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康巴汉子携藏家美女演绎巴塘弦子梦幻康巴 |
[游记]康巴汉子携藏家美女演绎巴塘弦子梦幻康巴 |
2008-05-22 baidu.com |
“巴塘弦子” 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歌卓”。巴塘弦子起源于战国时期,在唐代,“歌卓”逐渐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经宋元两代到明清两朝,在巴塘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清康熙年间,川滇藏陕等省的汉、回、藏等各族商人到巴塘经商, 促进了巴塘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加之茶马古道的兴盛,使巴塘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汇的走廊,这时的“嘎谐”在充分吸取其他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完全成熟,成为藏区独树一帜的民间歌舞艺术一一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形成后,最初没有乐器伴奏。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l 9 06年),赵尔丰在巴塘改土归流后,因往来巴塘的商旅甚多,文化交流频繁,于是巴塘弦子在原来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歌舞的长处, 开始试用乐器伴奏,从而使巴塘弦子风韵独具,并在康巴地区乃至整个藏区开始流传。 巴塘弦子的表演形式集歌、曲、舞为一体。弦子的唱词内容分为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婚嫁欢歌、情歌、悲歌、祝福歌七种类型。巴塘弦子曲调旋律上既有藏区农耕文化的细腻、柔和,又善于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中汲取适合自身需要的元素,从而形成它音域宽广,旋律变化丰富,曲调优美抒情的特点。歌曲《毛主席的光辉》、舞蹈《洗衣歌》、歌剧《柯山红日》、舞剧《花仙卓瓦桑姆》、电影《女活佛》、电视剧《格萨尔王》、电视纪录片《唐蕃古道》、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歌舞节目 《巴塘连着北京》等一大批非常有影的响音乐作品或主题音乐,其音乐素材均取自于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主要是以胡琴手为核心,整个舞蹈的节奏和词曲都由领舞的胡琴手掌握,在胡琴手清晰、婉转的琴声带领下,人们围成圆圈,甩动如云的长袖在歌声和琴声的相互变换中,翩跹起舞。弦子有的明快矫健、激烈奔放、有的舒畅飘逸、委婉动人,还有些保持着古朴典雅的形态,舞蹈语汇十分丰富。 |
转自:http://hi.baidu.com/lswbwmp/blog/item/9b6a7f061816377b02088182.html79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