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川行日记——五月二日跋涉海子沟向Amanda致敬!

[游记]川行日记——五月二日跋涉海子沟向Amanda致敬!

2007-07-21    live.com

5/19/2005

川行日记——五月二日 跋涉海子沟。向Amanda致敬!

此行的队友都已聚齐,我们组成了一支临时的“日隆之队”——老周、武姐夫妇,老唐、EVA两口子,还有四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Sissi、Amanda、Bruce和Culver。

豆浆、油条、大米粥为我们的海子沟之行打足了底气。昨天下了一场不小的雨,日隆镇的上空布满了雾,山上的一切都被它掩盖得密不透风。乐山的雾与之比起来,真的是小“雾”见大“雾”了。

在海子沟的入口,会有当地山民牵着自己的马等待着游客雇佣当作行脚。而且也有很多游客都非常愿意选择这种既经济又很有当地特色的“交通工具”,一是当地人对沟里的情况了如指掌,能够充当向导,节省了游客的时间;二是海子沟的海拔会随着进深而越来越高,最高将达到4000米,氧气变得更加稀薄,所以想要徒步走过十几公里去看海子,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那是对体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

但是,就在其他人都决定租用马匹进沟的同时,Amanda、Bruce和我却决定徒步进沟,走到花海子。有过以前在北京周边徒步的经验,我们对自己能够用双脚走到海子充满了信心。可是当时的我们又有谁会知道,正是这个决定,使我们受到了迄今为止的最大的也是最为艰巨的体能考验。

进沟!

走过马站,沿着一段不断向上延伸泥路,我们开始走上了寻访海子的考验之旅,沟里的雾更浓,几十米之内的景物只能大概看出一个轮廓,而更远处的地方则完全被淹没在了雾里,走在其中,我们像是潜入了白色的海洋。远处的雪山消隐在一片苍白之后,以至于我们当时并不能完全清楚自己的所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走在了平坦的高山草甸之上,远处、更远出以至于无限远处依然如同脚下的路一样布满绿草,平缓而宽阔。

第一次与大部队汇合是在锅庄坪,一处极为平坦的山坡。那里树立着一座白塔,当地人都有着在白塔的周围放上一块石头的习俗,是一种祈求平安的简洁仪式。

不远处的山坡上出现了成群的牦牛,虽然在翻越巴朗山时见过这些威武的山神,但是此次再次相遇距离确实如此之近,以至于我们都激动不已。虽然牦牛的体型很大,但是性情却很温顺也很胆小,当我们再想靠近的时候,它们却赶紧一纵身逃开了。算了吧,把它们逼急了,我们只有捂着屁股跑的份了,而且,想跑都跑不动。所以,捂着屁股尖叫着飞下山崖是最可能出现的情况。

临近中午,我们与大部对在海子沟最大的一个歇脚处碰了面,那里聚集这许多游客和马匹,都是在那里午休,准备下午继续前进。而马夫也会借此机会,吃一些简单的午餐,卸下马上的物资,让马也得到片刻的休息。

到了那里,我们才知道,Sissi从马上摔了下来,一身泥巴还活蹦乱跳的,真的很难看出她遭遇过那样惊心动魄的时刻。她的冲锋衣裤却极好地阻挡了泥水向衣服里的浸透,SiSSi也因此兴奋地为G—TEX做起了广告:“不会湿,就是不会湿呦!”。一时间Sissi成了众人的焦点,就有那么一帮上海的驴友,争相与这位“泥巴美人”合影留念,而“泥巴美人”也成了当天Sissi的新名字。

由于长时间的行进和氧气的缺乏,我们三个人都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高原反应。尽管如此,当我们气喘吁吁地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还是让他们赞叹不已,因为,他们也只刚刚到达那里二十来分钟。

由于高原反应,我们的午餐吃得很少,在高气压下,我们并没有觉得饥饿。当时我们这一趟徒步,全程17公里(只走到大海子),用时八钟头,但是我们每个人只吃了一张饼和一些牦牛肉,除此之外,我们只是喝水解渴。现在想起来,只凭着这些食品就坚持了一下午的长途跋涉,自己都会佩服自己。据当地人说,在一年中能够徒步走到花海子后又徒步返回的不会超过五十个人,而像我们这样从平原第一次来到这样高的海拔,就能够徒步走如此之远的人,也不多见。

跋涉!

海子沟是在三条沟中最难走的一条,有供人行走的“人道”与共马匹行走的“马道”。人道虽然相对平坦,但隐没于山坡之上,极难找到,而且岔路很多非常容易迷路,我们并没有将它作为首选。马道相对比较明显,但由于山中经常下雨,又加上马蹄不断地践踏,这条道路已经变得非常泥泞,有时候,一脚踩在淤泥里,鞋子都有可能被泥巴吸住拔不出来。

走过一段马道之后,我们的鞋子和裤子已经泥迹斑斑。沾在鞋子上的泥,增加了我们行走的难度。泥土毕竟与大地难舍难分,每迈出一步,我们都要花费不小的力气,将脚从泥水中拔起,然后又要仔细看好落脚点。在加之高原缺氧,我们每迈出一步,都要消耗掉相当大的能量,有时甚至只上了一个十几厘米的小坡,我们就要歇在原地大口大口地喘气。心脏在胸中狂跳,脑子也开始因为这高速而强烈的冲击而变得肿胀疼痛,那种滋味,一辈子都忘不了。高原反应,实在是“高”。

一开始,我们和大部队还可以用对讲机相互联系,但随着我们之间距离的越来越大,我们完全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就算偶尔会传来呼叫,也多半是杂音,此外什么都听不到。

不断有马队超过我们,脚下的路越来越难走,除了极其泥泞的马道之外,我们别无选择。有时候,马道会变得非常狭窄,只是山崖上一条突出来的泥路。

每当碰到迎面而来或者要超过我们的马队,我们都要小心地避让,把脚步牢牢扎稳,而且手上还要抓住一些树枝作为支撑,因为就在与马擦身而过的一瞬间,我们极有可能被挤下山崖,而这样的险情出现了不止一次。

胜利抵达!

