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四姑娘山大峰、二峰游记 |
[游记]四姑娘山大峰、二峰游记 |
2007-10-09 sanfo.com |
四姑娘山大峰、二峰游记 入夏以来,在忙过一段之后,终于得到了10天休假。我和火烧决定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去登四姑娘山。 在对上述情报和我们自己的登山能力进行了一番评价之后,拟定了登山计划:在当地有经验的高山向导的带领下,带着小烧驴先登大峰,上到哪算哪。如果大峰上得很爽,就接着登二峰,二峰小驴只到营地,据说登顶还是有些难度的,还有一点儿危险。大峰要是上着都费劲,就直接下撤了算了。 计划好了之后,从网上搜到长坪村的马二哥是四川省登协培训注册的第一批高山向导。卢三哥出事后长坪村的向导就数马二哥经验丰富了。但近年来已经不经常上山,多是安排自家的晚辈亲戚带队上山。赶紧电话联系,他恰好有空。我们说带着小孩,提出要他亲自到我们上山,马二哥爽快地答应了。电话中和马二哥敲定8月12日晚到日隆,13日上山,按照在山上的时间计算,向导每人每天160元、马匹每批120元每天,赶马人负责照看营地。等等。最后是买车票,火烧先后跑了四次西客站,终于搞到三张硬卧,万事俱备,只等出发了。 第一天:车是10日晚上11点的K1363次慢车,要12日凌晨5点多到成都,其间运行两夜一天。可以省掉两晚的住宿费,嘻嘻。在进站上车过程中,唯一令人担心的是我们带的两个高山罐怕不让带山车,不过还好,过安检时和罐头、听装饮料一起放在小驴的背包中顺利通过,也不知道是本身就允许携带,还是蒙混过关? 第二天:火车上三人一路顺当,利用时间教火烧和小驴学会了三人“拱猪”,拱猪加上画猪头,哭哭啼啼加上嘻嘻哈哈。小驴在三层硬卧之间上窜下跳,半夜不睡,骚扰上铺的阿姨、下铺的婆婆等等,不再一一历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则隔着车窗看到了左前方远处有一座雪山,因为遥远,山顶上的积雪很像是天边的一小堆白云。从方向上看,那雪山应在成都的西偏北方向,大约280°方位。我不禁诧异,来成都不下10余次,怎么从来就没有注意过,离成都如此近的地方竟然也有雪山呢?看来当年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佳句并非胡编乱造的呀。此时发现刚才上车时问我去哪里的一个黑瘦小伙拿出GPS打点,看衣着打扮风度气质言谈举止也像是个玩儿户外的,那小伙还带了一个姑娘,但是没瞧见两人有大背包,莫非是成都哪个户外俱乐部的领队,轻装进山探路的?我暗自琢磨着。再拿眼扫了扫车上,前面第5排还坐着一对年轻人,看样子也像是去玩的,座位边上放了个大约30升背包。不过以这个包的大小来看,这俩人恐怕是不会走两日以上路线的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即便是川藏线上最烂的路面也不过如此。下午6点多钟,车子过巴郎山,山上正在掘进隧道,但还未通车。在山口高度表读数达到海拔4100米,气温下降到12度左右,天也开始下起雨来,其间还夹杂着雪花。在镇前一段山路上因施工等待2个来小时之后,晚上10点多钟,我们终于到达了长坪村。这时觉得1000块钱“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马二哥热情地在村口迎接我们,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以为你们今天过不来了呢,我喝了“点”酒,嘿嘿。不过明天上山没问题。” 在挂满各个户外登山俱乐部旗帜的饭厅里,喝着马二嫂端上来的热乎乎的粥、吃着花卷和菜,我想,今天可真够漫长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临睡觉前,何碧和小熊来我们的寝室,因为明天清早他们要起大早上山,直接上二峰,路上不一定能够在再和我们相遇了,所以拍张合影留个纪念。睡前将所有需要充电的家伙都充上电,为上山做准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第四天:8月13日。