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沂蒙山圣地旅游之一:山东省沂源县旅游风情点滴 沂蒙山圣地旅游之一:山东省沂源县旅游风情点滴 引子——不久前回到故乡山东省沂源县,好友树江、道喜等推荐我游览了故乡的织女洞、毫山、圣佛山、鲁山溶洞群等风景区,回到北京感到非常有必要把美丽的风景贴到网络,把有关的介绍和他人的美文周知,以便与天下所有的历史文化爱好者和旅游者共同分享,也把一直养在深闺而默默无闻的美丽风景和天然原野推向天下,希望故乡越来越发展、发达。从更深广的历史意义上说,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藉以纪念沂蒙人民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纪念风雨沂蒙山的今昔变化发展。是为短序。 $$$$$$$$$$$$$$$$$$$$$$$$$$$$$$$$$$$$$$$$$$$$$$$$$$$ 山东省沂源县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1981年9月17日,在土门镇骑子鞍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系更新世中期的猿人头骨化石,距今约四、五十万年。是继北京周口店猿人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被命名为“沂源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县境内还先后发现五处新石器时期和商周时期古遗址,唐山悬崖有隋唐摩崖石刻1处,大贤山的织女洞,始建于宋朝。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宜人。神清万寿宫位于青牛山下,建于宋朝。这里依山傍阁、十三碹的一座古建筑群。元代建立的普安禅院,位于南麻镇西北的荆山之阳。县内还有三十余处开然溶洞,主要有石龙洞、千人洞、养神洞、珊瑚洞、悬云洞、下崖洞等。洞内天然形成许多钟乳石,石笋,石花、石柱等。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是天然的旅游胜地。目前已部分开发为旅游点。 沂源“中国爱情文化源地”旅游区位于沂源县县城东南15公里的燕崖乡境内,面积16平方公里。分为“牛郎织女”爱情园景区、神清宫文化生态景区和白马河生态农业观光区三部分。 以织女洞牛郎庙为代表的爱情文化人文资源,是国内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主题的古建筑遗址,资源独具市场垄断性。二是以神清宫为代表的道教宫观古建筑资源,具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神清宫建于宋代,占地4200m2。院内有千年赤松,碑碣林立,清古幽雅。三是以大贤山、青牛山、白马河为代表的自然生态资源。大贤山海拔252米,面积约4.5平方公里,建有唐代迎仙观、老子庙堂,院内有中国唯一一棵“叶籽银杏”。10余公里白马河将神清宫、黑虎泉、织女洞等景点连在一起。青牛山海拔695米,面积2平方公里,建有奶奶庙、三官庙、南天门等古建筑。 县内有革命烈士陵园、墓地3处,即南麻、松崮、唐庄。其中南麻烈士陵园规模最大,占地50余亩。陵园内安葬着1842名烈士遗骨。先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沂源人民在四化建设中奋勇前进。 一、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织女洞风景区 散文集锦之一: 织 女 洞 探 幽 齐会兰 早就听说过山东沂源县的织女洞,那里山清水秀、景色绮丽,既有丰富的历史、神话、人文遗址,又有奇特的山、水、洞、泉、花、木等自然景观。古往今来,织女洞曾令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游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在一个春雨飘落的日子里,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了这令人神往的“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发源地———大贤山织女洞,领略了这里人间仙境的风采。 淡淡的雾气使峭壁间的织女洞显得虚幻飘渺,渐渐走进去才发现,这里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倒挂。北来的宽阔沂河势若游龙,永远地分割了“牛宫庙”与“织女洞”。