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四川木里

[游记]四川木里

2007-07-16    

一年又一年的户外旅行,对于户外的精神与人生意义,我一直在重新诠释着:从兴奋好奇阶段、减肥和锻炼体格阶段、感受和敬畏自然阶段、领悟哲理和生命阶段、性格历练和锻造阶段。总是在各阶段,起起落落,来来回回,继续着,并也将永远不断诠释下去。
今年,是连续第三年去四川了,这三年,在四川的时间加起来快有一个半月左右了,感受着四川的山山水水。起落沉浮,莫过一世,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关于这次5.1的旅游计划,早在活动开始前一个半月就开始筹划,和领队讨论旅行地点和方案,决定路线时间。最后从难度等级和时间长短上选定了“木里县到稻城县徒步转山”计划,总共时间计划为11天。
目的地地理概况:
木里县位于四川省西南端——凉山州内,北邻稻城、理塘,西连云南的中甸、丽江,东靠九龙,南壤盐源。木里县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县内最高海拔5958米,最低海拔147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县平均海拔3100米,相对落差4328米。

(上图只能参考,经过实地徒步,上图方位和路线失实还是比较大)

10点半,我从机场打车到达绵阳火车站,车费按照常规,一般15到20元即可,购买了5月1日途径绵阳的K282次(成都段,此车次变更为K283次)列车车票,入住火车站附近旅馆。
5月1日,我吃完四川第一顿辣辣的早饭,于9点30分,登上其他6名队员乘坐的K283次列车,在开车1个半小时之后,在成都火车站站台于其汇合。
出站后,在火车站附近找了家饭店,开始吃午饭,午饭期间,小刚携带背包装备和西昌车票在饭店中和我们汇合,至此8名队员汇合完毕。
吃完午饭,购买了些水果,我们马上就登上了1点发车的成都去西昌的K113次列车,在火车里,我们打牌、吃东西、听音乐、看风景,于晚上9点50分到达西昌。路上风景虽然没有剑门关附近漂亮,但崇山峻岭,依然很吸引人。

西昌火车站下来后,乘坐票价为2元的公交车到达西昌汽车站附近,入住附近的交通旅行社旅馆。汽车站附近旅馆的入住率很高,基本都处于饱和状态,看来明天早上抢汽车票的工作会很艰巨。
安顿好后,大家集体外出吃饭和购物,我采购了不少牛奶等营养物资。因为旅途劳顿,大家冲完澡就睡觉了,不知道这是不是进山前最后一个热水澡了,所以我洗的格外认真(当然也有个别人因为太累而没有洗澡,从而因为外界条件因素,打破了个人不洗澡的新时间记录)。

5月2日 多云
5点半,大家还在熟睡,我担负着重要使命,前往车站买去木里县的车票。街上黑漆漆的,只有车站附近灯火明亮,人头攒动,吓了我一跳,起码有120多人在排队买票了,赶紧插进入队伍里,看见身边背登山包的队伍不少,主要都是去泸沽湖,也有个别小队伍买的是川南一些不太知名小县车票,看来川南以后也是户外路线开发的主要地区了。
连挤带推,终于轮到了我,只买到7点40去木里县的8个人车票,前面两班车已经买完了,看来,如果6点半过来,估计车票都很难买到8个人一起的了。票价四十几元一人(没有买保险)。
回旅馆通知大家,还有一个小时才开车,可以放心吃早饭。吃完饭,打包带走了一些小笼馒头,然后大家怀揣着气罐,过了汽车站安检。
大家携带的背包太大了,只能扔到车顶上,大家接力,将包运了上去,单手提包,连续提了多个,我的手腕有些拉伤,不过只要不拎30斤以上重量,伤势问题不大。
车终于上路了,终于能清楚西昌白天的样子了。西昌是很有规模的城市,常可以看见军工产业招牌,比如“某某核工业集团”等等;所有的店名路标除了汉字以外,还都标注彝族的文字,看着挺新奇的;还有些地方,路旁边行道树竟然种的是巨大3米高的仙人掌,真是让人开眼界。

沿途大量的洋葱堆放着,规模宏大。

绵延几公里,道路两旁堆的都是洋葱,场面震撼,规模化农产品种植,果然声势浩大。
西昌后,经过的就是盐源县,著名的泸沽湖的一半就在这个县(泸沽湖另外一半在云南省),一路上车辆很多,大多都是向泸沽湖去。盐源县属于盆地地貌,县的中间是大块平原,而四周是2000多米的山脉,车在山路上盘旋开上。

山区里都退耕还林了,大量的梯田都被荒废,原来平整的梯田都已经被雨水清淋为斜坡,虽然地形被修复,但绿色的植被还没有长出,黄土显的十分突目。

车开到12点,终于到了盐源县城,看见大片的果园和大片的旱地,很多农家的院墙是用土垒的,土墙上种植着仙人掌。

车停在定点吃饭的饭店前,下车随便吃了些饭菜后,车继续向下一站木里县出发。
以后的路上就不属于去泸沽湖景区的路线了,路上车辆极少,一路上一共才遇到20辆车。
盐源到木里有要翻过多个垭口,山的高度不低,从植被推测,估计垭口有3200左右。