伴着隆隆的河水声,我从睡梦中醒来,想起昨天晚上的雨,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不知道今天天气如何?起床到外面一看,大喜,蓝天白云的,难得的好天气。站在马二哥家楼上可以看到长坪沟内四姑娘山大峰和二峰的一角,昨天晚上的雨水给四姑娘山披上了白色的披肩,山顶的新雪在云雾的包裹中闪着银光。 从长坪村出发先沿着公路向南走大约300米,中间路过售票处,景区票60一张,小驴不算,2张120,加上扎营费每人10元,保险费每人3元,合计146元。票上写着“四姑娘山风景区----海子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然后拐上向北的山路,土路很清晰,的沿着山西坡蜿蜒向上,大约行走不到1华里来到检票处,再向上走1公里左右上到了山脊上,此处是一旷阔平坦的草地----斋戒坪,可以远远看到东北方向四姑娘山的大、二、三三座山峰在白云中闪着雪白的光,一道宽阔平缓的山脊一直向那些山峰伸展开去,山脊上绿草如茵,山花烂漫,尤其是黄色和白色的小花,犹如满天繁星,分外抢眼。湛蓝的天空中大块的白云如一座座雪峰在慢慢移动,眼前一座白塔在晴空的映衬下显得分外纯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样的天气实在是好的没话说。我们在这里小憩片刻之后,开始沿着山脊向远处的雪山前进,前进的方向基本上是北方。山脊两侧是两条宽阔幽深的山谷,西侧的就是著名的长坪沟,东侧是海子沟。西侧山谷对面的山上有零星的藏族村寨,但山上植被稀疏。东侧海子沟的山坡上满是大片茂密的森林,以落叶松、青冈树和雪松为主。高度表显示此地海拔3300米,三个人状态都很好,还没有任何高反迹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再向前行进约2公里,来到又一处宽阔的平台----锅庄坪,此处在一片绿草之中有几大块被风化成蘑菇形状的山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经过锅庄坪之后,山路开始向山的东坡延伸,隔着海子沟能够看到对面的山坡上十分典型的植物带垂直分布。沟底到山坡中段是漫山遍野的高海拔森林,以常绿针叶林为主,夹杂着少量白桦树一类耐寒的落叶阔叶树种。之上是低矮的高山草甸,像一片绿色的绒毯,包裹着山肩,再往上直达山顶都是裸露的青灰色山石,在少数山顶的背阴处,冰雪闪着寒光,告诉你那里是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山谷两侧的山坡上,每一道皱褶中都有白色的溪流穿过森林倾泻而下,在陡峭的山岩上形成一道道精彩的小瀑布,为山平添了许多跳跃的气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东坡林线之上横切大约3、4公里之后,开始进入树林中。路线依然清晰,多年人马的踩踏使道路深深凹陷,泥泞不堪。马匹就在泥水中前进,马二哥和我则要在路两侧寻找可以落脚的地方。马走得很快,跟起来有些吃力。这会儿看出马二哥体力明显比我强得多,不急不慌,保持在我和骑马的火烧之间,前后照应。一边走还一边放声唱歌,歌很杂,流行的、民歌、老歌统统都唱,底气很足,声震山林。在林中穿行约2公里后,我们来到了“打尖包”,是林中一块不大的空地,比周围高出一些。这里有一座像摸像样的厕所,门口还砌着一个牦牛的头骨。在这里,我们赶上了一个日本老年登山队。看起来都有五、六十岁,穿着都很简单、整齐、干净,基本上都穿甲克衫、棉布裤子、旅游鞋什么的,背个小包,一人戴一顶遮阳的小帽。日本人走路排成一行,谁也不说话,动作整齐划一,一说照相,大家一起拿出相机对着一个方向照一通,然后一起收起来,继续走,真是群体性的动物,出门玩儿都这么累。虽说中日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打招呼我看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吧,咱不爱说那个阿里嘎豆的日本词儿。 从打尖包出发,山路分成两条,向左的一条开始向上坡上爬升,马二哥说这是通往大峰前进营地的路。日本人走上了右边继续横切的路,从那条路前行不到1公里就能到达大峰传统营地。马二哥说这个日本团今天就到传统营地,明天在营地适应一天,后天再上大峰前进营地,大后天登顶大峰,大大后天再下撤。登个大峰要用5天时间,够小心的了。 