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静园建于1921年,据说原是陆宗舆的私宅“乾园”。1927年溥仪由张园适居于此,为取静观变化,静机之意,更名为“静园”。他占地约十亩。曲径长廊,怪石清泉,楼东侧还有一个网球场。1931年“淑妃”文绣在此出走。宣布与溥仪离婚。 高高的门墙,大约3米宽,2.5米高的漆红大门,边侧还有一个小门供随时出入。一棵沧桑的古树自墙里伸出,尽管此宅边上是不相称的亦是破旧的现代楼房。我想向着里面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地方。我慢慢地自小门走进去,路是泥泞之地,进了门,左手边就有一座矮矮的门房,里面住着一户人,挨着门房有一棵大树,门外着到的就是它了。再向里看,十米远的地方,一座旧得不能再旧的洋楼,被分割成大概有十几户的人家住着,向前走根本没有下脚的地方。一位老人坐在门口,见有生人来,就走出来。我问这里是静园吗,他说是。眼里倒没有一丝对外来人的抗拒。我说能进里面看看吗?他说都有人家住,不是很方便。其实,我也不大想继续看了。满心只一个感觉就是痛! 出了门口,我再次仰望着古树的姿态,多少人事的变迁,尽在他的眼中流转,然而是否有一天,宅里的人家由于空间的争吵,而把它也视为障碍。我不敢想下去了。 也许是中国特殊的国情所致。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都分给了无辜的老百姓居住,或某些部门使用。他们的门前都有一个牌,标明“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怎样保护呢?有规定吗?老百姓只知道温饱。态度应是所谓的“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可是每一个中华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既为传人,就有继承和发扬的责任和义务。自己都不珍惜,谁还会珍惜呢?让形形色色的外国人,看着我们糟蹋自己的财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