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都江堰游记 |
[游记]都江堰游记 |
2008-06-27 sina.com.cn |
这一工程没成想居然庇佑了当地2200多年,使两岸人们一直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比什么劳民伤财,还起不了什么作用,中国人骄傲了几千年的长城真不知伟大了多少倍!所以李冰倍受川人尊重,称他为川王(二王庙会看到他们一家人哟,最搞笑的一件事,据说李冰是没有儿子的,但中国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给川王一个完美的形象,四川人就直接给他过继了一个,这个儿子居然是杨戬!就是那个长了三只眼,跟孙猴子斗法的人!最可笑的是庙外面还有一只傻乎乎的铜狗,说是哮天犬。我晕!真佩服中国人创造历史的能力)。 一是鱼嘴分水堤 形如鱼嘴,把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灌区春耕要灌溉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灾。最奇怪的是,由于内外江的水位不同,还可以实现“二八排沙”,即仅有20的沙石进入内江,再在飞沙堰排掉15,所以仅有5的沙石进入灌区。古人真是智慧啊! 二是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三是宝瓶口 这是个最有故事的地方。前面的鱼嘴和飞沙堰都利用了地势,但这个瓶口原来可是山的一部分啊。当时没火药,用了足足8年(据说原计划是用16年的),以火烧石,再用冰冷的岷江水浇,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据说毛主席来看离堆的时候,解释为“离开玉垒山的地方”,嘿嘿,他老人家可真够直白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d6212f01007xwd.html30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