我们沿着左边的路开始向山上爬升,路继续在树林中穿行,此时天上的云渐渐多了起来,偶尔还飘过一两滴细雨。一开始爬升,立刻感到毕竟是高海拔山区,感觉还是不一样啊。爬升的坡度并不大,走得也不急,但呼吸明显加重,心跳也急促起来。姚老幺赶着马在前面好像什么事儿没有似的,跟马走得一样快,马二哥也能跟上马的前进速度,还边走边唱“我lalalalala,我不怕不怕不怕la”,歌够新的,就是词儿记不全。我就有点困难了,渐渐跟不上前进的速度,好在他们走一段路后会休息一会,等着我慢慢跟上之后,马二哥笑眯眯的跟我说:“塔塔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离开打尖包爬升大约不到2公里,来到一处山坡上的台地。此处有一座用片石垒成的小房子和一个石砌的牛圈。大约有篮球场那么大,周围四处是散放的牦牛。房子里空空如也,看来是没有人住的,周围也没见放牛的人。有一条从溪水从牛圈旁边流过,这倒是个扎营的好地方。马二哥告诉我,这里是下鸡棚子,上面还有一处上鸡棚子,要是冬天登大峰,有时就需要在这里扎营,这里比前进营地暖和些,海拔也低不少。此地海拔3700多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往上大约500米过上鸡棚子之后,再经过大约2公里左右在山脊右侧的平缓爬升,在山坡的左边出现了一条宽阔平坦的谷地,一条湍急的溪流顺着山谷流淌,从我们面前流过。沿着左手方向向溪流的上游看去,溪水一直向上直到远处山谷中一个绿色的高大草坡。在这里路分成两条,一条跨过谷底继续沿山体右侧向北方前进,另一条则顺着溪流向山谷中那处草坡延伸。马二哥介绍说这里叫做“大槽”,顺着溪流一直向上就能到达大峰的前进营地,从那里登顶高程较小,相对容易。此地海拔大约4100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顺着大槽向上爬,爬上刚才看到的草坡,溪水仍然在向上延伸,伸向远处一个更高的草坡。此时马队早已把我们甩得不见踪影了,我明显感到爬升越来越吃力。这时马二哥好像也不像刚上山时那么精神抖擞了。行进的速度也开始放慢下来。但还是比我走得快多了。渐渐的拉下我有差不多200米的距离。此时已是下午4点钟了,我基本上每走一二百米就要停下喘口气,再走一二百米就会坐下来歇会儿。马二哥从不催促,我坐下来他就也坐下来抽支烟。山谷中的草坡像台阶一样,爬上一个就会看见下一个,每个草坡陡有30-50米高,之间会有300-500米相对平缓的坡地,就这样我感觉是在爬上了4、5个草坡之后,大峰前进营地终于到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从营地向上看,隔着前面一个不高的草坡,是大峰巨大的身影。一圈山脊像城墙一样围绕着营地,营地已经位于山谷的尽头了。在正前方的山脊上有一处明显低矮的垭口,大峰就位于垭口的右侧的山脊之上,峰顶并不明显,好像是山脊上的一处突起罢了,要不是马二哥指着山顶上一处挂着红旗的玛尼堆告诉我方位,我几乎找不到顶峰的位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小驴一钻进帐篷就睡着了,他看起来也比平时要疲惫许多,我明显感到头疼,看看高度表,标示高度为4330米。和火烧匆匆吃完饭后就钻进帐篷休息了。这时天下起雨来,我感到身上发冷,四肢无力,一量,37.8度,低烧。吃了两片阿司匹林,一片去痛片,钻进睡袋静养。 第五天:睡梦中被一阵杂沓的人声吵醒,头灯的光在帐篷外晃动。一看表,才半夜2点钟,周围帐篷里的人要去登大峰了,听起来不是日语,韩国人?不管他,继续睡。 一觉睡到天大亮,七点钟起床,好好享受了一下用蓝色帐篷建起的豪华厕所,在清澈的小河中洗了把脸,已经不再头疼了,火烧和小驴状态也都不错。磨磨蹭蹭的吃完早饭,8点半左右,我们开始向大峰攀登。 今天的天气分外晴朗,昨夜的雨并没有使大峰重新披上银装,山顶依然裸露着风化的岩石。马二哥带着我们慢慢的项山脊上的崖口前进,一路上继续唱歌。 “今天我们不用着急,”马二哥说。“这个营地是大峰最高的营地,从这里上大峰,快得2个多小时就能登顶,我们慢慢走,注意分配好体力,走得太急了容易引起高反。