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高原之旅日记(一)雨中游都江堰 |
[游记]高原之旅日记(一)雨中游都江堰 |
2008-05-22 hexun.com |
高原之旅日记(一) 雨中游都江堰 [原创 2007-08-07 15:35:07] 7月23日 阴、雨 清晨天刚刚亮,就被儿子就急切的叫起床了,匆匆的洗漱完毕,局里送站的车就到楼下了。一大早北京的交通很顺,刚20多分钟就到了机场,由于头天晚上提前在网上办好了登机手续(呵呵,抢了两个极好的座位),很快就将行李托运完毕。可在安检处确实人山人海,刚6点半竟排起了长长的队,足足等了半个多小时才通过安检。刚过安检登机的广播就响了,心想今天一定能准时起飞了。可谁知又两位旅客迟到,机门迟迟无法关闭,接着又在跑到上排队等候,等到可以起飞,已整整晚了将近一个小时。 一路上,原本向通过提前预定抢到的靠窗座位,好好看看机外的风景的,谁知人算不如天算,一路上机外浓云密布,什么都没有看到,好郁闷。 飞机降落到成都双流机场,成都的朋友已经在出站口等候了,由于飞机误点,原本准备现看看市内的武侯祠、杜甫草堂的计划只好取消,直接驱车一路向西直奔都江堰。 成都的天也阴的很厉害,逐渐的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不过正宗的川菜味道确实不错,麻辣适中,香甜可可,由于下午要去都江堰和青城山,中饭吃得很快,基本没有喝酒。 夫妻桥 竹笼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外江 鲤鱼嘴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都江堰建于眠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保证进入内江的流量不大于700每秒立方米,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目前的灌溉面积已经超过1200万亩,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 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 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 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
转自:http://zqqd.blog.hexun.com/11560369_d.html24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