翻过几个垭口后,车就一直在河流峡谷河边行驶。
下午3点,车终于到达了木里县城,原来木里县城是一个峡谷山城。

今天我们的原订计划是当晚赶到水洛乡,明天开始起征,所以需要马上找车进山。
车站下车后,队伍马上被分为物资采购组和找车组,物资采购组负责购买牛肉、大米、蔬菜、水果、酱料等,找车组负责联系包车进乡。采购组坐小三轮去农贸市场了。
在车站的停车场里,我们发现了木里县正规从事运输的北京大吉普,车上面标写着是去水洛乡的,我们马上拨打了车身上的联系电话,叫来了司机。

一问才得知,从木里县去水洛,地图上短短的距离,竟然需要8到9小时才能开到,约213公里,而且四川省交通地图上印的公路是不正确和不存在的,和司机商量,决定以包车的形式,现在就出发,晚上住宿在中途小镇上,明天中午达到水洛乡。

围绕着包车价格,开始的持续的讨论,反正采购组还没有回来,我们有时间可以谈。司机开价,8个人8个包1200元,领队从油价和里程推出1000元价格,看来司机摸准了我们今天肯定要出发的心理,就是不肯降价,最后只好以1200元定下,开始装包。(县城里其他私体搞客运的吉普还不少,开价1500,所以后来也没去多谈)

这装包的工作需要巧具匠心,一辆大吉普,9个人(含司机),8个大包(后来又多装了一箱水果和两个编制袋、塑料袋若干),还有两个备用轮胎。最后大家都能坐进去,还能开上颠簸的山路,真是很需要有“想象力”。
采购组从农贸市场回来后,大家上车,又去超市补充购买了些奶粉、白糖、盐等物资,装的满满当当的,开始准备出县城。
可是刚到城边,就被设卡检查的路政给拦了下来,原来大吉普准载8人,目前加司机超员一人,要让我们下一个人,或分两辆车走,这个自然不行!经过交涉,我们了解到,这样的大吉普,属于木里县合法的营运车辆,一共有两辆,另外一辆目前在水洛,今天晚上才能回县里。这样的车子,是可以按人买票去水洛的,一个人100元左右,如果包车那就要看谈价格了,看来司机想节日期间多赚些,看在赶夜路和带这么多包的份上,我们也没再和司机再较劲。和路政僵持了15多分钟,我们不下车,路政人员请示了他们的所长,看在我们是旅游者的份上,让司机写了个保证书,保证安全将我们送到水洛,然后他们放行。我们终于正式出发了,这时候已经5点多了。
后面的路都是土路,天气很晴朗,所以路况还可以。但如果下雨,那路肯定就会坑洼不堪,那就麻烦了。听说有次塌方,阻断交通达一个月,结果水洛的商店都被买空了。。。

路其实比较宽阔,只要木里以后继续搞旅游业,有了钱以后铺柏油路还是很有基础的。沿路都是退耕还林的景象,景色一般。听说木里县以前是靠出木材作为县财政主要收入来源,这些年禁伐,估计财政上也比较困难,也只有像稻城学习旅游产业了。
晚上7点,经过第一座山的垭口时,看见一个很大嘛呢堆,叫了停车,大家下车看看风景,并吃了些点心,听说木里藏传佛教(黄教)比较昌盛,佛教融入生活很深。

休息过后,继续上车赶路,天马上就黑了下来。赶夜路中,可以看见野兔在路边跳过,可以看见松鼠在树上窜跳。
在经过两个小村子后,我们在一个有桥的小市镇上休息,镇上有几家家庭旅馆,我们安顿住下来,虽然没有洗澡,但我也用凉水搽了搽身子,估计后面这样的好日子就没有了吧。吃饭后,我们把水果和牛肉等物资分配到个人,打进了每个的人包里,估计大家的包有45斤到35斤不等,属于最重的起征形态。
要睡觉的时候,已经是12点了,明天又是5点45起床,可要抓紧时间睡了。

5月3日 晴
六点,大家都已起床,天还没有亮,黑漆漆的,赶快洗漱吃早饭,老板给我们摊了些面饼,当作干粮带上。
我们重新在车里堆好包,七点不到,开车出发,继续向水洛前进。开不多久,进了一个小加油站加油,再前面可就没有加油站了。
今天的路和昨天不同,一路上都是原始森林,十分漂亮。树林间盛开的杜鹃花,格外迷人,高海拔的杜鹃还通体缠绕着松萝,红花绿萝景色绮丽。

中途停车休息时,在路边就找到了很大的木灵芝。观察四周,看见很多山坡上都有一片片黑色的焦枯林带,虽然树木只剩黑黑树干,但松萝还密密盘在上面,大片的山坡只有树干和低矮灌木存在,和周围植被非常不相称,地上还有东倒西歪的断木,个人判断可能是森林大火的痕迹,好像记得查资料时,看见2000年木里有过森林大火,不知道是不是那场火造成的

翻过了这座山的垭口,就可以看到远处的雪山。

在河谷地带几上几下后,我们终于进入了水洛乡地界,和司机商讨后,我们决定走“洛克第一次木里去亚丁的路线”。我们没有直接去水洛乡市镇,而是半路转去了嘟噜村,作为我们的起征点,这样可以节省大半天的时间,以前嘟噜村不通汽车,现在可以开进去5公里左右。
背景资料:美国人洛克——人类学家、探险家、《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1922年-1949年间,他在云南、四川考察和生活。他是美国人约瑟夫.爱弗.洛克。洛克先后三次到木里。
第一次是1924年春。洛克从丽江起程,渡金沙江经永宁,沿泸沽湖到凹拉坪,经利加咀、屋脚、越西林山到达木里大寺。洛克在木里大寺停留了三天,拜访了土司项此称并赠送步枪一支,子弹250发和其他礼物。木里土司回赠了一个金碗、两个如来佛像和一张豹子皮,还有一些别的东西。洛克为土司和九世活佛拍照,还拍照了大寺和佛像。洛克到木里是以美国地理学会考察队的名义来的。1925年洛克撰写了《中国黄教喇嘛木里王国》一文,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杂谈》1925年4月号第四期。
洛克第二次到木里是在三十年代初,也是由丽江方向来木里大寺的。大喇嘛派人陪同,经水洛去贡嘎山,历时月余。
洛克第三次到木里是在四十年代处项扎巴松典任土司时。项扎巴松典也派人陪同,前往贡嘎山“考察”。(从各种汇集的材料来看,其实我们这次行走的路线和第二次探险的路线重合比较多些)