今天天气好,慢慢走,怎么也上到顶了”这时我感到找个年岁大一些的向导还是很有好处的,马二哥带着我们爬升,从不着急,有时我们催促小驴,他还拦着,“塔塔尼、塔塔尼”“不要催,让他慢慢走,爬这个山就是不能着急呢,爬上去就是胜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从营地出发不多远,就离开草甸进入风化严重的碎石坡了。周围全是横倒竖卧岩石,大多数是成片状的页岩,岩石上的苔藓、地衣呈现出类似地图的图案,还有少量不畏严寒的蓝色、黄色花朵,在岩石的缝隙中绽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马二哥指着一丛长着肉烘烘的浅绿色带红边叶子的植物说:“这就是红景天,它的根肥肥的,能补气、抗高反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马二哥一边走一边说:“过去我们上山采药、打猎,山上的好东西多得很,还打过熊。这山上有两种熊,黑熊小,棕熊大,也凶得多。那时到处找汽车电瓶,用里面的铅板造子弹。现在不让打猎了,我们带人上山,这个山可是养活了不少人哪。” 前进了不到一个小时,马二哥指着山梁上说:“看,那些韩国人已经登顶回来了。”我顺着手指的方向,仔细分辨山梁上的确有几个移动的小点。由于没有树木的阻挡,可以看得很远。“那些韩国人干吗非得半夜上山,早上再走不是也来得及吗?”我问。“嗨,韩国人是疯的,他们听说有一队日本人要上来,就非要半夜上山,要赶在日本人上来之前下山。”过了不到半个小时,下得最快的几个韩国人和我们相遇,语言不通,只好笑着打个招呼算了。几个人都惊奇的看着小驴,伸出了大拇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经过三个小时的爬升,我们于11点半钟登上了垭口右侧的山脊。仿佛越过一道挡在面前的墙壁,眼前豁然开朗,好一个清新而雄浑的世界!!从这里能够看到四姑娘山西侧的长坪沟,以及长坪沟对面起伏的峰群。大朵的白云萦绕在山峰顶上,峰顶时隐时现,而湛蓝的天空显得分外深邃和高远。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在这里能够清晰地看到幺妹峰。在西风的推动下,山顶的云层向东侧飘移,展露出幺妹峰那洁白的身影,雪白的山峰呈优美的锥形,在大峰碎石山坡的陪衬下显得分外圣洁。我由衷地感谢这样好的天气,使我们能够领略如此壮阔的美景。在我们左侧的下方一条嶙峋的刃脊直通垭口,狭窄的丫口上立着一座小小的玛尼堆。在这条刃脊的前面是长坪沟,而后方则是我们一路上山所经过的海子沟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们在此处稍事休息,就着热奶茶,吃牛肉和面包,一只麻雀大小,从头到尾都是深蓝色的小鸟在我们前面7、8米远处跳跃。没等我打开摄像机,就匆匆飞走了。“看来小鸟倒是不高反”小驴说。 饭后继续向顶峰前进。但没有多远小驴就说不舒服,想要吐,话没说完,就狂喷起来。我算是知道什么是“喷射状呕吐”了。吐完休息一会,小驴说感觉好多了,可以继续走。马二哥表示要背着小驴上,小驴摇摇头拒绝了。我递过去一个赞许的眼神。从垭口往上的路是在山脊的长坪沟一侧,也就是从大峰营地来看是山的背面,路面全是大块的碎石,从这里能够看到长坪沟内山坡上的一处营地,那一扎着3顶帐篷。马二哥告诉我们那里是三峰的大本营,爬三峰还要再设一处C1营地。从垭口蜿蜒上行约500米,就到达一处宽阔的平台,平台上可以看到二峰和三峰的一部分,但幺妹峰已被三峰挡住看不见了。穿过平台就是最后冲顶的阶段了。从平台到顶峰目测高度大约在一百多米。这时小驴状态不是很好,走得很慢,还走走停停,马二哥此时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从不催促小驴,并两次表示要背着小驴上山。小驴向我投来一个询问的眼神,我说:“你看这里离顶已经很近了,看到上面那面小红旗了吗,如果坚持一下,再走10分钟我们就到了,要是被人背上去,你将来肯定会觉得遗憾的。”小驴站着想了1分钟,对马二哥摇摇头,马二哥也乐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终于,在下午1点钟,我们登上了大峰顶,峰顶是一道狭长的山脊,没有积雪。在最高处有两个小小的马尼堆。