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踏访浪漫——洋味天津 |
[游记]踏访浪漫——洋味天津 |
2007-10-09 sina.com.cn |
(题记)妈妈的娘家在天津,从小就北京天津的跑,可是要问我天津啥样还是两眼一抹黑。姥姥家住在天津机场附近,离市区远,所以我对天津的印象就是姥姥家那一亩三分地。年初为ES杂志工作时,因工作关系深入走访了一次天津,才知道——原来天津也这么生动。 这次天津之行,我专门计划带三岁的女儿感受天津。下面的文章不是新作,还是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踏访浪漫——洋味天津 人们总说上海是“十里洋场”,却不知天津的“洋味”一点不输上海。旧时天津的洋味说的是工厂,轮船、邮政、汽车、足球、洋楼、西餐以及跑马场、电影院和星级酒店。。。。。。。是短短十数年里,西方工业革命后一百年的产物在天津的落地;旧时天津的洋味说的是近代军事、司法、教育和民主。。。。。。是西方近代文明在天津的生根发芽。如今,工业革命的产物早已不再稀奇,文明也早已遍地开花,唯有那些无法被岁月风雨摧毁的西洋建筑吸引着我们去追忆,去感受一个洋味天津。 五大道津门洋味经典 天津的西洋建筑似乎总脱不开“屈辱”的阴影,八国租界,九国驻军才有了后来遍布天津市区的各式洋楼。 欣赏天津的洋楼,最佳地点莫过于五大道,这里荟萃着欧洲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无论是英国式的尊贵、法国式的浪漫,还是意大利式的闲舒、德国式的考究,或者西班牙式的奔放,在五大道的建筑中都能觅得踪影,因此五大道也赢得了“世界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依次走过五大道的五条大街,仿佛一下子跨越了乐谱的五根音阶线,一座座精美的洋楼如同乐谱上跳动的音符。人们常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在五大道,比喻竟变成了生动的现实。高低错落,风格各异的洋楼可不就是一部“凝固的交响乐”! 一段屈辱的历史留给了天津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五大道的西洋建筑早已成为天津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的外在形态。五大道是古老的而又年轻的,是严谨的而又繁华的。它集遥远与现代于一身,融文化与时尚为一体。它是被殖民统治的屈辱的印记,也是人类文明精华的一部分。它是天津洋味风貌的一宝,也是天津不可再生的历史。 五大道标识 五大道上的西洋建筑 百年起士林世纪西餐风 从五大道汇集的街口穿过马路,迎面看到的是一座摩登式的四层楼房。扇面形的楼体装饰着大理石墙面,略显斑驳的色彩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明亮的落地大玻璃窗坦坦荡荡地将建筑内观呈现在公众面前:柔和的灯光,绿格子桌布,锃光瓦亮的餐具衬托着美食的诱人,没等脚步踏进去,人已有几分陶醉。 待转到建筑的大门口,门楣上“起士林”三个大字赫然在目,我们不禁要对这个地方生出几分敬意。 诞生于1901年的起士林是天津西餐的鼻祖,前身是一个随八国联军来中国淘金的德国厨师开办的一家小酒吧。这位德国厨师名叫“Kissling”(中文谐音“起士林”),他用自己的名字为酒吧命名倒也切合了酒吧的小资情调。 很快,起士林的厨师手艺派上了用武之地,酒吧逐渐扩大成供应德、法、俄等多国风味大餐的西餐厅。在旧时的天津卫,洋溢着欧洲贵族气息的起士林是政要名流云集的社交场,吃西餐是是时尚,更是身份。使惯了筷子,吃惯了米面的清朝遗老,军阀富贾也开始摆弄起刀叉,知道了什么是黄油蛋糕、什么是蔬菜烤目鱼和罐焖牛肉。。。。。。 世人的追捧让起士林迅速积累了资金,他不仅把天津开设了起士林分店,还把西餐风吹到了津门以外,一吹就是百年,至今不衰。 1925年 海河岸边的“亚平宁走廊” 100多年前,在天津火车站和北安桥之间曾是一片晒盐的地方,1900年,来自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把这里强占为租界。1902年,一个叫费洛梯的海军陆战队中尉被任命负责意租界的规划和建设,就这么个机会,让这个普通的意大利人永远地载入了天津的历史。 古罗马人的后代不愧为建筑天才,就算在异域他乡,也不忘记将自己国度中的经典展示出来。在租界建设过程中,以马可波罗广场为中心建造了完整的道路网及完备的公用设施,建造房屋要求以意大利花园别墅为主。漫步在这条极富意式浪漫的“亚平宁走廊”,我们会惊讶,沿街的建筑居然没有两座雷同。 如今意租界这个带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名字已经改为“意式风情街”,广场是风情街的核心,当初费洛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用“马可波罗”为广场命名,这位意大利伟大的旅行家曾是意中文化交流的使者,对于他贡献,意中两国人民都心存感激。