司机带我们到了嘟噜村最里边的,一家他所熟识的藏民家,由他们帮我们联系进山的事宜,此时已经是中午12点了。
比起原订计划,我们错估了木里到水洛的车程时间,延误了计划半天,所以决定下午就从嘟噜村出发,前进到森林里扎营。整个徒步转亚丁神山需要4到5天,我们决定雇些骡子来驮包。
藏民说进山雇骡子要找人商量,要他们村子里的这片的“小组长”来决定,我们只好让人捎话,找小组长过来商谈。大家都知道在藏族村,办事也快不到哪里去,队员们开始悠闲的放松休息,自由活动。
嘟噜村是一个典型的河谷村落,河谷里的这条河应该就是白水河了(也许叫洛水河)。
来的路上,看到多个碉楼的遗迹,其中有一个巨大城堡类似的遗迹,已经大半坍塌在河里。(研究了木里的历史,我看断壁残垣,感受到当年城堡的沧桑)
历史背景:
明朝万历八年(1580),三世达赖吉旺.索南嘉措派其弟子却杰.松赞嘉措到木里传播藏传佛教(黄教)。
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在今沙湾乡境内修建了瓦尔寨大寺。
是年,木里藏传佛教一世活佛却杰.松赞嘉措圆寂。
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白碉克达村八尔家出生一男孩,被木里佛教界认定是却杰.松赞嘉措的转世灵童。
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灵童降央桑布年界20岁,赴西藏学习佛学经典。
是年,云南丽江土司木懿(木天王),奉明王朝之命,为统一明朝疆土,率兵沿冲天河而上,占据木里。
木天王统治期间,在境内险要处修建碉堡,至今绝大多数碉堡的残壁依稀可见,尚有几个较完整地留存于水洛的南满、麦地龙的林青,矗立高耸。
顺治四年(1647),汉人贾卢乍摧毁了木天王的统治,结束了木氏占据木里43年的历史。
顺治五年(1648),降央桑布回到木里,任木里藏传佛教二世活佛,兼第一代大喇嘛(土司)。
顺治十三年(1656)年,降央桑布圆寂。
是年,桑登桑布袭大喇嘛职并主持兴建“木里大寺”
。。。。。。。。。。。。。。。。。。
(一个历史上盛产黄金的地方。。。历史也一定不平凡。。。。)

嘟噜村的气候和其他山脉中的河谷不同,河谷里流动着干燥炎热的风,风很大,扬起地上细细的浮土。如果不向上仰望雪山的话,四周的景色会让人有在戈壁滩的感觉。都是荆棘般坚硬叶子的耐旱植物,只有片片的青稞田,才让人眼睛中抹过舒适的绿意。

我们借了藏民家的大锅,烧了面条,当午饭吃。嘟噜村还是通电的,我们把相机的电池再重新最后充足一次,后面到亚丁之前,就没有充电的机会了。
屋子的房门很矮,进出时候一不小心就容易撞头,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撞过了,还有的人撞了3次,看来大家“高反”的都挺厉害。
吃完饭后,他们的小组长还是没有来,只好在村子附近转转。发现后面不远有个小学,很有兴趣去看看,发现老师正给十多个小学生上课呢,整个学校就一间八平米左右的土胚房,我们贴在窗口看看他们在上什么课,藏族老师发现了我们,突然停下不讲了,所有的学生也向我们看着,看的我们怪不好意思的,偷听不好,那我们坐到教室最后一排,正正规规来听吧。可是我们坐下后,老师还是没有讲,看他手足无措的样子,我们知道我们做错了,赶忙愧疚的退出教室。

等我们一会回过来的时候,发现学们已经开始放学了,顿时我们无比自责,不应该打扰他们学习的。看见老师走了出来,我们就上去和老师攀谈了起来。

原来他们刚才上的是汉语课(完了,刚才听了2分钟也没有听出是汉语课,看来我高反了。。。也难怪老师讲课不下去了。。。),和老师交谈了一下这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老师说这里主要还是教汉语为主,藏语只教字的基本读音和简单词语,藏语教的很少,都靠家庭自己传、教,现在的孩子复杂的藏语已经懂的很少了。(木里县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唯一的藏族自治县,县里教委对于藏语的重视不足,这个还是可以理解)。
和老师的谈话,勾起了我对希望工程实施的很多思考。教育物质提高是重要一步,教育的师资提高又是艰难的一步,教育的理念和培养目的提高又是漫长的一大步。路很远,石头很多,也得一步一步走啊。。。当年喇嘛教昌盛的木里,现在的藏传文化已经十分衰弱了

大家在大风沙下等待着。(我们主要公用食品就装在那个乳猪饲料的编织袋里。。。)(大家防风装备,看起来和电视里的土匪没有什么两样)