一个上面挂着风马旗和哈达,另一个插着一面小红旗,上面印着“四姑娘山登山学校”,下面盯着一个小木牌,写着“您已成功登顶,5025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大峰之巅能够看到二妹峰,三妹峰,而幺妹峰已经被云雾笼罩了,根据高度估计,如果没有云,应该可以看到幺妹峰顶。二妹峰顶峰很尖,能够看到有少量积雪,三峰顶看起来就比二峰平缓得多了。但实际上攀登三峰要比二峰难得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大峰下面就是营地所在的宽阔峡谷-大槽,而二峰营地则位于与这条山谷平行的另一条山谷中,中间隔着一道山梁。从大峰顶上可以看到二峰营地所在的山谷,马二哥为我们一一指点攀登二峰的路线:“从营地往上走一段很长的草坡,然后上大碎石坡,到鞍部然后横切到二峰下的石壁,从石壁边上到卫峰垭口,再从垭口上陡坡,最后登顶。二峰的路线比大峰可远多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山顶上休息了40分钟,环拍并大量拍照留念,然后下撤。下撤过程一切顺利,下午3点半钟到达营地,马二哥和小驴比我们还要早到大约20分钟。 下山途中和火烧商量了一下,都觉得状态不错,应该继续登二峰。回到营地和马二哥说,马二哥建议当天在大峰营地休息,转天转移到二峰营地,后天凌晨上山。这样时间宽松,也能够使体力得到恢复,没说的,听从向导安排。晚饭后又开始头疼、发烧、浑身发软,38.1度,没说的,继续两片阿司匹林、一片去痛片压下去,没关系,死不了。 第六天:上午在营地闲晃,发现远远的大峰山坡上竟有4、5个人扛着山地车向顶峰攀登,一瞬间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好比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过了半个多小时,有一哥们骑着车从半山坡上下来,到我们营地休息。赶快煮奶茶犒劳,一问,是成都过来的,准备从大峰顶骑自行车下来。车是一个非常的好,前后盘式刹车,带液压减震,一个字,高贵,马二哥和姚老幺好好的试验了一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1点钟拔营向二峰营地转移,我们得从大槽最上端的草坡台阶上下到达草的底部,绕过左侧的山梁,进入与大槽平行的另一条山谷,二峰营地叫毛狗洞。全程大约4、5公里,先下降大约300米,横切,再上升100多米,就到家了。 在快到大槽底部的时候,拐上了一条沿左侧山坡横切的小路,这样可以少牺牲海拔,横切过去。正在山坡上走着,远远看见大槽底部的草地上有一顶孤零零的黄色帐篷。帐篷边上有一个瘦高的身影,我心念一动,会不会是何碧那小两口?“何碧”,“何碧”,“小熊”我站在坡上喊。那个人影朝我们挥挥手,没错了,这两个懒蛋都快12点了还没拔营。“你们上二峰了吗”远远的飘来的好像是“没有”。“我们今天上二峰营地,你们也来吧”。看得出何碧在点头,又挥挥手,叫我们先走。马二哥也说,“他们拔营还早着呢,我们先走,到营地做好饭等他们。” 轻轻松松,转过山梁不多远,就到二峰营地了。二峰营地有高低两处,相距约300米,上下高差约80米。上面营地的草太矮了,马吃不到,而且风也比较大,我们扎在下面的营地,但是无法看到二峰。1点钟到营地,不多久又上来一位贵阳的驴友-老莫,向导是邻村的杨三哥,还有一位赶马的奇大姐。两拨儿人一起做饭、吃饭,胡侃。饭后和马二哥商定凌晨2点起,烧水吃东西,3点出发。 下午4点钟何碧和小熊也上到营地,开始自己做饭,他们带了十几个鸡蛋、蔬菜!还带了一大可乐瓶子的油!!居然还带了4公斤东北大米?!!!!竟、竟、竟然还带着高压锅!!!!!!!!!!!!!!!!! 我倒。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原来他们在日隆休息一天,昨天才开始上山。他们没有雇马,所有装备全部自己背上山,这可是海拔4000多米,看来黑龙江的驴就是强呀!! 到下午走到大槽实在走不动了,就地扎营,今天上午还在睡懒觉,就遇见我们了。说好夜里2点起,一起跟着马二哥上山。 下午5、6点钟,开始下起雨来,雨时大时小,看来一时半会儿停不了。有点担心,听说二峰顶上雨后容易下雪或结霜,坡陡,歪把底踩在结霜的岩石上,容易打滑,明天要非常小心才好,实在不行就不上了。我暗自盘算。钻进帐篷三人拱猪,顺便嘱咐小驴明天一早起床看不见爸爸妈妈,自己穿暖和了就跟着老幺叔叔在营地玩,不准做危险动作。9点钟,睡觉。 