大贤山上,松柏编织的“天棚”遮天蔽日,各种不知名的小鸟攀枝穿叶,抖动着艳丽的翅膀追逐戏闹、轻歌细语,它们落在松柏树上,仿佛树上顿然间绽满了不同颜色的花朵儿。苍松翠柏下铺着金色的松针“地毯”,生命的绿色正穿透这厚厚的地毯,向人们昭示着春的信息。 “高盘石磴赴仙关,洞口如逢列宿还。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沿着蜿蜒的石级小路来到织女洞,眼前是一片新奇:织女洞系二层楼阁式嵌镶在石壁上,青砖碧瓦造就,朱门绿窗巧夺天工,门楣上镌有“织女仙洞”4个大字。洞高8米,为寒武纪矽质岩溶洞,洞中有洞,左右相连。西北有一小洞,深不可测,洞中有一石鼓,击之有声,音韵深沉。织女塑像端坐洞中,左侧有石砖砌成的梳妆台和寝室,洞壁前有一天窗,凭窗东望,河对岸的牛宫庙就在眼前。牛宫庙曾建有正殿3间,青砖绿瓦、彩绘斗拱。院内古树参天、清幽别致。殿内有牛郎及其子女的塑像,旁卧金牛一尊。洞外平台处有石碑2座,为清嘉庆二十年立。碑文《登织女台》系邑人王松亭题,为行草七律二首,笔法婉顺流利,诗境清新优雅。文曰:“故登此台也,仰拱山翠俯送沂岚,岚气云彩,侵我襟袖……”石碑后面的天然峭壁上,刻有光绪二十一年沂水县令白锡元手书的“钟灵毓秀”4个大字,古朴苍劲的笔势,浩然磅礴的气魄,仿佛有穿透石壁的力量。沿山路南行200米即到迎仙观。它始建于唐,多次毁坏,又多次重建。迎仙观正殿是老君阁、三清殿,东厢为沂岚书院,西厢为橱社。院中有石碑记载,此观系莫州人张道通“遇鬼谷真人,应梦传授秘诀明文”后,“与众徒由长白山游到此地,登眺巅峰,山清水秀,而乐居兮……”传说张道通寿达318岁,在此得道成仙,乘白鹤东去,大贤山便由此而得名。观南有送子观音堂,北边5米处有株叶子银杏,树高25米,胸围4米,枝叶茂密,最奇特的是有些种实就结在叶子上。据专家说,这种树全国仅此一株,十分珍稀。旁边有一清泉,名曰“天孙泉”,泉水冬暖夏凉,久旱不涸,大雨不溢,严冬不冻,清澈甘冽。经专家鉴定,水质达到优质矿泉水的标准。绕泉西登,向北行20米即为玉皇顶,有始建于明正德六年的观玉帝行祠。 站在玉皇顶上极目远眺,天、山相连,浓浓的云雾在墨灰色的山体中穿行。暮春的大贤山经过如油春雨的洗礼,更是清翠欲滴,如花似锦。那一株株槐树,枝叶间垂着一簇簇洁白芳香的槐花,香气四溢,让人流连忘返。这时候,一位身着灰布道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道长笑容可掬的向我们走来,给我们讲述了“牛郎织女”那神奇而美丽的传说,我们眼前仿佛再现了当年牛郎织女隔河相对、望眼欲穿的生动画卷。正当我为古人叹惜之际,道长又讲述了织女洞的历史变迁: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纵队兵工厂曾设在此洞中,生产了大量的枪支弹药,支援了前线。1939年,日寇进犯,工厂被迫分散转移,日寇一无所获,抓住道长王元修和他的两个徒弟,严刑拷打,妄图知道兵工厂和八路军的去向,他们宁死不屈,英勇殉国…… 热情好客的老道长捧出山果,又沏上他用先师张道通传下的秘方配制的“八宝神茶”。他说先师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这神茶和这天孙泉水。置身这人间仙境,细品这香茗,一种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情油然而生。山风袭来,松柏摇荡,涛声澎湃,斗空中不知名的鸟儿的不同叫声,组成疏密有致、高低相宜、长短和谐的声乐的网,仿佛是一支永远也唱不尽的天上妙曲,人间仙乐。 沐浴自然之光,徜徉在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让人顿感心地合运,天为帐、地为床,分不清是人在仙境中,还是仙境在人间。 (作者单位 山东淄博市沂源县林业局) 散文集锦之二: 天孙台上望牵牛:织女洞 作者 佚名 在中国大地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不知已经流传了多少年多少代。生活在人间的牛郎织女与天上的牵牛星、织女星一一对应,让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们睹物生情,浮想联翩,几乎确信了所有的故事情节,而忘记了它原是人类创作的神话。 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有一处始建于宋代的关于牛郎织女的实物遗存——织女洞。相传当时有人路经此地,听到洞中隐隐传出喳喳机杼声,感到十分神奇,随后祀织女塑像于洞中;与织女洞一河之隔的对面村子里,自明代就有一座牛郎庙,与悬崖峭壁上的织女洞相得益彰,遥相呼应。据说这一类景观在国内只此一处,因而被新闻媒介称做“中国旅游资源中的绝景”。1997年公布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沂源县人民政府立石质标记。 