终于等到“小组长”出现了,出忽意料,“小组长”竟然是一个40岁不到的女性。领队开始交涉有关雇骡子和请向导的事情。经过讨论,“小组长”说一头骡子驮两个包,一共8个包就是雇佣4头骡子,领队说1头骡子150斤总是可以驮的,三匹骡子就够了。其他附近藏民过来帮腔了,说现在草料不好,骡子都很瘦,到了6、7月份水草丰盛了,骡子才能壮实,驮重东西,现在的骡子是“驮不起”的。听听、看看附近树下的骡子,是阿,很瘦,肋骨都看的清楚呢,那只好雇4匹骡子驮包了。“小组长”又说让他们小组里每一家出一头骡子,大家都赚点钱,听了这话,我们狂晕,一家一头骡子,万一那家把骡子现在放在山上,找齐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多家的骡子管起来也不方便,难道每家还出个人赶骡子啊。这时,那个司机介绍的藏民说起话来,说自己家有5头骡子,管起来也方便,不然都雇佣他家的算了,小组里的经济利益回头再算吧。“小组长”听了也没反对,就由这样了,说着就走开了。
领队在一边小声抱怨,“小组长”真耽误时间。。。
我们和藏民继续商量,商定雇佣他家5头骡子,4头驮我们的背包,1头先驮编织袋公用食物,万一以后有队员身体不行的话还可以骑这匹骡子。由他的儿子牵骡子,他的儿子虽然走过去亚丁的路,但大转山的路没有走过,不过半路上可以再找一个向导,或山上找挖虫草的人问路走。价格是骡子一匹一天30元,一个人一天25元,如果再找一个向导,我们也同样给25元一天,说好价格,藏民就找了人,通知他儿子从山上把骡子赶下来。
在等骡子到来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只好继续放松休息。

下午3点半,骡子终于来了,我们藏民带上了一口藏族的大锅,给我们牵骡子的那个藏民(画面中黑衣服)的儿子,名字叫“工布”(就是那个穿绿衣服精壮汉子)。没有想到他才25岁,可是孩子已经7岁多了,刚才照片里红黄衣服的小女孩就是他的孩子,看来这里早婚比较严重,传说14岁结婚也不是希奇的事情。(资料里说,以前这里盛行一夫多妻制)
“工布”只用麻绳三个方位一勒,马上就把包给固定的严严实实了,效率“相当”高。
总算出发了,哎,户外这样多次,还是第一次空身行走,本来还盘算着怎么背着46斤的大包过5000米垭口呢,这下轻松了,哈哈哈,心情极好,向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的,跳了几步,哎,这里还是有2300以上海拔的,还是不能太兴奋了,乖点,慢慢走吧,路还长着呢。
走在路上,看见白水河属于枯水期,大量的工程车辆正在作业,开始没有想明白,在搞什么水利工程呢?(回上海后,对木里地理地貌进行的大量的资料分析,终于想明白,原来是在水洛河里进行淘金作业,他们把河流隔断成一块一块,然后抽水滤土,规模够大的),山谷两岸盘山公路延伸,听说水洛的公路是可以通到亚丁的(可能用吉普车)。
走了半个小时,来到了一个附近一个小垭口,遥看远处的嘟噜村。

翻过这个小垭口,我们又经过了几个小的居民点,来到了一个地图上叫“金矿“的地方,这里有和一般藏式不同的建筑,建筑像城堡一样,靠着山势而建,围墙很高,只有中间一处,有扇巨大的门。这里果是出产金子的矿区,听说有人曾经一天能挖到50克,现在金价涨的飞快,这个比挖虫草赚的多多了。

来是要找住在金矿这里的一个藏民来当向导的,好像是“工布”家亲戚,小小格子的的一个人,他跟我们走了一段,交谈了些后面路况,后来不知道怎么就折返回去了。所以最后,我们没有专门请另外的向导带我们去转山。
从这里,去转山的路和去亚丁的路就分岔了,我们向上走了去转山的路。走没多远,遇到一个手持转经轮的老者,和他比画着交谈,得知他是去大转山退下来的,山上积雪太厚。问他雪有多厚,这个不太高的老爷爷用手比比胸口,吓了我们一跳,领队不太相信5月了,这样好的天气,雪还有这样厚,只有看到才能相信了,我们继续沿路而上。
行不多久,开始进入树林地带,这时已经6点半了,天马上就要开始黑了,我们让找块空地给我们扎营,在几处查看不满意后,我们终于找到了一片平坦的溪谷。藏民卸了骡子,他们带着骡子去金矿那里过夜,我们在溪边宿营,明天早上我们再汇合出发。