第七天:夜里两点,听听没有雨滴落在帐篷上的声音,拉开外帐,把手伸出去,还是能够感到细细的雨丝飘落掌心。这怎么办?“小雨湿衣透”这在论的呀,要不----再睡会儿?“马二哥”我隔着帐篷轻声喊:“外面还下着雨哪,要不我们4点起?”“好吧。”马二哥含混的答应着。 说是再睡会儿,可我已经睡不着了,躺在帐篷里养神,一边想,要是下决心上山的哈,还是要早,听说二峰正常速度上到顶都要6、7个小时呢。今天天气不好,可能要更慢些。正想着,马二哥隔着帐篷喊道:“起床了,这样等下去也不是办法,干脆上山。”这次我翻身坐起,正合我意。 钻出帐篷,天空中细雨绵绵。赶快把雨衣罩在冲锋衣的外面,别看小雨,一会就会湿透透了。点上营灯,开始烧水。营灯的光照亮了空中飘荡的雨丝,还有无数巨大的蚊子在营灯周围飞舞。说巨大,是因为这些蚊子差不多都比一元硬币还大,好在马二哥告诉我说这些蚊子不咬人,天哪,要是咬人还不把人咬死? 3点半钟,马二哥、冰河、火烧、何碧、小熊、杨三哥、老莫七个人离开营地,钻进浓浓的夜色中。我们把营灯一直开着,为营地在黑暗之中撑开一小片光明。离开帐篷的时候,小驴已经醒了,还祝我们登顶成功呢,他一个人在帐篷里不会害怕吧?我还是有些担心。 队伍在黑暗中向山上走去,前后相差约50米,7盏头灯在黑暗中闪烁,标示出每个人的位置。很快我就习惯根据每盏头灯的颜色和亮度来分辨每个人的位置了。我们先是在草地上行走,爬升的坡度不大,小河在我们右侧缓缓地流着。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脚下的片石开始多起来,爬上一处很短的陡坡后,我们在雨中稍事休息,补充一点能量。我们离开小河向岩石坡爬升,头灯所能够照射到的四周都是凌乱的页岩,宽大、扁平,有些薄如刀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再走了大约1个小时,我们来到一个巨大的碎石坡前,用头灯向坡顶上照射,看不到头。碎石坡是二峰攀登路线上比较困难的路段,碎石细、坡度陡,登u上一步滑下半步,走得很吃力。我开始有意识的放慢步伐,控制节奏,使自己的心跳和呼吸保持在一个可以持续的状态,但中途不作休息,按照匀速前进。又过了大约一个小时,碎石坡依然保持着一个同样的坡度,伸向高远的黑暗中,好像永远也爬不完似的。想起前天在大峰顶上,俯瞰二峰登顶路线时,在二峰挺拔峻峭的山脊之下,是有一大片漫长的风化碎石坡,坡的顶部就是二峰与大峰山脊之间的垭口,上到那里,二峰就已经上了一半了。6点半钟,周围有些发亮了,能够隐隐的看到碎石坡的轮廓,大约40度坡度,而且看来离坡顶已经不远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手脚并用攀上大约20米高的陡峭岩石之后,7点钟,我们登上了碎石坡顶部的崖口,马二哥称这里为平台,这里依然是乱石密布,登顶的道路在乱石中很不明显,每隔100到200米,会有一个用几块小石头竖着堆起来的路标。马二哥说到冬天山上雪大时,找路就要靠这些路标了。 从平台往上是一段大约500米的平缓上升,位于二峰东侧山坡上,在巨大的岩石间前进。很多岩石是松动的,好在坡度平缓,只要注意不要崴脚,没有其他的危险。很快到达二峰与东南侧一座小卫峰之下的陡坡处,从这里开始,坡度明显陡起来,地表仍是全部由松动的岩石组成,在落脚时要非常小心的寻找大块岩石或被其他岩石压住、挤住的石块,稍不留意就滑到,或将岩石踩得向下滚动。有些石块会滚落到数十米远,并带动其他岩石一起滚落,直到被山坡上的巨石或凸起挡住为止。每当上面的人踩动石头开始滚落时,就会大喊:“小心落石”。下面的人则要注意观察,必要时及时闪避或躲藏。在这种地方,走在下面的人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我不由得想起出发前请教宝马时,他说:“你们有必要带上岩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约8点钟,我们攀上了二峰卫峰的垭口。这是一处非常窄小的垭口,二峰卫峰实际上是二峰东南山脊上的一处凸起,由巨大的岩石组成,与高大的二峰主峰相比,显得精致而俊美。此时天已经完全亮了,雨也停了,但天还是阴云密布。从云缝中,有一缕阳光照亮了远处群山的轮廓。