燕崖一带在1944年沂源设县之前,隶属沂水县。旧《沂水县志》记载:“县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经其东北崖畔,有织女洞,自顶至麓古柏森列,逶迤三四里,旧志名凤凰山。山有织女洞,临沂水,高峻险绝,莫敢俯瞰。转眺而北一瀑飞来,势若游龙”,织女洞的佳丽风光跃然纸上。 自沂源县城南行10余公里,便到了绿色植被覆盖下的大贤山东北麓,但见巨石嵯峨,悬崖如削,松柏倒挂,一派旖旎风光。沿山路上行片刻,右侧山崖边有一处小巧的的山门,便是织女洞的院门。门楼内石灰墙壁上,书有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导引游人步入历史与神话交织而成的时空隧道: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走进织女洞院门,抬眼望去,左侧悬崖峭壁缺口处,有一处凌空的高阁前脸镶嵌其上,下方便是织女洞口。织女洞内部是一座朱门绿窗、青砖灰瓦的二层楼阁,洞高8米,宽7米,长约10米。洞中存有古碑数块,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宋代。织女和王母的彩色塑像端坐在第二层上,左侧设有织女梳妆台与寝室;楼阁第二层的前脸上,有一个上圆下方的窗户,正可让脉脉含情的织女临窗端坐,与河对岸的牛郎隔河相望。 据文史资料记载,牛郎庙建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后始具规模。牛郎庙也是一幢二层阁楼式建筑,青砖碧瓦,彩绘斗拱。殿内为牛郎和子女的塑像,旁边是一尊卧着的金牛。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如今牛郎庙早已坍塌,仅存遗迹。而牛郎庙所在地一个五六百人口的小村庄,就叫做“牛郎官庄”。崖上与山下,盈盈一水间的两处建筑,演绎了遥远星空中银河岸边的动人故事,显示了先人们独有的匠心。“天空有银河,地上有沂河”,这一天作地造之巧合,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增添了更加神奇的色彩。 大贤山一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早已闻名遐迩。历代文人墨客多有登临游览者,留下许多诗文摹刻。在织女洞南面的天然峭壁上,镌刻着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沂水知县白锡元手书“钟灵毓秀”四个古朴大方、遒劲有力、蓄意深邃的大字,高4米宽1米;洞口一侧立有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沂水人王松亭所题《登织女台》诗碑。其诗曰: 高攀石凳赴仙关,洞口如逢列宿还。 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 纵知机杼此中有,哪信鹊桥渡后闲。 我欲乘槎谁接引,客星高听水潺潺。 天孙台上望仙楼,危槛平临景物幽。 山径南随林麓转,沂河东折古今流。 泉溪声急晴疑雨,松柏风寒夏亦秋。 但于此间得少趣,寻源何事问牵牛。 诗碑为云溪处士孟天荣书丹,一手行草字体流畅飘逸,为意境雅丽清新的诗作增色不少。 从现存遗迹看,大贤山曾是古代中国道教的一处胜地。游人自织女洞处沿山路上行约200米,就到了始建于唐代的迎仙观遗址,原先这里曾经建有老子庙堂,正殿为老君阁、三清殿,东西配有厢房。东厢房为沂蓝书院,西厢房为厨社。迎仙观近处有送子观音堂、天孙泉、药王庙、僧王庙、关王庙,其中的天孙殿应是织女的又一处道场。南侧山坡上有一清冽甘泉,久旱不枯、久雨不溢、严寒不冻,名曰天孙泉,也因织女而名。而僧王庙,则是清统治者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后被义军杀死的僧格林沁而建。天孙泉旁迎仙观遗址上,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古银杏树,据说树龄已经上千年,至今枝繁叶茂,每年都结出累累硕果。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这株银杏大约有20的果实从扇形叶顶部边沿上结出,举世无双,被称为“叶籽银杏”。 始建于宋代的织女洞、迎仙观,经明、清历代重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最后一次整修后,始成规模。从眼下密集的道教建筑群遗址,可以想见当年香火缭绕的盛况。 抗日战争时期,迎仙观一带设有八路军山东纵队兵工一厂,其中在王灵观中有木工车间,专门生产枪托、手榴弹柄、弹药箱等。世纪之交,在这里发现了当年遗留的手榴弹和迫击炮弹零件,已被精心封存。