5月4日 多云
这一觉,一睡睡到6点半,而且是自然醒!哎,最近这几天劳顿赶路,每天早上开着手机闹钟起床赶早班车,这样昨晚的好觉真是惬意。
人也真奇怪,明明每天可以在家舒舒服服的睡懒觉,却不干,偏偏连日疲累的在山里转悠,睡在荒郊野地,还一股脑的把铺盖被窝都背在背上,说是自虐,还带变态,极端不值得同情。感觉自己比蟑螂还强悍,起码“小强”不会背着家当来爬山;不过也许和跳蚤有些差距。。。
。。。在无聊的春梦中正迷糊着,正欲于跳蚤誓比强悍的当口节骨眼上,外面传来了起床吃饭的叫声,虽然这叫声被河流的声音掩盖了大半,但就是这小小的音震,在我脑部神经引起的极大的震撼,力量瞬间传遍了全身,顿时涌出一种蝴蝶破茧而出的强烈冲动,在冲动欲望的指引下,我拱出了睡袋,爬出了帐篷,提携的裤子,叼着牙刷,揣着餐具,睡眼稀松的踉跄蹒跚地挪了出去。
陆陆续续,大家都围到了炉灶旁,喝了奶茶,吃了稀饭(昨天花了1个半小时,烧了一大锅饭,用藏民的大锅烧的,只吃完一半,一半留到今天煮了稀饭,省下不少早上烧饭的时间),我们还烧了开水灌了水壶。(能不喝生水就不要去喝,毕竟是山脚下的流水,不能保证是否有微生物,而且喝凉水自然没有喝热水舒服,我们的水壶保温套可以保持4小时的温水状态)
约定好8点藏民和骡子来和我们汇合的,还有些时间,我们把昨天放到水里保鲜的牛肉从河里拿上来,发现味道还是有些,领队让用盐把肉给腌了。(肉是我腌的,对于以后旅程全队只有咸肉可吃,造成严重口干,对咸肉产生巨大恐惧感,这事不能怪我,加盐的工作不是我分工的,我只是搅拌而已。。。。反正我是素食者,从来不吃肉,肉对我没有任何诱惑力,我只是在“有人”加盐的时候,我没有出言提醒而已。。。我检讨。。。)
餐毕,营地开始收拾,垃圾被烧掉,清洗了锅碗,收拾装备打包。
骡子终于在8点半左右出现了,藏民能只迟到30分钟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他们对于时间的概念并没有向我们一样精准,山里的藏族,我起码没有看过是有带手表的。赶紧给骡子架包,准备上路。
新的一天路程开始了,沿着溪谷,很平缓的向上走,看见了很多小瀑布和水挂。

每处瀑布下都是一个天蓝或碧绿的水潭,水的颜色因水深而变化,那种夺目的蓝绿色、水流的白色、古树的翠绿色相交映,一幅幅瑰丽的景色

山涧瀑布风光旖旎,可以看到很多被水流冲下来的枯树和巨石,冰川消融的力量真的很伟大。
看见一个大的苔藓水挂,是一块突出的巨石上,布满了厚苔藓,水就从青苔丛里渗出,晶莹的水帘直的悬着,发出咚咚不断的响声。在周围附近,挂满了经幡,看着水挂,可以体会到一种神圣的感觉。

过了一座树桥后,来到一个小牧场,从这里开始我们开始爬陡坡。海拔上升的很快,一直在林间“之”字型的上升,这一走就是45分钟,中间也没有什么平地可以休息。向上看只有茂密的林木,等到走完“之”字路,爬到上方山腰的平路,看看GPS,海拔比昨天的营地提升750多米了,这一段走的真是够累,只知道慢慢向上蹭,慢慢挪,路上喝了不少水。
吃了根黄瓜,嚼了颗大白兔奶糖,体力和精力恢复了。后面的路就一直在山腰行走了,上上下下,高低起伏不少,总的来说还算轻松。
看见了一处马槽,那是大木挖空中间,形成一个凹形,两端是封住的,用木片插入山石中,引水进凹槽,形成供骡马饮水的马槽。户外中,我比较喜欢随身携带一个透明的可乐瓶或果汁瓶作为随身水壶,平时取水,拿透明的瓶子比较容易看清水质。铝壶和可乐瓶相比,还是显的太重。这马槽里的水,泥沙还是比较多,用透明的瓶子来喝就放心很多。
走到一处平坦的地方,这里满是经幡,还有很多嘛呢堆。已经是中午12点了,我们决定在这里吃午饭。我们的向导兼马夫“工布”,这时候又变成了厨师,帮我们拣柴生火,开始烧水,看来以后的旅途有福了。附近不远就是一条溪流,不少人去檫洗了一下,我可准备继续留着脸上的汗和油,多积点对于抵抗紫外线的侵害有很大帮助,和防晒爽共同存在,效果非常好。
午饭主食是面条,大家还吃了些干粮。
有人不小心坐到了供奉的平石上,“工布”马上出言制止,看来以后路上我们要多注意,不能坏了规矩,我们还要转山乞福呢。

