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民和官亭大禹故里的探讨 |
[游记]民和官亭大禹故里的探讨 |
2008-05-22 sina.com.cn |
值得注意的一个很重要的事实,西王母帮助皇帝“克蚩尤于中冀”,帮助大禹导河积石,必须要有当时来说先进的兵器和导河工具,西王母时代较高的冶炼技术,为金属兵器和导河工具的制作提供了保障。西王母古国所在的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区,处在青藏高寒区,众多山顶部冰川积雪覆盖,暖季来到,冰雪融化,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气象、地质灾害异常活跃。盆地北部和南部的祁连山地、东昆仑山地是地质活动区,地震灾害频繁。因此,经常有突如其来的洪水、泥石流、滑坡、地震灾害,西王母古国在整治这些灾害方面有一定经验,所以大禹治水前,曾“学于西王母国”、西王母国也调动大批劳力,帮助大禹导河积石,是完全可信的。 民和官亭喇家遗址的全面发掘,为我省乃至我国史前文明的研究、古地理环境变迁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窗口。官亭盆地,古文化历史久远,文化内涵丰富,官亭镇不远的胡李家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早在6 喇家遗址另一重要考古发现是:发掘4座齐家文化房址,在3座房址内发现了人骨遗骸,4号房址里发现了14具人骨,屋内一角5个拳头大的小人头拥在一起,一位成人挡在前面,双臂护着惊恐的小孩;而在相对的方向,一位母亲倚墙跪坐地上,右手撑地,左手紧紧搂着怀中的婴儿,脸颊紧贴在婴儿头顶,婴儿依偎在母亲怀里用一双小手紧紧搂住母亲的腰部。从14具遗骸不规则姿态分布在地面上,可以判断这是一起4 喇家遗址文化层发现地裂缝数十处,宽4~5厘米,地表下0.5~2米,裂缝断面呈楔状,上宽下窄,向下逐渐闭合,其上被棕红色洪堆积或灰白色山洪堆积所掩埋。显然这是一次地震所留下的遗迹,地裂缝中充斥了大量的细沙,以及齐家文化的陶片等遗物,推断地震震级在里氐6级,且发生在洪水之前,地震和洪水间隔时间不太长。从这里可以推断,当地震发生后,距喇家遗址西5公里的积石峡(峡长约8公里)河两岸的红色沙砾岩形成的丹霞地貌区,长期在流水作用下,岩体易崩塌坠落阻挡河水东流,形成堰塞湖,河水蓄积到一定高度时,超过了湖堤承受能力而溃堤,湖水以数十米高的巨浪千钧一发之势向河的下游冲去,距河不足1里,河水面不到20米的喇家遗址首当其冲,喇家遗址的先民们是防不胜防。笔者多次赴黄河谷地考察丹霞地貌,位于黄河谷地西部贵德盆地、尖扎坎布拉丹霞地貌类型多样,表现奇、险、幽、美、秀的特点,但长达数公里积石峡丹霞地貌表现杂乱无章,与这次地震后崩塌坠落破坏有直接关系。我们考虑另外一种情况,距喇家遗址东约15公里的寺沟峡,当地震发生后,河两岸花岗岩体有一定崩塌坠落,但不如积石峡数量大,且地势比喇家遗址低近百米,其蓄积的回水不可能给喇家遗址造成危害。喇家遗址洪水灾害来自于积石峡堰塞湖垮坝所至。这次地震而引发的洪水灾害使喇家遗址的先民们遭到灭顶之灾,灿烂文化伴随着洪水而消失,考古工作者在喇家遗址发现了齐家文化的后续文化─辛店文化,说明4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364350100097w.html123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