

(小拉姆)

老三小拉姆参加一年一度的丹巴选美得了第三名,第三名的头衔就是“石榴花”,所以她的名字有时也是“石榴花”。据说她演过《尘埃落定》的女仆卓玛,因为没有怎么看这个电视剧,无从考证。但她接听电话时流利的成都话以及道再见bye的语调,证明她的确在外闯荡过。她今年刚20岁,这是个年轻的年龄,但在甲居这是个应该结婚生孩子的岁数,她放出话不想结婚,因为结婚后丹巴女人最苦,家里里里外外的事情全是女人做,男人只管喝酒抽烟赌钱,能天天回家已经是不错的男人了。

听说小拉姆对外还放话,要想娶她,先准备好99头牦牛、99头羊、99。。。反正听下来,就是恨不得把追求她的男人们逼死。不知道几年后花落谁手?

(桂花外公外婆)

外公是个见过世面的老人,七十多岁,黝黑的面庞,叼着烟斗,每天到桂花家值班,怕家里没人时东西没了。

他曾经和土司一起去当兵,走南闯北,后来从杂志上知道,他和土司在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追捕藏匪,土司定居成都;他当了10年兵退役回家,娶妻生子过着安稳的日子,他一共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桂花的妈妈就是他那唯一的女儿。

他喜欢听外面的故事打听外面的世界,胃口颇好,对外面带来的吃食来者不拒。他最感兴趣的是游客们在城里是不是二口子都挣工资,二口子都挣工资在他眼里是很好的日子。

桂花的外婆和外公同岁,话不多,因为汉话说不好。她和游客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们辛苦了,走这么远的路到我们这里”,听得出是发自内心的,这一代人是我们到乡村寻找的真正纯朴的一代人。

往新都桥

这是一条美丽的路,经过温泉经过早秋彩色的森林经过红石滩经过亚拉雪山垭口和垭口下美丽的草原,经过惠远寺经过塔公草原塔公寺到达传说中“摄影家的天堂”新都桥。

通往温泉的路上奔腾着清清河水,让我们联想起从拉萨往林芝路上的尼洋河。河的一边是盘山路,另一边是山,间或田地,偶尔见到河上的吊桥“走”过来一堆庄稼桔杆,桔杆下移动着庄稼人的双脚。这是个早秋的季节,树叶在慢慢转变着颜色,没有夏天一致的绿也没有秋天一片的金黄/红,正是五颜六色盖着一个个山坡,太阳穿过云朵照射下来,浓浓的叶子在山坡上争先用各自的色彩表达着各自对这个时节的独特理解,这种美丽让你的脚不能挪动。

红石滩是一片片沿着河水的石头,每年的秋天树叶在变着颜色“感动”了周边,这些石头也跟着变,表面变成了红色,或者不如说是被树林染成了红色,清清的河水流过红色的石滩,这份景色也很独特。

当我们与河水再见后,就结束了我们自九寨沟以来的嘉绒藏区游,来到康巴藏区游牧区域。一片片高山草甸/草原,让我们联想起拉萨往纳木措路上的藏北草原,你可以低下眼皮看云朵,因为这里已经是高原了。亚拉雪山的垭口处,金黄色的草原和二侧五彩森林斜坡缓缓地托起来这座雪山-亚拉雪山,又一个让脚无法挪动的地方!

离八美不远,有一块任何人见了都认为是风水宝地的地方。一片平坦的草原上错落着村舍,清清溪水弯弯曲曲穿行在金黄色间、村舍间,四周波浪般起伏着毛茸茸、金黄色的山,山头曲线柔美被人们视为莲花瓣。这里曾经诞生过达赖十一世,也是达赖七世行宫惠远寺之所在。

1949年之前,惠远寺是唯一由中央政府拨款的藏传佛教寺院,乾隆皇帝曾经来过。现在的惠远寺里,有很多小喇嘛在学习。听说家人将孩子送来当喇嘛学习寺院不收钱,但是寺院的学习非常艰苦,有些孩子受不了离开了,家里就要付钱赔偿给寺院,据说金额高达十几万。