再后面的路,就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了,在参天的大树下穿行。
随着海拔开始超过3000米,逐渐有队员开始走的慢了下来,虽然一共才8个队员,但前后差距已经拉大到了20分钟左右。路到是不会走迷路,反正就是沿着河谷向上而已。
自己体力还行,这次旅行过程中无严重高山反映(只有4000米以上,有些头痛),这也和多次适应和总结“高反”经验有关,个人总结出的克服“高反”方法如下:
1) 注意饮食,拉着肚子上高山,体力回很快消耗,越是体力不支,越在高山上吃不下东西,越吃不下东西,体力就越差,高山反映就越强烈。所以保证吃自己习惯和适应的食物是很重要的方法。不熟悉的民族地区食物尽量不要多吃,毕竟地区食物消化系统的区别还是有的。
2) 上山前不要洗温泉和长时间泡澡,下山后再怎么泡都没有关系,但上山前不要泡,最多冲冲澡。
3) 不要刻意关心海拔高度,在高海拔地区,通过心理暗示,故意以为海拔较低,这样高反会很轻,很容易克服。其实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前的高反是生理必然反映外,平时大多数时间的高反都是精神负担造成的原因居大。
4) 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和上肢的保暖,头部可以用头巾包上,还可以戴上帽子,衣服一定要穿暖和。就算不在高海拔,而是在低海拔地带,如果头部受到低温,一样会头痛不止,所以,有效的保暖措施,可以大大减轻高反症状。如果一旦感冒生病,那在高海拔地区是生不如死的一种感觉,很危险。
5) 落队是高反加剧的一个诱因,越落队,就越少时间休息。你刚追上前面休息着的人,人家又开始继续走了,你只好继续追,心理和生理负担越重,身体会越来越沉重,所以一定要保持可以目视或听闻前一个队友的距离。就算落队,如果有两人互相陪伴方式,高反情况也会下降很多。
6) 注意糖类随时补充,口袋里巧克力和大白兔奶糖不可少。每1小时吃一个,可以大大提高精力。到是喝水尽量少些,喝凉水会加重心脏负担。
7) 有关红景天等抗高反的药物,作用不大,不太推荐,最多带点阿司匹林和维生素片,但不能有药物依赖性。我个人到是带着些“吸入式肾上腺素”,效果不错。
8) 吃饭这样的时候,尽量不要躺平小睡,越睡身体越容易疲劳,看看景色,冷水泼泼脸,保持清醒。休息,坐靠着休息较好,这样血压不会起伏太大。
9) 早上起床是最痛苦的时候,头会最痛,所以要赖一会儿睡袋(15分钟),然后慢慢分段坐起(2分钟),穿好衣服坐上一段时间(5分钟),让血压慢慢上升,然后拉开帐篷透新鲜空气(5分钟),最后穿裤子、鞋子出来,动作尽量缓慢些,这样可以保持一天精神良好。

这次的旅途中,每天重复的故事就是:开始的时候的是人超骡子很远,后面是骡子和人走的一样快,最后就是骡子超人很远,再后来为了赶上骡子,人骑到了骡子上面。
进入原始森林中,抬头仰望着耸入天际的巨树,感叹天地造化。

高山的杜鹃花,偶尔会看见几株盛开了,到底杜鹃应该几月开?我一直很疑惑,看资料,好象木里地区,应该是六、七月是杜鹃盛开期,现在就开始开放,估计是今年5月天气比一般年份暖的原因吧。

今天的原来定目标是穿出森林,上升2100米左右,到达娘茜牧场扎营,但目前队伍已经有两位男队友出现轻度高反情况,行走缓慢,只有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其他人也只有2公里到2.5公里速度,队伍行进缓慢。
5点半,队伍先头及骡子到达3500米左右一处牧场,开始就地休息,遇到了几个上山挖虫草的藏民,交谈了后面的路程,按照我们这样的速度,要达到娘茜牧场还得走4到5小时,看来今天是走不到了。队伍休息了20分钟,还有大磊和韩刚没有到。领队在查看牧场周围环境后,决定今天就在这里扎营,虽然天黑前还可以继续赶到下个小牧场,但按照落队队员的体力,估计不行,需要派骡子去接。
骡子下包后,“工布”带着两头骡子,去接后面的人,而我们开始找合适位置扎营,准备晚饭。牧场的附近就有一条小溪,我们把帐篷扎在溪边,把包括大磊和韩刚的帐篷也支了起来,汇集了炊具和食物。
终于大磊和韩刚骑着骡子来到了,已经是6点15左右。看来骑骡子很舒服呢,两个人都在骡子上乐呵呵的,精神十足,下了骡子也话语不断,看来骑骡子可以快速缓解高反,很羡慕他们有骡子骑。(所有骑骡子,是需要另外付费用给工布的,按照一天骑的时间长短,付25到100元不等,而雇骡子驮包只要30元一天)
太阳开始西下,夕阳照在了山头上。

从这里已经可以看见远处的座座雪山,在附近山坡的北坡还可以看见块块白雪。

今天一共上升了1600米左右的海拔,比预定计划少上升了500米,不过按照目前状况,也只能队伍慢慢适应海拔高度。
晚上吃了米饭,喝了奶粉,大家精神都还不错,大磊先在帐篷里睡了一个小时,休息好后出来吃了饭,看来状况恢复的不错,估计明天能调整好状态。
天上的星星好多、好亮。用三脚架拍了几张夜景色,北斗七星等都拍的非常清楚。

天黑了,大家收拾好东西,开始睡觉,明天听说要上升2000米海拔,估计有的累了,大家呼呼入睡。溪流的声音很大,不过我戴着耳塞,一觉还是很香甜的,就是睡袋太热了,身子只能露出来睡。