这也使得“马可波罗”广场从命名之日起一直延续至今,而没有在那个高喊“打倒帝国主义”的时代,被极具革命色彩的中式名称所代替。 离马可波罗广场不远处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塔式建筑,这就当年意租界以运动竞技为名,公开开设的赌场,“回力球俱乐部”。这个赌场的规模在当时的天津首屈一指,虽然现在无法进入其间去亲眼目睹赌场的兴衰,但是从俱乐部的外观依然能想象出它曾经的兴旺,耳畔似乎回响着赌徒的大呼小叫。不知这里当年有多少人乘兴而来,却输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难怪天津人把“回力俱乐部”叫做“毁工炉”。 风情街里的望海楼教堂并没有想象的那种辉煌,教堂的入口处很平易近人,只有一人高,可一进入大堂,空间立时非常开阔。教堂的拱顶高耸。里面非常静谧,似乎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道门就把喧哗隔在了外面。教堂里面总是营造这样的气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上帝有了寄托感和归属感。想必当年生活在意租界的意大利外交官、军人、商人什么的也时常会来教堂礼拜吧,可是我们已无法知晓他们当时是向上帝倾诉思乡之苦,还是忏悔自己的侵略行径。 和五大道名流聚居一样,意大利风情街区域内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了不少文化名人,20世纪初中国数得着的风云人物,几乎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国学大师梁启超在他的“饮冰室”内著书立说,欺世枭雄袁世凯在他的府邸内“隐身”、“脱身”,《新天津报》创刊人刘髯公改居所为报社,针砭时弊,呐喊呼号。还有剧作家曹禺、著名书法家华世奎、国务总理段祺瑞、驻日公使张宗祥等中国近代史上30多位名人的旧居因为过去的门牌号已无影无踪,淹没在意式风情街中。 马可波罗广场——意大利风情街上的标志性建筑 看着不起眼的房子原先竟是意大利领事馆 “瓷房子”的传奇 天津的洋楼多,因年久失修,风采不再的数量也不少,是任由它们化成一堆砖石渣土,还是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一座瓷房子让人们看到了答案。 但凡到过天津和平区赤峰道的人都会惊讶眼前看到的景象,4000多件完整的古瓷器,400多件汉白玉石雕和2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近百只随处可见的瓷猫枕……这些宝贝没有“躺”在展览台上,而是都上了墙——成了一栋法国洋房的漂亮衣裳。 瓷房子的创意者和实施者是天津著名的收藏家张连志,他和洋味天津有着深刻的渊源。张连志出生在意租界的一个儒商世家,街区里废弃的花园洋房是他幼时的游戏场所,和洋楼的亲密接触,让他对这些建筑有着说不出的喜爱。 这栋法式小洋楼的建筑面积将近4000平方米,曾是法租界里很有名气的房子。不过在张志连把它买下之前,岁月的蚀刻令小洋楼破败得让人不忍目睹。 对楼体浇注修葺,增加抗震能力。在给小洋楼强筋健骨之后,张志连就开始了对小洋楼的整容工程。工程进行了整整5年,张志连将自己20年来收藏的瓷器宝石倾囊而出。 洋楼是没有生命的,瓷器是没有生命的,但当瓷器被粘贴在洋楼之上,我们分明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 近十米长的平安墙是用653个完整的瓷瓶垒起来的,瓷瓶大都以元青花为主。瓷瓶与瓷瓶之间的缝隙用水晶石填充,让瓷瓶一下子有了节奏。穿过大门,来到院中,整栋建筑被数条古瓷片粘贴的巨型龙形浮雕缠绕,蜿蜒盘旋、气势壮观,让瓷片舞动起来。高大的洋楼楼体上贴满了碎瓷片,室内用各种颜色的瓷片组成了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名人字画,让瓷片有了灵性。二楼的凉亭上全部覆盖着完整的古瓷盘,中间一圈鱼纹盘是稀世珍品。 装饰瓷房子所使用的瓷器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粉彩。。。。。。没有一种不是各自时代的精品。一栋破败的洋楼于是脱胎换骨,成为了价值5亿元的艺术品。“化腐朽为神奇”,应该也不过如此吧。 如果用拍卖行的价钱去衡量瓷房子,未免俗气,因为这不是奢侈,是文化。 著名的瓷房子——大名“粤为鲜”餐馆 瓷房子的内饰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d9f5eab01000dja55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