疲劳与高原反应双双袭来,每迈出一步,我们都要大口地喘气。有些时候我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打晃,几乎摇摇欲倒。作为三人小组中唯一的女性,Amanda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体力不支,但自始至终她都在咬牙坚持,我不得不佩服她的体力与毅力。在此向她致以十二万分的敬意!

道路艰难,但是每迈出一步,我们比大的信心就增加了十分。虽然头疼欲裂,但是我们却没有想过要放弃,用双腿走到大海子,成了我们坚定的目标。这次徒步并不是我们一时冲动,而是要在心里酝酿已久的证明自己的冲动得迸发,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一个半小时、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十几分钟……已经开始返回的驴友在向我们通报着到大海子所需要的时间。当最后一次听到还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时,我们都以筋疲力尽,而这半个小时我们走了将近一个半小时。

慢慢地,迷雾开始消散,阳光穿过密匝匝的树枝,斑斑点点地洒到了草地上。远处山坡下,出现了一条大河,波光粼粼,静静流淌。河边简易的马圈和成群的牦牛,预示着大海子就在眼前。突然,在一个山腰拐弯处,一片光亮冲进了我的眼睛,那就是大海子,我们为之徒步17公里,跋涉八个小时的大海子,此时正小心翼翼地向我展示它的美丽,像是精彩电影的片花,吸引着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向它走去。

我大喊一声:“我看到了”就开始向它奔跑,说是跑,其实也只不过是步伐稍快地走而已,当时我连支撑身体的力气都已经消耗殆尽。真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那股劲头。

大海子静谧而安详,是一颗明珠,镶嵌在群山之麓。湖畔清风拂面,远处雪山巍峨。我踏进湖水之中,任凭湖水淹没我的鞋子,霎时我的高原反应的一切症状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我还是深信不疑,海子里的水是神赐的圣水。

走上岸来,Amanda和Bruce也已经到达,倦容满面,但是却掩不住内心的兴奋。我们胜利了,并不是因为我们徒步走到了大海子,而是我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战胜了自己,并最终让大海子与雪山见证了我们的毅力与勇气。

安全返回

由于体力不支,我们并没有继续向花海子进发,而是决定当即返回。

在从大海子返回的时候,我们租用了三匹马,Amanda的个子虽然高挑,但是却很清瘦,所以不费力气地就找到了一匹,而我也凭借着“看上去很瘦”的脸庞找到了一个愿意用马驮我出沟的山民。而Bruce却遇到了一个小麻烦,他一向人高马大,虽然身高只有一米八,但是他的体形却有如一尊敦厚的铁塔一般,这样的体形只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字——胖!而自然而然地想到另一个字——重!当地的马都属于高原矮种马,所能承受的重量在200斤左右,这也只限于货物,而驮人并不同于运物,因为人会不停地在马上晃动,所以这样就增加了马背的负荷,一百七八十斤是这种马驮人的极限,而我们的“铁塔”Bruce已经超过了这个重量,最后还是我们连蒙带骗地才雇到了一个十七岁小伙子的马,现在想来真有一种欺骗加虐待动物的罪恶感。

往回走的路上,为了减轻马的负担,我尽量紧绷着身子。我心里明白,自己只是看上去瘦而已,要知道,在此行之前我曾经称过一次体重,是86公斤……。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忍心,所以在途中还会下来步行一段,而这一行为,受到了马夫的称赞。当地人把家里的牲畜当作宝贝一样看待,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家庭的收入都要靠这些马,马的健康对于这些朴素的山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在Bruce与马夫的交谈中得知,当地人徒步走到大海子只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而骑马只需要一个小时。为Bruce牵马的老者是当地的老村长,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登山向导。他曾经只着一身便装,登着一双解放胶鞋,就轻轻松松地登上了大姑娘峰,在他们眼里,等上峰顶,如同我们在西单逛街一样简单而又平常。敬佩之情有如金沙江水,滔滔不绝。

由于不时下马步行,我与前面的两匹马拉开了距离,就在我猜测他们是否到了沟口之时,马夫却带着马走上了一条颇陡峭小路,那条路上布满了石头,而却坡度很大,有时我为了不从马上掉下来,不得不使足全身力气握住扶手。细问之下才知道,这是一条捷径,虽然他的马莫波鲁只有八岁,但却是一匹识途“老”马。眼看我走到了Amanda和Bruce的前面,心中不免得意起来。

晚上回到驻地,我们的鞋上基本已经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如果风干的话,我想是和兵马俑没有什么区别的。

同伴们也对我们发出了一致认同——“拥有坚定的行动力,而且能够灵活应对多变的情况”。

疲倦使我们很快就钻进了被窝,而强烈的高山反应却使我们难以入睡。心跳一直非常强烈,以至于有几次我在即将进睡着的时候被憋醒,但这样难受的状态似乎也没有持续很久,因为我们实在是太累了……

转自:http://culvertin.spaces.live.com/Blog/cns!1p827bvXxqx0OtmzxQwgn40Q!243.entry31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