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藏行杂忆之邂逅巴塘 |
[游记]藏行杂忆之邂逅巴塘 |
2008-05-22 sina.com.cn |
入内,寺院里很清静,倒是高高塔顶上盘踞着许多乌鸦,嘎嘎地叫着,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前殿的小广场上,一群小喇嘛正趴在地上下棋。见我们进来,便热情的给我们带路。转进大殿,里面光线很暗,豆粒一般的酥油灯光下,奉供的是几位活佛的照片。据说寺里鼎盛时期曾经有四位活佛,但那几位活佛现在都旅居瑞士,寺里只剩下一位了。在后殿,一个非常可爱的小活佛冲着我们友善的微笑,他叫桑杰多。他那略带顽皮的微笑,令我心头一阵温暖,想不到如此肃穆的佛门净地,还会有这般充满童真的微笑。桑杰多管理着寺院所有房门的钥匙,他一扇扇的打开,让我们随便进去参观。包括从不面对外人的僧侣的厨房。 康宁寺,又名丁宁寺,始建于1637年,是五世达赖指派第穆大呼图克图来巴塘,仿照拉萨哲蚌寺洛色林经院的格局而修造的。里面有一尊檀木雕刻的释迦牟尼座像,十分珍贵。在黄教佛寺里,它其实只是个小字辈。但庙不在大,有佛则灵。特别是十多年前的那场大地震,整个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可康宁寺却是奇迹般的安然无恙,当时这里成了灾民的临时避难所。从那以后,这里信佛的人大大增加,几近达到全民信佛的程度。如今的康宁寺,已成为康区著名的黄教寺庙之一。 我们吃饭的地方是一家位于街口的川菜馆,这里做出来的鱼汤鲜味美,肉质细嫩,可以说在整个藏区都很难吃到。老板是个达县籍的退伍兵,以前就在巴塘的兵站服役。他用老家做鱼的方法和调料,来烹饪巴曲河里捕捞上来的清波鱼,味道自然是不必说了。我们问他巴塘还有什么特色的菜品,他神秘地在厨房忙活了一阵,亲自端上来一个蒸笼,接开盖一看,是一个我从没见过的,硕大的包子,我们颇为惊异。他告诉我们,这包子和当年解放西藏的十八军有关。1950年6月底解放军第十八军进藏,当时南路先遣支队到达巴塘时,当地政府组织老百姓和寺庙僧侣等欢迎,并按照巴塘人爱吃蒸肉包子的习俗,买来面粉、玉米粉,再加入排骨,肥肉,土豆和一些葱蒜姜,花椒,豆瓣一类的调料,包成一个大圆形或五角形的大包子为十八军将士洗尘。也许是因为战事吃紧,来不及把包子做得很精细,所以包子做得特别大,一个蒸笼只能放下一个,大得一个班的战士一顿也只能对付一个。后来为了表达藏汉军民团结情意,随军的文化人把这种包子取名为“团结包子”。得以流传下来的“团结包子”,成了巴塘著名的特色小吃。至于巴塘人喜欢面食,也擅做面食,据说是受当年长期定居于此的陕西商人的影响。不知是否如此。 由于海拔只有2000多米,热量和雨水都很充沛,巴塘城郊到处都是高大的银杏,核桃和柳树,绿油油的青稞地里旁,苹果树上挂满了红扑扑的果实,呈现出一派亚热带河谷平原的景象。巴曲河水浅浅的,但流得却很急。昨夜的一场大雨,河水却看不到半点浑浊的模样。走在河边的村子里,藏民家的碉楼五彩缤纷,和我们在丹巴和道孚看到的民居一样的漂亮。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还贴着过年时红红的对联,只不过是用藏文书就。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72ffe6010008d820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