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四川都江堰、青城山旅游线路介绍_游记攻略_户外运动 |
[游记]四川都江堰、青城山旅游线路介绍_游记攻略_户外运动 |
2007-11-12 sc63.com |
长城是曾经的辉煌,金字塔是死去的纪念,兵马俑是专制的见证,它们虽然足够惊耸世界,但给普通民众并没有带来多少好处。 而都江堰至今泽被黎庶,惠及当代。 既如此,为什么独一无二的都江堰只诞生在四川成都,而非世界其它地方呢?其间的因素固多,如与地理、气候诸方面都深有瓜葛,但与都江堰依凭的青城山,作为道教的发源并且光大之地,却有着虽然隐晦却更为不可分割的关联。 公元141年(东汉永和六年)的一天,在与青城山比邻而踞的鹤鸣山上,一位风尘仆仆的江苏人正在竹简上画一些只有他自己能辨认的符语。当他画完最后一道符图、写完最后一个字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么多年,二十四篇道书终于写完,我也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画水符咒,为百姓治病了。 说这话的人,名叫张陵,又名张道陵,后世更广为人知的称呼是:张天师。 一个江苏人不远千里来到偏僻的西南,弘扬自己的道法,胜算几何?这是个值得探讨的事情。西南地区不像开化较早的江苏,此时巫气尚重、鬼怪流行;但四川人民的淳朴良善,比较听话,好像一张白纸,教化起来,成本较低。这时正是东汉末期,朝纲萎顿,民生艰迫,张陵能为许多人免费看病,有很高“驱鬼降魔”的能力,所以深受民众的欢迎。但要弘扬自己的道法,仅靠民众对自己的尊敬,显然是不够的。而求医者甚众,逐怪驱妖,简直忙不过来。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凡是想追随他的教理、或请求画水符看病、或需要驱逐附身上妖魔的人,只要交五斗米,就可以加入他的教会,作为信教的保证金。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斗米道”。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就这样诞生了。 鹤鸣山与青城山可谓邛崃山脉的兄弟山,缺少他们任何一方,便无法上演道教诞生、弘扬以及发展壮大的“兄弟好”,亦如一车之两轮,一鸟之两翅。 前有照,后有靠,是勘舆家对一座城市之山形水势的要求,成都完全符合这个标准。照鉴它的是从都江堰顺流而来的锦江,它背靠的是一座山形并不高大却意义非凡的山脉,那就是邛崃山脉。说邛崃山脉著名,可能许多人可能会不服气,因为即便在四川它也没有峨眉山、贡嘎山、四姑娘山的名气大,何况全国那么多名山胜景呢?但要讲究一座山的气场,以及它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恐怕邛崃山脉的伟力就突显出来了。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里说,中国人许多可爱的生活方式,都深受道家的影响。鹤鸣山与青城山都同属邛崃山脉的支脉,可谓邛崃山脉的兄弟山,缺少他们任何一方,便无法上演道教诞生、弘扬以及发展壮大的“兄弟好”,亦如一车之两轮,一鸟之两翅,缺少任何一方,都将失去应有的平衡。鹤鸣山作为道教的起源,而青城山作为道教的光大之地,其实在古代都同属古青城山的包纳范围之内。青城山的“味道”便由此与全国众多的名山胜景区别开来。 公元143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陵到达青城山。最初,当然还是干他的老本行,驱邪降鬼,开坛阐道,所以像“掷笔槽”之类的传说,无不是他施法神迹之所在。 登青城山,出天师洞后门不远,有一道令人头昏目眩的断壁深槽。站在石崖上凿成的通道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崖上有一道从崖顶到崖脚的裂缝,这就是“掷笔槽”。 张陵刚移居青城山天师洞的一个黄昏,便与青城山一带的巫教社团斗法。传说当时青城有“六大鬼神”、“八部鬼帅”为害。张陵“得道”后,为了惩治这些鬼魔,以朱笔划山,划出一道深十三丈,阔三十丈的深沟,鬼魔不能过,使“人处阳明,鬼行幽暗”、“六大鬼王归于北酆,八部鬼帅窜于西域”。他在与巫教社团斗法时,穿黄色道袍、佩剑、持印与戴符,后世被称为天师剑、天师印、天师符,成为道教最重要的嫡传信物。 这些神话无疑是由青城山奇特的地形而生发出来的。“掷笔槽”是两山交汇之处,山谷中是绿树夹岸、云雾来去的白云溪。两山之间原没有路,只架一根孤木供人来往,但十分奇险,不是胆子很大的人绝不敢过:人站在狭道中,头上是高插云天的高崖,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深渊,满目是万木竞长,葱葱郁郁的山林沟壑……后来有人把陡除了“掷笔槽”,青城山上的“降魔石”、“洗心池”也被认为是当时斗法的遗迹。据说,张陵驱魔之后的青城山,从此山明水秀了起来。随后,张陵会三界万神于黄帝坛下,设立二十四个教区,弘扬道法,后来羽化登仙于此。 这里的深幽青碧,颇合道教见素抱朴、清净无为之旨。每回去到青城山,便有一种清幽与冷寂在周围陪伴,即便盛夏也是一片清凉世界。 在找到青城山这样更符合道教理想的圣地后,鹤鸣山作为道教初始之地的鼎盛之期已然结束。可以说越到晚近,青城山的盛名可以使许多道家胜地湮没不彰。许多道士,特别是游方道士,在前往青城山学道后,就再也不想挪窝,可见青城山的魅力,就连出尘修道之士也无法抵挡。近代青城山道教的重量级人物、当家人彭椿仙——其间他虽因与彼时的当家者对道观的管理上不合而出走,最后还是对青城山难以割舍的喜爱而回来,进而当家而成一代道教大师——就是由游方道士而定居青城山的。 