5月4日 多云
这一觉,一睡睡到6点半,而且是自然醒!哎,最近这几天劳顿赶路,每天早上开着手机闹钟起床赶早班车,这样昨晚的好觉真是惬意。
人也真奇怪,明明每天可以在家舒舒服服的睡懒觉,却不干,偏偏连日疲累的在山里转悠,睡在荒郊野地,还一股脑的把铺盖被窝都背在背上,说是自虐,还带变态,极端不值得同情。感觉自己比蟑螂还强悍,起码“小强”不会背着家当来爬山;不过也许和跳蚤有些差距。。。
。。。在无聊的春梦中正迷糊着,正欲于跳蚤誓比强悍的当口节骨眼上,外面传来了起床吃饭的叫声,虽然这叫声被河流的声音掩盖了大半,但就是这小小的音震,在我脑部神经引起的极大的震撼,力量瞬间传遍了全身,顿时涌出一种蝴蝶破茧而出的强烈冲动,在冲动欲望的指引下,我拱出了睡袋,爬出了帐篷,提携的裤子,叼着牙刷,揣着餐具,睡眼稀松的踉跄蹒跚地挪了出去。
陆陆续续,大家都围到了炉灶旁,喝了奶茶,吃了稀饭(昨天花了1个半小时,烧了一大锅饭,用藏民的大锅烧的,只吃完一半,一半留到今天煮了稀饭,省下不少早上烧饭的时间),我们还烧了开水灌了水壶。(能不喝生水就不要去喝,毕竟是山脚下的流水,不能保证是否有微生物,而且喝凉水自然没有喝热水舒服,我们的水壶保温套可以保持4小时的温水状态)
约定好8点藏民和骡子来和我们汇合的,还有些时间,我们把昨天放到水里保鲜的牛肉从河里拿上来,发现味道还是有些,领队让用盐把肉给腌了。(肉是我腌的,对于以后旅程全队只有咸肉可吃,造成严重口干,对咸肉产生巨大恐惧感,这事不能怪我,加盐的工作不是我分工的,我只是搅拌而已。。。。反正我是素食者,从来不吃肉,肉对我没有任何诱惑力,我只是在“有人”加盐的时候,我没有出言提醒而已。。。我检讨。。。)
餐毕,营地开始收拾,垃圾被烧掉,清洗了锅碗,收拾装备打包。
骡子终于在8点半左右出现了,藏民能只迟到30分钟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他们对于时间的概念并没有向我们一样精准,山里的藏族,我起码没有看过是有带手表的。赶紧给骡子架包,准备上路。
新的一天路程开始了,沿着溪谷,很平缓的向上走,看见了很多小瀑布和水挂。

每处瀑布下都是一个天蓝或碧绿的水潭,水的颜色因水深而变化,那种夺目的蓝绿色、水流的白色、古树的翠绿色相交映,一幅幅瑰丽的景色。

山涧瀑布风光旖旎,可以看到很多被水流冲下来的枯树和巨石,冰川消融的力量真的很伟大。
看见一个大的苔藓水挂,是一块突出的巨石上,布满了厚苔藓,水就从青苔丛里渗出,晶莹的水帘直的悬着,发出咚咚不断的响声。在周围附近,挂满了经幡,看着水挂,可以体会到一种神圣的感觉。

过了一座树桥后,来到一个小牧场,从这里开始我们开始爬陡坡。海拔上升的很快,一直在林间“之”字型的上升,这一走就是45分钟,中间也没有什么平地可以休息。向上看只有茂密的林木,等到走完“之”字路,爬到上方山腰的平路,看看GPS,海拔比昨天的营地提升750多米了,这一段走的真是够累,只知道慢慢向上蹭,慢慢挪,路上喝了不少水。
吃了根黄瓜,嚼了颗大白兔奶糖,体力和精力恢复了。后面的路就一直在山腰行走了,上上下下,高低起伏不少,总的来说还算轻松。
看见了一处马槽,那是大木挖空中间,形成一个凹形,两端是封住的,用木片插入山石中,引水进凹槽,形成供骡马饮水的马槽。户外中,我比较喜欢随身携带一个透明的可乐瓶或果汁瓶作为随身水壶,平时取水,拿透明的瓶子比较容易看清水质。铝壶和可乐瓶相比,还是显的太重。这马槽里的水,泥沙还是比较多,用透明的瓶子来喝就放心很多。
走到一处平坦的地方,这里满是经幡,还有很多嘛呢堆。已经是中午12点了,我们决定在这里吃午饭。我们的向导兼马夫“工布”,这时候又变成了厨师,帮我们拣柴生火,开始烧水,看来以后的旅途有福了。附近不远就是一条溪流,不少人去檫洗了一下,我可准备继续留着脸上的汗和油,多积点对于抵抗紫外线的侵害有很大帮助,和防晒爽共同存在,效果非常好。
午饭主食是面条,大家还吃了些干粮。
有人不小心坐到了供奉的平石上,“工布”马上出言制止,看来以后路上我们要多注意,不能坏了规矩,我们还要转山乞福呢。

