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游记]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2007-10-30    ctrip.com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7:50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乘MU2344飞成都,历时1个小时,于8:50降落成都双流机场。当我们坐上旅行社接机的大巴车后,我们的旅行就此拉开了帷幕,整个成都平原的独特风貌也缓缓地呈现在我面前。

首先我们从成都机场直接前往今天的第一个景点——都江堰。都江堰市距成都市区有55公里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行程,路上导游就先和我们介绍了一些都江堰的概况。

由于成都平原地形整个呈西北高东南低,顶端在灌县(后改名为都江堰市),发源于千里雪山的岷江,便顺地势从灌县城西的关口倾泻而出,沿着坡度直奔南部的崇庆、温江、新津一带。于是在那江河横溢的年代,百姓深受其害。自李冰主持修筑了都江堰,滔滔岷江被一分为二,部份江水改流东向,实现了兴利除害:川西平原的南半壁不再成为汪洋泽国,北半壁则免除了长年干旱之苦,川西十县遂成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然而都江堰最初的修建原因却不是为了解决这个我们看来最根本的问题,而是秦国为了战胜当时唯一可与其抗衡的楚国所制定的战略中需要的。我们把时间的年轮转回到公元前4世纪。当时中国北方的秦国实力强大,一心想统一中国。大将司马错 向秦惠文王提出建议:要伐楚,必先伐蜀。也就是说要先攻占南面毗邻的蜀国(注:大致是今天的四川和重庆一带),利用蜀南占据长江上游的优势,顺江而下,吞并当时唯一能和秦国相抗衡的楚国。公元前316年,秦国利用巴国和蜀国的内乱,发兵攻打蜀国。李冰上任蜀郡守(注:相当于今天的省长)一职后,立即投入以治水为中心工作,全面发展巴蜀经济,发展江河航运,使蜀地成都成为秦王朝统一中国的战略基地。为以后伐楚提供粮源、兵源和战船打下基础。李冰经过三年多的实地考察,于公元前270年提出方案:必须在岷江在山地与平原的交界处建成一个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于是这才有了都江堰的修建。同年,李冰带领数万百姓开始修建都江堰,首先花了8年时间建成宝瓶口,然后又花了4年时间建成鱼嘴分水堤。前后历时14年,终于建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的建成对发展蜀国经济和秦国统一中国都是功不可没的!

俗话说:“天府美自古堰来”,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也就没有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幸福生活。李冰也许想不到,这个当时用来引水防洪的宏大水利工程,在经历了2200多年的岁月沧桑后,仍然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我们于11:00到达都江堰景区,整个行程为从二王庙进,过安澜桥,至鱼嘴,经飞沙堰、宝瓶口,从离堆公园出。

首先一进门不久我们就看见了一个凉亭,这本没有什么特色,但是令我们好奇的是凉亭中所摆放的物件,看似很像一堆造型独特的石头,其实不然,导游告诉我们这个是殷商时期的古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树木。学名叫“乌木”,又称“阴沉木”,古人称它为“万木之灵、万木之尊”。它一般是遇山崩地裂,参天大树被沉埋于古河床、沼泽中,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变异,历经上千年甚至是上万年之久炭化成的,故又叫“炭化木”。由于形成的条件特殊故而十分珍贵。

(殷商古树)

随后我们来到二王庙前,二王庙在都江堰岷江东侧,是古代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绩而建,初建于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历朝都封李冰父子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庙宇依山取势,宏伟秀丽,环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其子李二郎塑像。这里有两个事件需要解释一下,其一,都江堰到底是李冰修建的还是李冰父子呢?其实是李冰是没有儿子的,都江堰是只有李冰一人带领大家修建的,那为啥多出个儿子呢?这是由于李冰夫妇只有两个女儿而没有儿子,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是李冰一生的憾事,故而后来的百姓为了这个缘故就虚构出了一个李冰的儿子来为他圆场。其二,在大殿中细心的人就会发现这里供奉的李冰的儿子和我们平时所见的二郎神的相貌如出一辙,而且名字也取自二郎神,这里有个传说,相传当年李冰修建都江堰为老百姓除去水害的诚心和壮举感动了上天,于是玉皇大帝派二郎神来帮助李冰完成这个工程,后人便将二郎神作为李冰儿子的化身。为了纪念李冰为百姓所做的伟大功绩,每年在此都有两次纪念活动,一个是清明节,另一个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李冰的生日)。

二王庙前岷江上有一座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的古老竹索桥,名叫安澜桥,俗名索桥,古名珠浦桥,它是一座我国西南山区常见的传统悬型桥。旧时以木桩拄石为墩,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远眺索桥,宛若跨江蛟龙。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年间重修。民间传说是清塾师何先德夫妇倡议并募捐修复,因地方官吏吞没桥款而未果。何急起揭露而惨遭杀害。此事激起民愤,复推举何妻续修,索桥乃成,后人名之曰夫妻桥。今川剧犹有此剧目,民间也有故事流传。1974年修外江水闸时,因工程需要,桥址下移100多米,并将竹索改为钢缆,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 安澜桥)

走过安澜桥,我们就看到了被称为都江堰工程三大部分之首的鱼嘴。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出山口1950m处岷江江心,形如弯月,前端扁平入水,形如鱼的嘴巴,故名“鱼嘴”。站在鱼嘴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嘴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外江为自然河道,其作用是在雨季排泄大量洪水,内江是李冰率众开凿的河道,它把江水源源不断的送往成都平原进行灌溉。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嘴分水后,当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一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 "分四六、平潦旱"。除此之外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一,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0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 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游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 “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鱼嘴)

从鱼嘴前往飞沙堰途中,我们沿外江看到在分流后的外江口还有一座大坝,共有五道闸门,这里主要起调节水量的作用,当总体水量偏小时,关闭所有闸门使得所有水都流向内江,保证田地的灌溉,当水量过于充沛时,适当开放闸门帮助泄洪,避免形成洪水危害。

(外江大坝)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飞沙堰溢洪道位于鱼嘴分水堤尾部与人字堤间,堰口宽240米,顺溢方向长120米,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节导水入堰,保证灌区用水需要。二是丰水季节排泄进入内江的多余水量。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作用就越大。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三是排沙。经鱼嘴分水后,岷江夹带的一部分沙石排入内江,在飞沙堰对面风栖窝弯道处,用弯道环流引水的方法便将多余沙石经飞沙堰排出,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 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然而这样做法去导致每年会有大量的泥沙淤积在内江河床里,所以要对其进行淘挖。那么内江的河床要淘多深才合适呢?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便指明了其中的奥妙。“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风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原来最初李冰在此处的河床上放置了石马,以此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准,后被打捞上来,放置了卧铁四根(现有的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三年和1994年埋下的),淘滩只要看见这四根卧铁就可以停止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飞沙堰)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102185426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