我们进寺院时,正好碰上休息时间,三五成群的大喇嘛坐在绿树下说着话,阳光照着他们红色的袈裟和红黑微笑,不远处那一长排白塔含蓄地泛着纯洁的光泽,院子里同样穿着红色袈裟的小喇嘛们追逐嬉闹着,稚气的童声柔和地划开周围静谧的空气,此景此时大约与几百年前无二致,那种平和的美无以言状。

塔公草原上散落着牛和羊,接近塔公寺时,附近的草原插满了五颜六色的经幡,远远望去就像团体操的列阵颇有气派;公路旁不时出现穿着盛装的康巴藏族小孩,长长的袖子有的拖到了地上,他们在等待游人来拍照收钱;游人们忙着拍照,个别人忙着吸氧可能有高原反应。

塔公寺附近布满了小摊小贩还有在摊子间穿梭的狗兴许有几只是纯种的藏獒;在一家简陋的面馆里,藏族妇女背着孩子切牛肉,老板娘一看便知是汉族人,利落地一边招呼客人一边下面条,墙上挂着个大幅布单,上面有中英文对照的餐饮用语,包括不要放辣椒之类的。也许这里曾经是老外野驴经常来的点儿?但驴们还常来吗?我表示怀疑。

在塔公找车去新都桥时,遇到刚从那边过来的一个小伙子(野驴系列),大声诉说着对新都桥的诸多不满,批判“新都桥-摄影家的天堂”,大有因此受骗上当的冤屈,我们也对新都桥调整了期望。

新都桥

新都桥是去亚丁稻城、中甸和去西藏、青海的交叉点,来自或去往各个方向的人们在这里汇合然后分开,分开然后回合;住宿条件差但床位紧张。海拔大约在3500米,草原山坡牛羊,风景果然秀丽,但被称为摄影家的天堂似乎言过其实。也许在很久以前人们买相机是个很大的决定的时候,也许很久以前人们进藏很艰难的时候,也许很久以前新都桥的民风很纯朴的时候,也许就在现在有人因为高血压或种种不能到再高海拔的高原游时,这里可以是个旅途中的兴奋点。在新都桥我们还是有许多难忘的事情。

(贡嘎雪山)

出发前就希望在新都桥拜望“让风停住了脚步”的贡嘎雪山。到达新都桥询问可以望到贡嘎的地方,人们指向前面布满云的方向,原来贡嘎就在云后。

一个下午过去了,贡嘎没有显露真身,就在我们迈步返回住处打算用晚餐时,不经意回头望去,那布满云的高处,云开山现;傍晚,周边的山、树林和建筑渐渐蒙上暮色,贡嘎雪山很白、很亮,让人有种亦真亦假的虚幻感觉;当天空中又一次飘下雨点时,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夜色,贡嘎雪山在远处熠熠发光;云来了,再次掩住了雪山,我们的世界彻底进入夜色!

(一天里的夏秋冬三季)

我们在午后到达新都桥,天空一下子变暗,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金色的杨树下,透过一丝丝的雨幕,牛羊马从容地吃着草,突然三匹马从我们面前飞驰而去,消失在雨幕的远处。这是个秋天的午后。

雨过天晴,阳光直射在脸上身上,杨树下,找片树荫躲着太阳,简直就是盛夏。坐在河边的草地上,挡住了远处牧场过来的牛,牛倔强地停下来,直等到你站起来让它,顶着烈日!散好步的猪也来了,我们也挡了它回家的路,它只停了一下下就很“识时务”地掉头另寻出路。

傍晚,在贡嘎雪山显露真身的时候,下起了雨,越下越大,天变冷了;雨停了,踩着路边的泥泞,浑身冻得瑟瑟发抖,冬天的感觉!

