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都江堰游记

[游记]都江堰游记

2008-01-21    xzlyw.com.cn

游览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七日,我们一行三人,在都江堰市新华印刷厂,参加四川省“世行贷款‘贫困二’项目中师子项目启动工作会”之余,去游览了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我们先去离堆公园,这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但我们不敢久留,径直去了建在离堆上的伏龙观,它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的神话而得名。
走上四十二级台阶后,便可见右方的一碑“离堆”。抬头看右前方的山头,那便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便是离堆的由来。左侧并排立着11块石碑,依次为“神禹峋嵝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释、道三教的神力以镇水,通称“镇水碑”。
走进伏龙观前殿,这宝供奉着李冰神像。据说,神像是东汉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闸才从河床中捞出来。在胸前中间可见“故蜀郡李府君讳冰”石刻文字,两袖也有“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补注——1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都水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文字。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石马以及石刻水塘。古书记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灾。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原名铁佛殿,即文物陈列室,在这里我们浏览了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
我们原路走出伏龙观,去参观了都江堰文物陈列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也看到了关于青城山等地的资料。
然后,我们来到了宝瓶口。这是当年李冰在此处开凿的一个引水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它犹如瓶口,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平原的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据资料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李冰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八年后,开了—个宽20M、高40M、长80M的缺口,这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开凿宝瓶口,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当宝瓶口还差最后一层岩墙就可打开时,每人都知道开这层岩墙的人便必死无疑。“冰儿”却毅然要求去,宝瓶口凿开了,可“冰儿”却被滚滚的江流吞食了,人们说她死后羽化成仙,神灵便附在玉垒山上,从远处便可见“冰儿”安祥地仰卧在玉垒山,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千年古堰。我们站在宝瓶口边,看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着天府之国的富饶,禁不住怀念着那安祥地仰卧在玉垒山上的勇士“冰儿”!
随后我们在城边打的绕玉垒山,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来到观景楼。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离堆,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离堆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就是刚去过的宝瓶口。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
我们接下来去看二王庙。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据资料介绍: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我们从二王庙的后山往下走,经过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当普的亭阁,穿过有两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达庙宇的文物陈列室。在这里有我国两位著名画师的真迹镌刻在石碑上, 仕女图是张大千先生画的, 奔马自是徐悲鸿的杰作。与陈列室平行是二王庙后殿,塑的是李冰夫妇的神像。
往下是李冰殿。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从戏台下面走出大门,一条高陡的石阶梯,把庙宇显得巍峨耸高,返身上看,这隶书“二王庙”匾额,为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冯玉祥将军来都江堰时写的。
再往下走,林荫深深的阶梯旁,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这边的“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
走出二王庙,看到了架在江上的铁索桥,这就是著名的安澜桥。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索桥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我们走在铁索桥上,看着桥下汹涌澎湃的江水,再加上桥身有些荡来荡去,也有几丝害怕,想扶住边上铁索,一摸一手黑油,我们只好壮起胆快步走过桥。
我们站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鱼咀坝口,看着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鱼咀已是从前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我们行进在紧接鱼咀的这道长堤——金刚堤上,听一位老者说,每年内江淘河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这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到金刚堤尽头是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这堰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二千多年,仍发挥着富饶川西平原、恩惠周边地区后巨大效益,我们不能不折服先人的超人智慧和不朽功勋!

转自:http://www.xzlyw.com.cn/bbs/detial.asp?id=56831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