黑色的山峰在白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如在天地间铺陈的巨大水墨画,我爱死登山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从这里往上坡度更陡了,但松动的岩石少了许多,所以爬起来还不太困难,路线旁边有大片的积雪。中间有几处巨大的岩壁,岩壁光滑潮湿,很难找到落脚点,在这里,马二哥自己先小心的爬上岩壁,再用一根套上主锁的扁带拉火烧上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离顶峰大约30米高的地方,山体的坡度达到了接近90度,但攀登的路经却没那么恐怖,能够顺着山壁东北角的大约70度山体,蜿蜒找到落脚点,手脚并用爬上去。只要稳健大胆,还是没有太大风险的。在距二峰顶大约10米时,我发现一株的植物,在只有冰雪和岩石的世界里,紧贴在岩石上,靠着岩缝中的一点点水分生长!我要向这顽强的生命致以深深的敬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9点零5分,我们登上了二峰之巅。二峰顶部比大峰要窄小许多,大约只有4-6平方米,是几块巨石间的一小块坡地,要注意巨石间的缝隙,避免失足滑落。我们在峰顶四处眺望,漫天的云雾使能见度受到影响,无法看到幺妹峰的身影。传说中晴朗天气中能够看到的蜀山之王---贡嘎山也不见踪影。大峰已经在我们下方,能够看到大峰平台以上的山坡上有人在活动。向西北方向看,三峰在云海中时隐时现。难以抑制心中的狂喜,我和马二哥、老莫上演光猪三壮士,何壁和小雄则穿着专门印制的文化衫合影留念。9点40分开始下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下山的路依然难走,尤其是卫峰之下的滑石陡坡,下冲的力量更容易踩动滚石。需要控制好速度和力量,保持一定距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下午2点半钟回到营地,下撤所用时间与登顶相差无几,只是感觉路好像比上山时长得多。在马二哥的指点下,看到了美丽的雪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还有聚簇在页岩中的美丽花朵。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回到营地以后我和火烧都累得不想动了,拒绝了马二哥下撤到1000米以下的海子沟扎营的建议。姚老幺无奈,只好把他们已经收好的帐篷重新扎起。 第八天:要下山了,清晨起来看着山谷中升腾的白雾和草地上的金色阳光,心中不由得涌起一丝留恋—真喜欢这样的生活啊!!再看看二妹峰吧,拿起照相机爬上营地前面的草坡,看到二峰渐渐展现在眼前。在清晨金色的阳光中,二峰俊秀挺拔的轮廓分外清晰,那标致的金字塔形山体不由得使我想起在绒布寺看到的珠穆朗玛。一层如烟的轻薄云雾缠绕在山腰,使山体若隐若现,仿佛那山峰是生长在云端之上的,周围拱卫的山脊也隐没在云雾中,这景象如同《一千零一夜》中描绘的神魔居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从山坡上俯瞰我们的营地,绿草上洒满金色的阳光,河水如宝石般闪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早上认认真真地做了一顿早餐,白米粥、朝鲜泡菜、蛋炒饭、洋葱木耳炒鸡蛋、煎火腿、青椒炒牛肉、再加上咖啡、奶茶。顺便说一句,这次上山做了充足的准备,除了25包方便面之外,还有酱牛肉、酱牛筋、酱羊肉、卤鸡、卤蛋、午餐肉、火腿肠、泡椒凤爪、韩式炖牛肉、咸菜、榨菜、木耳、各式调料,30袋奶茶、20袋咖啡、20袋蜂蜜绿茶、山楂和黄桃罐头、椰汁、橙汁、果茶、牛奶、酸奶、龟苓膏、等等、等等。事实证明这些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在山上的天时间里,除了方便面剩下6包外,其他食品全部被消灭光光,奶茶还有点不够。变换口味可以提高食欲,保持体力,奶茶、咖啡等甜热饮可以让人在寒夜和登山过程中驱走寒冷,迅速补充糖分和体力。马二哥对我们的准备工作大加赞赏,告诉我他原来在电话中听说我们带着个7岁的小孩,还以为就是来山上转转,最多到营地就不错了。等看到我们的准备工作之后,才觉得这是玩儿真的。