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千年石鼓山(转三壶酩酊) |
[游记]千年石鼓山(转三壶酩酊) |
2008-06-27 sina.com.cn |
石鼓山位于衡阳市城北,这里海拔69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蒸水出环其右,湘水挹其左,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衡阳八景”中,有“石鼓江山锦绣华”、“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关酒百家”三景集聚在此。 在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山北面有一石洞,名为“朱陵后洞”,《水经注》上说“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说如果在“朱陵后洞”内听到湘江水的鸣叫,就会发生战争;《潇湘听雨录》记载:此洞为“灵洞”、“真仙遗迹”,在此祈祷能求子、除病。 三国时,建安20年(215)武侯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负责零陵、长沙、桂阳三郡的“军赋”。 唐代贞观时(公元627-650年)衡阳刺史宇文炫将石鼓山开辟为游览胜地,现尚留“西溪”2字,刻于西岸壁上;天宝年(742~755)间,著名道士董奉先在“朱陵后洞”栖息、炼九华丹;“诗圣”杜甫大历4年(769)3月中旬和大历5年(770)夏两度到达衡阳城,每次都在石鼓山下停泊上岸和离开,曾在此留诗数首。当杜甫第二次离开衡州城,便病故于耒水旁的方田驿(现耒阳市高炉乡龙王庙),时年59岁。德宗贞元3年(787),曾为宰相的齐映,被贬到衡州任刺史,他在山的东面建一凉亭,取名为“合江亭”。顺宗永贞元年(805)大文豪韩愈途径衡州,齐映请韩愈为此亭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从此,地以人传,石鼓名声大振,成为后世文人骚客们的“朝圣”之地。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有“唐代八大诗人之一”美誉的衡州刺史吕温,任期间又对合江亭进行扩建装修;衡阳秀才(唐朝秀才,约相当于现在“院士”)李宽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为“寻真观”,在此悉心读书;便形成了“石鼓书院”的雏型。 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匡义为“石鼓书院”敕额;至道3年(997),衡阳人李士真在石鼓书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的书院。宋仁宗景祐2年(1035),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这时,他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阅后,便赐额“石鼓书院”。由于石鼓书院“独享”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的殊荣,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当时全国许多名流都至此讲学;如文学家苏轼、理学大师周敦颐等……。孝宗淳熙14年(1187)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在此讲学,朱熹作《石鼓书院记》;他的朋友张栻亲书《石鼓书院记》和韩愈《合江亭》,后人将此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名曰“三绝碑”。仁宗庆历4年(1044)石鼓书院成为衡州路的官办学府,有正式教授1人,主要“以经术教导”学生。度宗咸淳10年(1274年)正月,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留诗《合江亭》:“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春风千万曲,合水两三洲。……”;宋末著名音乐家郭沔曾寄居住石鼓山上,他泛舟于湘江上,创作出“潇湘水云(雾)”这首著名的琴曲; 著名地理学家徐弘祖在其《徐霞客游记》中对石鼓的景色有详细描述;青年时的王船山更是多次写诗词颂扬石鼓书院。 清世祖顺治14年(1657)经略大臣洪承畴,将石鼓书院当作他的军事指挥所。同年偏沅巡抚袁廓宇上奏清庭,申请重建石鼓书院,衡阳县知县余天溥具体负责修复工程。此时,山上建有合江亭、禹王碑、武侯祠、大观楼、会讲堂、忠节祠、七贤祠等建筑。咸丰3年(1853)9月~咸丰4年正月(1854),曾国藩在衡州组建湘军水师,石鼓书院附近的水面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光绪年间,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时期,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市立师范学校”,后由于石鼓山无法满足新型学校要求,学校被迁移至金鳌山;此时,石鼓书院成为供人游览、祈祀的名胜。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96bcf01000akb.html31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