(过夜)

这是我们这一路走来最难忘的过夜经历。下午六点多几乎天就黑了,刚下过雨的路上泥泞不堪,冷风阵阵瑟瑟发抖,只有一个选择:进房间。房间是极为简易的平房里二张简易床和一个简易床头柜,一个白炽灯灯泡吊在房中间,电压太低,40瓦的灯泡没有一支蜡烛光亮,进屋后只有一个选择:躺到床上,开始睡觉。“现在是北京时间晚上七点二十四分”。

和衣钻进睡袋后,传来隔壁清晰的讲话声,房间之间恐怕是用三合板隔的,反正和布帘子隔开的性质没有什么二样。隔壁住着一男一女,一行四人,还有二个男的住在隔壁的隔壁,全部操着一口河南话。他们和我们一样选择了上床睡觉,睡觉前的聊天让我们知道,他们从成都来,打算去稻城亚丁,自驾车旅行,正在担心会不会有高原反应,女的在发愁被子是不是很脏,男的却聊着是否先睡半夜起来看月亮;就因为男的反复在说看月亮,让我学会了河南话月亮的发音,不信我说个河南话的月亮给你听听?

昨晚进屋前,我们住的平房还空了好多间,早晨起来,发现夜里已经住满了。可见新都桥住宿紧张,真的!新都桥住宿艰苦也是,真的!

(铜臭味)

新都桥路上走或站着,不出几分钟就会有人问你“骑马吗?”,这是要你花钱的,感觉实在是“讨厌极了”!这么说一点都不尖刻,除非你认为他们这样问你是表达“欢迎你到新都桥”!就像多少年前人们见面问“吃了吗?”。

(治安)

在到新都桥之前,就听说这里治安有问题,很乱,要格外留心。后来又听说,几个IBM白领野驴,在新都桥的草原上搭帐篷过夜,半夜让一群喝得醉汹汹的当地人欺负了,帐篷也毁了;还有人到商店买东西,钱包被偷了。幸运的是,我们只是听说没有碰到过。但感觉得到周围的铜臭引来/激起的彼此的敌意。

往雅安

这是比较戏剧的一路。本来计划到康定住下,一则发现网上对康定评价不高,二则康定的住宿价格奇高;转而安排到雅安住,期望中的雅安只是过路;重要的地方是泸定桥,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耳朵里被灌熟了的名词,和红军紧密相连。但是,出乎意料的是,

(折多山---离普通人最近的高海拔山)

折多山海拔四千多米,是从新都桥往康定的必经之地。那天大雾笼罩,能见度很低;前晚刚下过一场雪,白雪盖着彩色树林;透过蒙蒙雾气,迎面就是白雪的折多山,车沿着公路徐徐“投入”山的怀抱。

折多山垭口,很多自驾车停在路边,人们在争相拍照,根本看不出这是在四千多米高、雪后的高原上,如果路边停的车不小心向下滑行。。。哈哈。。。这种想象可不能成为现实。听驾驶员说,曾经大雪盖住路面,许多自驾车友不敢开下山的路,花钱请当地专业驾驶员帮忙将车开下山,山下其实离冬天还很远。

在雾气笼罩中、在雪后的高原山垭口,停车拍照,唯一的解释就是:折多山---离普通人最近的高海拔山,人们没有处在危险中的感觉。。。这里正要建设机场。

(差点没有离开泸定)

走在泸定铁索桥时,还是有一点点热血沸腾,想象当年枪林弹雨在黑夜里晃悠悠匍匐过这座桥时的情形,很难体会和理解当时红军的坚定信念,没有坚定的信念不可能从长征中走出来。

感慨之后等待我们的却是3个小时找车子的难忘时光。往雅安的车票没有了,据说连第二天的票也卖光了,所有中途经过的长途车都客满,泸定一般的旅馆一晚收费580元,就是那种没有总机的旅馆,包车去雅安要400元,比长途车贵300元,路上拦车搭车,没有哪辆车哪怕停下来问一声的,没等我们热情的微笑变僵,就呼啸地从我们身边飞驰而过。正打算包车时,一辆甘孜政府领导的车把我们带上了,吉普车,有顶灯而且喇叭声像鸭子叫的那种特权车,到了雅安领导说什么也不收我们聊表心意的车钱。彼此也没有留下姓名,藏族领导在我们的心里留下的那种温暖,大约很久很久都不会消失。。。