带着我们登上达峰、二峰,他也很高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下到鸡棚子之下的树林中,马二哥就经常钻进树林找蘑菇,我们也跟着钻树林,一边问:“那种蘑菇能吃吗?”“能吃。”“那为什么不摘呢?”“路边的不干净,有些人在路边上撒尿。”山上有的蘑菇马二哥都认识,这种好吃,这种肉厚实,这种有点点辣味。“这个不能吃的,有毒”,说着一脚将毒蘑菇踢烂了,免得别人误采误食。“过来看,这种蘑菇最好吃了。”我们走过去,两个鹅蛋大小的金黄蘑菇在一棵青冈树下探头探脑。“这叫鹅蛋菌,炖汤味道鲜得很,”说着将蘑菇摘下,我往蘑菇摘走后留下的菌托中看了一眼,“这蘑菇的下面有小虫”“对了,凡是没毒的蘑菇下面都有虫,没虫的就是有毒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马二哥采蘑菇非常挑剔,靠路边的不要,不是特好吃的不要,长相不好的都不要,就这样,走到打尖包时,何碧用登山杖挑着的速干衣里,已经装进了2、3斤蘑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遇到一群牦牛,有好多小牦牛在跟在妈妈身边,其中有一两头好像新生儿,只有小羊那样大,浑身灰褐色的绒毛,憨憨的好可爱。马二哥却用登山杖赶开牦牛,说:“天气热,牛烦躁得很,要小心,快点过。”在锅庄坪下面的一座白塔下,我们坐下乘凉,牦牛也陆续的跟着我们下来了。牛群径直向我们走来,走到离我们十几米远处,看到我们,有些迟疑,在那里犹豫一下,然后向旁边走开几步,站在那里观察我们。后面的牦牛依然这样,最后有四头白脸的小牦牛也这样依次在我们面前一字排开,站在那里,看看我们,再相互对视,好像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在四个小白脸的围观下,我们几个笑得前仰后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从锅庄坪往下大约300米,山脊的右侧掩藏着一处豪华厕所。姚老幺早就带着小驴下到这里,在这里看守厕所的老人是老幺媳妇家的亲戚。热心的老幺张罗着让老爷子煮了一大锅面片汤。手揪的面片,筋道!清汤中只有小白菜和刚从山上采来的蘑菇,就是马二哥摘的那种鹅蛋菌,放上红辣椒,又香又辣,清香扑鼻,那叫一个鲜美,我们坐在厕所门口大吃特吃,我喝了整整两大碗,此味永志不忘。饭后与老人合影,将我们所剩余的巧克力、能量棒统统奉送聊表谢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后,抄近道一路下山,下午4点多平安返抵长坪村。夜宿马二哥家,把酒言欢、一醉方休。 后记: 总结此次四姑娘山大峰、二峰登顶成功,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天气好,天气对登山影响极大,好天气是登山活动能够按照计划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在山上的5天时间里,除第4天凌晨登二峰时有小雨外,没有遇到大风、大雨、雪、冰雹等影响登山的恶劣天气。 二是向导好,马二哥为人厚道而聪明,处事稳健,做事爽快。既熟悉地形、气候,又体力充沛。几天时间里除了带路之外,更使我们增长了不少见识,学习了不少知识。马二哥在登山过程中,随时关注队员的身体状况,行进节奏掌握得很好,对小驴非常关照,极有耐心。没有这样的向导,小驴能否登顶大峰是很难说的。 三是准备充分,在出发之前就多处查找四姑娘山的攻略、资料,向登过此山的山友请教,对四姑娘山的大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所需装备、食品、药品、消耗品也有比较准确的估计。在整个登山过程中,既没有出现需要的东西没带的情况,也没有哪样东西带了而没有用上,所携带的装备充足而实用。 四是三个人对高原环境都还比较适应,高反不太严重。 对所有协助和关注此次活动的GG、JJ、DD、MM们顺致由衷地感谢。 冰河时代 驴肉火烧 小烧驴 -----------------------------------------
|
转自:http://bbs.sanfo.com/printpage.asp?BoardID=4&ID=95227111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