今青城山牌坊岗及常道观山门道旁之参天杉树,即当年彭椿仙道长之所栽植。公元20世纪初,张之洞(公元1837一1909年)提倡没收各地佛寺道观财产,用以兴办学校,谓之为“庙产兴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四川市政使兼劝业道周善培提倡栽桑养蚕,规定凡就学之和尚、道士,其寺庙宫观可保留作栽桑基地。在这样的情势下,时任成都灌县青城山常道观住持的彭椿仙为了保住庙产,亲自去成都学习栽桑养蚕技术。8年后毕业,回到青城山带领道众栽桑养蚕、种茶植树,更为青城增添了几分深幽青碧。 青城山当于茶马古道的要冲,是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接壤之处,亦是原始宗教与道教的交汇之所。但这里的深幽青碧,颇合道教见素抱朴、清净无为之旨,因是道风日炽。加以满山道观的熏染与培植,复以枝柯覆地的完好植被,每回去到青城山,便有一种清幽与冷寂在周围陪伴,即便盛夏也是一片清凉世界,剔除尘俗之虑,真是别有洞天。而在青城山之外,那不远处的人浪热气,世俗名利,只有令人生出同情的念想。 从鹤鸣山而至青城山,从张陵到其子张衡,再到张鲁,道教的扩张路线,一是沿峡江水道将巴蜀联结起来,二是沿金牛大道将道教从巴蜀扩张到陕西,沿途道观不计其数。如剑阁县即有同名之鹤鸣山,至今仍存有隋唐时期的许多道教石刻,由此可见道教扩张路线图。张鲁在汉中主政时,将道教与他的政治政策结合起来,用政策合一统治了整个汉中二十八年,从而也为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后来,张鲁降于曹操,五斗米道又由巴蜀至陕西、河南,而至江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鹤鸣山、青城山是道教的总根据地,现存四百五十七通道教碑刻文字便是明证。 当说某个人讲信用时便说这人很“落教”。是否信了教便真正值得信赖呢?这当然得打问号。不过,由此亦可看出崇奉道教对四川人语言的影响。 四川历来出躬历山川、纵意琴酒的浪漫文人雅士,举凡扬雄、司马相如、李白、苏东坡等,不一而足。而不出那种以维护儒家道统为任的峨冠博带者,更喊不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虽然这些口号都很激动人心,但一般说来,喊口号者自己也难做到这样的道德高标。自己很难做到,却偏偏要喊,在我们浸透道教思想的四川人看来,这就一种“巫教”。四川人的日常口语中说某事“巫教”,就是指这事不合常情,越过常规而成陋规。 道教建立之前的四川人是信巫教的,当崇奉道教的崇尚自然、清净无为、重生保命的思想后,认为此前的信仰便不足凭证,于是摒巫教而申道教。当我们说某个人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时,便说这人很“落教”,是否信了教便真正值得信赖呢?这当然是值得打上问号的,不过,由此亦可看出信教包括崇奉道教,对四川人的语言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至于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更不在话下了。 道家思想承袭老庄思想,阴阳五行诸杂说而来,顺乎自然,重生保命,贪图享乐,不仅影响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影响到四川人尤其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如偏安一隅之前、后蜀政权之重道教,倡导享受之风,王衍之推举道士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都是追求顺乎自然、劳逸有度的具体体现。 杜光庭曾隐居于青城山白云溪。他学识渊博,攻读有方,尝曰:“余初学于上库,书笈皆备,一月之内,分日而习,一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为文,四日记故事,五日燕闲养志,一月率五日始,不五七年经籍备熟。”他以五日为一周期,每日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而以第五日为游憩时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有张有弛,劳逸适度,遂得精进。传说在青城山时,他与诗僧贯休友善,每相戏谑。一日,二人并骑于道上,而贯休马忽坠粪,光庭连呼:“大师大师,数珠落地!”贯休应曰:“非数珠,盖大还丹耳(大还丹,道教金丹学术语,是修炼的一种最高境界,这里有戏称长生不老药的意思)。” 今之成都人会享受,追求今生之幸福,难道没有道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么?相传“白果烧鸡”为青城山天师洞的道士创制。据说古时青城山有一位年高的道长久病不愈,日益消瘦。青城山上有一棵银杏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所结白果大而结实。天师洞的一位道士曾多次取用该树所结的白果,同嫩母鸡烧汤,文火炖浓后,给道长食用,使道长病情好转,不久便恢复了健康,精神焕发。从此,“白果烧鸡”便闻名蓉城和整个四川地区,成为一款特色名菜。而这“白果烧鸡”只是青城山深黯道家精髓的美味饮食的“四绝”之一,其他三绝分别是“洞天贡茶”、“青城泡菜”和“洞天乳酒”。
|
转自:http://www.sc63.com/yjgl/2007/0921/article_194.html88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