雅安比想象得要美丽丰富

到雅安的原动力只是因为要去泸定康定酒店太贵,还希望节省回成都的路上时间。当然对雅安还是有所闻,比如摩梭族最后一位土司王后,传记中提及她来自雅安,那时就是西部交通要道,有不少达官显要还有不少舞会等社交活动,但我的大学同学来自雅安,他给我的雅安印象是很土很小的县城。

到达雅安,尤其是来到河边的啤酒屋一条街,夜幕降临,华灯四起,河水在灯光下闪着鳞光,河上廊桥优雅灵巧,廊桥下一间间商铺洋溢着温馨的气氛,而且很民族。桥边是最近的摄影展,一张张照片引领我们领略雅安丰富的资源,熊猫、不同的民族和民俗、红军还有雪山草地湿地。

坐在河边的一间啤酒屋里,点了许多菜也点了啤酒,好久没有吃城里的饭菜了,我们二个饥饿多日的人眼大肚子小,不得不将一盘新上来的菜退还给老板并告知钱照算只是不想浪费,云云,一结帐55元,包括二瓶啤酒和一大锅棒骨豆腐汤。

去往我们住的红珠宾馆坐的是三轮车,小伙子讨价还价8元钱,不比出租车便宜,为的是呼吸一下雅安湿润的空气,看看街景。在一个上坡的地方,LG自觉地下车走,我也想自己走,结果小伙子不让坚持让我坐在车上,看着他身穿迷彩服,清瘦的身材却显得很有力气,聊天晓得他当过兵,他说踩三轮没有当兵苦,他曾在甘肃的一个兵站当兵,哨所里没几个人周围不见一个人整整当了二年兵,听得我直心酸,下车坚持让LG20元的钞票全给他。

红珠宾馆应该是雅安最好的宾馆之一,星级定为三星,但应该够中国的四星水平。我们终于可以舒舒服服洗个澡睡个不钻睡袋的奢侈觉了!

在雅安停留最难忘的是去上里古镇,这是茶马古道第一站,也是红四方面军某部曾经在1935年停留半年的地方。在这里我吃到了我平生吃过的最好吃的龙抄手。还看到了70多年前红军留下来的石刻标语,面对这些石刻标语,仿佛进入当年那艰苦卓绝又为了理想意气风发的人群中,这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胸怀怎样的理想才可以做到,我们这一代是很难理解和体会的。要知道那个人群中在那个时候有人已经在国外用过冰箱吃过洋面包,他们舍弃富足舒适的生活,为了什么?

更惊讶的发现是石刻《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其中第六条“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等等”,我把看到的这一条短信发给朋友们,朋友们也很惊讶甚至不相信这是真的真地是70多年前先辈留下来的真迹,在我们以前的成长年代中我们根本没有接触过这类词汇,是什么让这样先进的理念产生在那么远的年代?又是什么让这样的美好愿望在整个国家的辞典中完全消失几十年,而消失的几十年中,掌握政权的正是当初写下这样美好理想的人或他们的战友或继任者?

都江堰

这是个久闻大名一直想去但属于本次计划中待选项目,半路上碰到的一位我们很尊重的人坚持说都江堰绝对是个应该去看看的地方,它体现了先人的智慧,也提示我们应该是个骄傲自豪的民族。

门票够贵的!90元一个人。计划在里面停留一小时,结果呆了三小时,中饭也没来得及吃。

都江堰最显要的奇迹在于,它运用了流体力学的原理,通过漩涡等,在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将岷江分为内河、外河,既满足了沿岸人民的灌溉需要,又保证了沿岸人民不受河水泛滥之苦;二千多年前,在人类词汇中还没有流体力学时;二千多年来,依然养育着沿岸的人民,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延续二千多年依然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一定要去看一定要去看一看,都江堰!