再后面的路,就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了,在参天的大树下穿行。
随着海拔开始超过3000米,逐渐有队员开始走的慢了下来,虽然一共才8个队员,但前后差距已经拉大到了20分钟左右。路到是不会走迷路,反正就是沿着河谷向上而已。
自己体力还行,这次旅行过程中无严重高山反映(只有4000米以上,有些头痛),这也和多次适应和总结“高反”经验有关,个人总结出的克服“高反”方法如下:
1) 注意饮食,拉着肚子上高山,体力回很快消耗,越是体力不支,越在高山上吃不下东西,越吃不下东西,体力就越差,高山反映就越强烈。所以保证吃自己习惯和适应的食物是很重要的方法。不熟悉的民族地区食物尽量不要多吃,毕竟地区食物消化系统的区别还是有的。
2) 上山前不要洗温泉和长时间泡澡,下山后再怎么泡都没有关系,但上山前不要泡,最多冲冲澡。
3) 不要刻意关心海拔高度,在高海拔地区,通过心理暗示,故意以为海拔较低,这样高反会很轻,很容易克服。其实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前的高反是生理必然反映外,平时大多数时间的高反都是精神负担造成的原因居大。
4) 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和上肢的保暖,头部可以用头巾包上,还可以戴上帽子,衣服一定要穿暖和。就算不在高海拔,而是在低海拔地带,如果头部受到低温,一样会头痛不止,所以,有效的保暖措施,可以大大减轻高反症状。如果一旦感冒生病,那在高海拔地区是生不如死的一种感觉,很危险。
5) 落队是高反加剧的一个诱因,越落队,就越少时间休息。你刚追上前面休息着的人,人家又开始继续走了,你只好继续追,心理和生理负担越重,身体会越来越沉重,所以一定要保持可以目视或听闻前一个队友的距离。就算落队,如果有两人互相陪伴方式,高反情况也会下降很多。
6) 注意糖类随时补充,口袋里巧克力和大白兔奶糖不可少。每1小时吃一个,可以大大提高精力。到是喝水尽量少些,喝凉水会加重心脏负担。
7) 有关红景天等抗高反的药物,作用不大,不太推荐,最多带点阿司匹林和维生素片,但不能有药物依赖性。我个人到是带着些“吸入式肾上腺素”,效果不错。
8) 吃饭这样的时候,尽量不要躺平小睡,越睡身体越容易疲劳,看看景色,冷水泼泼脸,保持清醒。休息,坐靠着休息较好,这样血压不会起伏太大。
9) 早上起床是最痛苦的时候,头会最痛,所以要赖一会儿睡袋(15分钟),然后慢慢分段坐起(2分钟),穿好衣服坐上一段时间(5分钟),让血压慢慢上升,然后拉开帐篷透新鲜空气(5分钟),最后穿裤子、鞋子出来,动作尽量缓慢些,这样可以保持一天精神良好。

这次的旅途中,每天重复的故事就是:开始的时候的是人超骡子很远,后面是骡子和人走的一样快,最后就是骡子超人很远,再后来为了赶上骡子,人骑到了骡子上面。
进入原始森林中,抬头仰望着耸入天际的巨树,感叹天地造化。

高山的杜鹃花,偶尔会看见几株盛开了,到底杜鹃应该几月开?我一直很疑惑,看资料,好象木里地区,应该是六、七月是杜鹃盛开期,现在就开始开放,估计是今年5月天气比一般年份暖的原因吧。

今天的原来定目标是穿出森林,上升2100米左右,到达娘茜牧场扎营,但目前队伍已经有两位男队友出现轻度高反情况,行走缓慢,只有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其他人也只有2公里到2.5公里速度,队伍行进缓慢。
5点半,队伍先头及骡子到达3500米左右一处牧场,开始就地休息,遇到了几个上山挖虫草的藏民,交谈了后面的路程,按照我们这样的速度,要达到娘茜牧场还得走4到5小时,看来今天是走不到了。队伍休息了20分钟,还有大磊和韩刚没有到。领队在查看牧场周围环境后,决定今天就在这里扎营,虽然天黑前还可以继续赶到下个小牧场,但按照落队队员的体力,估计不行,需要派骡子去接。
骡子下包后,“工布”带着两头骡子,去接后面的人,而我们开始找合适位置扎营,准备晚饭。牧场的附近就有一条小溪,我们把帐篷扎在溪边,把包括大磊和韩刚的帐篷也支了起来,汇集了炊具和食物。
终于大磊和韩刚骑着骡子来到了,已经是6点15左右。看来骑骡子很舒服呢,两个人都在骡子上乐呵呵的,精神十足,下了骡子也话语不断,看来骑骡子可以快速缓解高反,很羡慕他们有骡子骑。(所有骑骡子,是需要另外付费用给工布的,按照一天骑的时间长短,付25到100元不等,而雇骡子驮包只要30元一天)
太阳开始西下,夕阳照在了山头上。

从这里已经可以看见远处的座座雪山,在附近山坡的北坡还可以看见块块白雪。

今天一共上升了1600米左右的海拔,比预定计划少上升了500米,不过按照目前状况,也只能队伍慢慢适应海拔高度。
晚上吃了米饭,喝了奶粉,大家精神都还不错,大磊先在帐篷里睡了一个小时,休息好后出来吃了饭,看来状况恢复的不错,估计明天能调整好状态。
天上的星星好多、好亮。用三脚架拍了几张夜景色,北斗七星等都拍的非常清楚。

海拔高了,煮饭的时间又大大加长了,大概烧干了2次水,花了2个多小时,终于把米饭给煮熟了,锅底还烧出了锅巴,多亏附近柴多,好大一锅饭,我们吃的饱饱的。用气罐烧了些水,大家灌了水壶。把吃剩下的半锅饭搬到空容器中,准备明天烧稀饭吃。
听说有人竟然想用大锅烧热水,搽热水身、泡热水脚,此主意一出,顿时一片嘘声,怀疑其人品。。。
热水脚是洗不成了,但冷水脚还是可以洗洗的,我坐在河边把脚洗了下,水够冷的,不过洗完后穿上袜子,脚舒服多了,虽然还有些味道,不过在帐篷里用酒精消了一遍“毒”后,还是挺“干净”的。
我赤脚、短裤、单衣,睡袋睡了一晚上还是很暖和的,1000克90的白鹅绒的睡袋,-25的温标,看来是很实在的,看来就算5000米睡也没有什么问题,安心了。
这次把帐篷里溪流有段距离,还有树林搁挡,所以水声不大,很安静的一晚(继续使用耳塞的功劳)。

5月5日 多云,伴雪,伴冰雹
.........................
(未完,待"下篇")

原始链接:http://sonicbbs.eastday.com/topicdisplay_safe.asp?TopicID=1630955&Page=1
转自:138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