1939年6月,兵工厂被日寇发现,遂遭受灭顶之灾,迎仙观的所有建筑被夷为废墟,迎仙观道士王元修、刘明仁为保护兵工厂掩埋的器械宁死不屈,惨死在日军的刺刀下,被誉为“爱国道人”。据今大贤山道士明斗介绍,织女洞中一块镶嵌在石壁上的水晶石碑也在那次劫难中丢失,相传被日军抠走,如今藏于日本某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中,大贤山文物遭受了又一次浩劫,著名的《登织女台》诗碑断为三截,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得到修复。山上的古建筑多数仅存遗址,惟有山光瑞气不减当年。近年来,国营织女洞林场筹资重建或整修了织女洞阁楼、玉皇庙、药王庙等建筑。世外桃源一般幽静的大贤山织女洞风景区,正在悄悄地向世界亮开一扇了解沂源、开发建设沂源的窗口。 史料小记:张道通石塔简介 石塔始建于金代贞佑元年(公元1216年)12月6日,是张道通第八代弟子丁守全等为其祖师所建。塔高九层,虽小但很玲珑精致,四周镶嵌有花草图像,并有详细文字记载:张道通,莫州人人(今河北任丘市)出生于唐代大顺元年(公元889年)11月28日。自幼在长白山修道,后云游到大贤山修道,施舍乡里 ,药到病除。到金带的1207年1月11日抛脱凡胎而仙逝,寿年318岁。 地质奇石——燕子石 在大贤山附近,还有2亿多年前的三叶虫化石,因形状酷似燕子,所以号称燕子石,是中国和世界上尤其在地质界有名的奇石之一。充分见证着沂源县在地质史上的沧海桑田的巨变。 织女洞 位于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东北麓。大贤山现为国营林声场,山高林密,百鸟翔集,为一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倒挂,风光旖旎。悬崖下有小道直达洞口,沿阶而上至洞前。洞门系二层楼阁式嵌镶在石壁上,青砖碧瓦,朱门绿窗,巧厅天工,门楣上镌有"织女仙洞 "四个大字。洞高8米,宽7米,深10米许。洞中有洞 ,左右相连,西北有一小洞,深不可测,中有一石鼓,击之有声,音韵深沉。左侧有石砖砌成的织成的织女梳妆强和寝室,洞壁前有一圆窗,织女塑像凭窗端坐,含情脉脉,与牛郎庙隔河相望。洞中存有宋、清石碑数块(可知此洞始建于北宋)洞 。 二、山东省沂源县石桥乡圣佛山风景区 石桥乡位于山东省中部,淄博市南端,属沂蒙山区.石桥乡地理坐标:东经117°54′-118°31′,北纬35°55′-36°23′,总面积11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5.1万亩,辖29个行政村,3.1万口人.石桥乡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青红高速(青岛至新疆红其拉甫)穿境而过,博沂路,石香路横贯乡境,东距青岛,日照两港口仅180公里,西离省会济南130公里.境内资源富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天然旅游圣地,身心健康氧吧 目前,在大贤山以及鲁山、毫山、圣佛山、凤凰山、小龙坡等等周边的沂蒙群山上,海拔从400米到1100多米不一而足。处处林木茂密,森林覆盖率很高,分布着100多种草药,如何首乌、天南星、黄金玉竹、柴胡、丹参、黄芪、黄芩等等,还有全蝎、土元、蝉蜕等许多动物药用品,以及野狼、狐狸、獾、野兔、刺猬、蛇、螃蟹、虾等等许多野生动物,的确是天然的中医药宝库和动植物小王国,也是最天然的氧吧和修养旅游胜地。尤其是沂源县全蝎,有八只腿,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6根腿全蝎,令人称奇。这里的许多珍惜鸟类也在这寂静清新的山林里纷飞,还有毫山林场中克尽职守的天然的护林队员——唧唧喳喳的灰喜鹊,忙于摘除害虫。山沟里有个大肉肥的大螃蟹,每年中秋,晚上用手电筒到山沟里照螃蟹,大螃蟹被灯光射住,几乎不动,用手就可抓起来,一晚上可以抓5斤多,回来做菜是美味佳肴。还有蚂蚱等等,都可入餐桌,也是当地的收入来源之一。 沂蒙人民的抗日英烈史实 著名的八路军兵工厂就坐落在织女洞以上的山上。大贤山山顶附近,还有一处处断壁残垣和当年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抗日的山围子以及碉堡。类似的抗日遗迹在凤凰山、圣佛山等许多沂蒙山头上处处可见,在石桥乡凤凰山的山谷里,当年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军队突围中,曾牺牲了600多名抗日英烈。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些遗迹和当地百姓的传诵,无不见证着沂蒙山人民光荣的抵抗外敌入侵的革命传统和不屈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