都江堰市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公交车奇慢无比,时速不会超过10公里,坐在车上那个急啊!急死你!别忘了,都江堰市属于成都的城市,车牌可都是川A系列!这也是成都的速度?自己去体验吧!

后记

外出旅游就如同美美吃了一顿盛餐,须要花很多时间去消化回味。在旅途半个月时间,回来又过去一个半月,但只要有时间回味,就有新的发现和感想。

养狗浪费

贫富差异是我们外出需要面对的现实。世界总是不公平的。但一个社会富足祥和,须要均衡财富分配,或者说需要在一部分地区富起来以后带动其他地区富起来,对于一个社会如何有效地运用财富或者调动富起来的人有效地运用财富是个很大的课题。

最近,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很多媒体在讨论养狗与狂犬病问题。如果把养狗的钱花到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上?如果把狂犬病医治费用省下来投到贫困地区医疗保障上?如果我们在餐桌上少点的饭菜送给贫困家庭?我们每天都有不必要的消费,为了享乐虚荣。。。

在我们的这块地图版图上还生活着成千上万成千上万贫困的人群,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几十年前甚至百年前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在挥霍20年来突然敛到的财富,这是一种莫大浪费,更是一种罪过!也许根源就在于这是个没有信仰的社会,应该包括我在内!我们正过着富足而又可悲的生活!

失去长江

水力发电是个专业话题,到处缺电也是现实。但是,面对岷江上已经星罗棋布的水电站,举世瞩目三峡水利工程,金沙江上、澜沧江上、怒江上,到处都在建设或正在考虑建设水电站,水里的生物因此要改变他们千古来的生活习性或者因此消亡,沿途的植被因为水电站被破坏或者因未来的水荒被破坏,水电站附近的居民为此可能要迁移到陌生的土地上或者因为没有水灌溉而失去田地。。。长江,穿山越岭一路走来的长江,将失去他的过去、他的人文、他的地理、也许还有他本身!

因为缺电我们正在“争分夺秒”地建水电站,而水电站正在改变我们生态的环境,千百年来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经过这么多水电站一路走来的还是我们的长江吗?长江下游富裕了,长江上游正在全民动员发展经济,砍伐、建厂、污染水源、水电站。。。在长江最下游的上海能长久吗?我们正在修改老天爷的千古作品,大手笔的修改,老天爷不发言吗?

教育的另一个困境

沿途了解到很多当地人花钱把孩子送到成都、都江堰上学,九寨沟更有说法:具有英文八级证书的人到九寨沟当英文教师月收入过万元。可见教育在当地受到何等的重视。

而另一方面,沿途时常看到标语“书读九年好挣钱”“送子女上学是最大的财富”“免除了学杂费老百姓得实惠”。还听当地人说子女上学耽误挣钱还花很多钱,毕业又找不到工作,算下来还是不上学好。这么多劝学标语,也许正说明当地持有“读书无用”看法的人不在少数。

教育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不是缺钱给钱缺师资给师资的事情。

行程

2006年

9月22日到达成都

9月23日成都---九寨

九寨沟青年旅舍阿坝州九寨沟县漳扎镇九寨沟县 0837-7734818 0837-7734616

9月24日九寨沟口取票九网订票

9月25日九寨

9月26日九寨---桃坪羌寨

9月27日桃坪羌寨---古尔沟

古尔沟温泉山庄 0837-6838888 马经理(理县古尔沟开发区)

9月28日古尔沟---马尔康

9月29日马尔康---丹巴

9月30日丹巴甲居藏民桂花家50元一天含三餐 13541467262

10月1日丹巴

10月2日丹巴

10月3日 丹巴—116km-(八美)-塔公-35km--—新都桥

10月4日新都桥-30km--折多山-46km--康定-49km---泸定(大渡河)-38km--二郎山-110km--雅安

红珠宾馆 雅安 雨城区陇西路88号 0835-8018888

10月5日雅安---成都137km

10月6日 成都---都江堰--返回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100001620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