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岩在九曲溪二曲南面的一个幽邃的峡谷里,传说因为有仙人骑虎吼啸其上而得名。其实”“虎啸”之声,是因为岩上有个虎啸洞,山风迅刮,岩洞便凌厉呼啸,空谷传声,抑如龙吟,扬若虎吼。虎啸岩危崖高耸,峰峦叠起,景观幽深,是武夷诸山中唯一“一岩兼有群峰之胜”天趣的佳境,宋代名相李纲曾有“昔年雕虎啸幽岩,千里清风皱碧潭”之咏,足见清幽灵秀。然而其秀无比,其峻也无双,四壁陡峭,屹然独耸,登山的路径蜿蜒曲折,峻若天梯。其其惊令不少游人生畏,望而却步。明代释真炽曾不胜慨叹:“极目皆图画,居然与世违。” 从度假区驱车直达虎啸岩入口,路左有一泓山溪冲刷岩石形成的圆形小潭,溪水澄碧清澈,流水铮铮有声,一掬而尘心如洗,故有“洗心处”之名。正面那壁立千仞的悬崖,就是有名的“好汉坡”。“好汉坡”其实算不得坡,峭壁上凿出的磴道左盘右折,似乎比“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天梯还要险峻。磴道极狭,有几处甚至没有栏杆,转转折折,几乎都是摸着岩壁半爬半行,实比蜗牛也快不了多少。紧张,吃力,行不许久,便忍不住气喘吁吁,即便是在秋意爽人的季节里,也因为汗出如浆而湿透了里里外外。幸而半路上有一块小小的平台可以歇脚,直一直身,揩一把汗,回头再看一看上山的路,那份直上直下,活似在悬崖上攀援的惊心动魄至今尚有后怕。倘若谁个不小心脚底打滑,滚着爬着也止不了步,不闹个粉身碎骨,至少也要落个七损八伤。当然辛苦和惊怕并非没有酬劳,半山腰的景色已然惬人心怀。导游指点山间的溪壑,要我们寻找“白莲渡”的踪迹。“白莲渡”是虎啸岩涧水的佛语雅称。百道涧水从岩顶奔泻而下,经过岩际,竟相汇入西溪。飞泉在山石上绽开千朵浪花,佛界人士比之为高洁清雅的朵朵白莲,“莲花接引,济世渡人”,故名白莲渡。清初诗人沈宗敬赋诗感叹:“虎溪一勺水,瀛海等无涯,但得登莲筏,何愁不到家”。 沿虎啸岩北壁石级西行300余级,路旁有一砖砌古门,额书“半入云”3字,为虎啸岩的第一道关卡。峰高路险,云裹雾绕,倒也恰似其分。再上170级,又有一个石砌古门,“集云关”3字赫然夺目。集云关是上、下虎啸的分界,雄踞三条峡谷的交叉处,会聚风云变幻,时而堆山筑海,时而风流云散,蒸腾翻滚,蔚为壮观,故名集云关。关隘处有一洞口斜敞的洞天,称为企仙台,是观赏云海的佳处。清代诗人沈宗敬在《虎啸八景·集云关》中赞曰:“嗟彼出岫云,随风日来去。灵峰洞壑深,能使云常住”。集云关地处险要,溪深可潜、径隘可守,重要的屯兵之处。据《武夷山志》记载: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武夷山区的农民为反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在陈德容、霍武等人领导下,以虎啸岩为据点,揭竿而起,占领崇安县城好几个月,后又转战建阳、建瓯等地,威震闽北。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又有建阳赖响兄弟,聚众数百人,在虎啸岩一带修筑寨栅,谋划起义。农民起义军看重此地,除了“官逼民反”,集云关的天险可峙自当首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并不过甚其词。 由集云关再登约600级,踏上虎啸岩巅,有虎啸庵旧址可供暂歇。岩顶有一条劈向涧底的岩罅,狭仅二、三米,却深不可测。古人在岩罅上架起石梁作桥,但过桥的人须有胆有识,履险而行,“生死祸福皆由命”,这座“桥”用“定命桥”三字命名,不唯有考验世人得命登仙的缘份之意,更有一种“鸡虫得失观世事”的洞达。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为改善旅游环境,建造起一座钢筋水泥桥,生命安全已无须多虑。但当凭栏俯视,涧深莫测,涧水泠泠,涧草萋萋,惊险万状,依然令人头晕目眩。会享受的人多数站在“定命桥”上眺望,武夷群峰奔来眼底。而当云起雾落,群峰就好像是蓬莱仙岛在雾海中颠簸沉浮,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那分飘渺迷茫的感受,令人心旷神怡。 由定命桥折向西行数十级,有巨岩斜覆而成的一处天然洞天。洞门斜敞,洞口朝阳,太阳一出,阳光直射丹霞岩壁,红光熠熠,满洞生辉,仿佛有曦来宾,故名宾曦洞。宾曦洞别称虎啸洞,因山风迅刮之时,岩洞便发出凌厉的啸叫声,有如虎吼,声传空谷,震撼群山,民间遂有仙人骑虎呼啸而来的传说。宾曦洞长约9米,深11米,高3米,洞内中空达100余平方米,内设天成禅院三宝殿,奉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的汉白玉雕像。洞中冬暖夏凉,设有茶室,是游人憩息品茶的好去处。古人自会享受,“可使三冬暖,还教六月寒。太阳且作客,凡焰到应难”便是他的体会。 从宾曦洞下栈道64级,即至虎啸岩南麓。岩麓一坠石直立谷底,高约6米,上细下粗,直径约4米,状似嬉戏山间的猿人,游人因以石。绕过“猿人石”,虎啸南壁展陈出一片雄伟壮观的赤壁丹崖,高约百米、绵亘约500米,岩体上覆下敛,形成规模巨大的额状洞壁,其气势也恢宏,在满山苍翠的掩映下,更见幽深神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