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北之行第五站:宁夏中卫沙坡头 |
[游记]西北之行第五站:宁夏中卫沙坡头 |
2008-04-18 sina.com.cn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北之行第五站:宁夏中卫沙坡头 2006-09-10 08:48:22 大中小 古老的黄河野马般地奔腾着穿山越谷,经黑山峡一个急转弯流入宁夏的中卫境内。这一个急转弯,使黄河一改往日的汹涌成为文静秀美的少女,平静缓流,滋润两岸沃土;这一个急转弯,造就了一个神奇的自然景观———沙坡头。 沙坡头,位于中卫县城西20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南缘,黄河北岸,乾隆年间,因在河岸边形成一个宽2000米、高约100米的大沙堤而得名沙陀头,讹音沙坡头。百米沙坡,倾斜60度,天气晴朗,气温升高,人从沙坡向下滑时,沙坡内便发出一种“嗡———嗡———”的轰鸣声,犹如金钟长鸣,悠扬宏亮,故得“沙坡鸣钟”之誉,是中国四大响沙之一。站在沙坡下抬头仰望,但见沙山悬若飞瀑,人乘沙流,如从天降,无染尘之忧,有钟鸣之乐,所谓“百米沙 悠悠岁月,由古而今。天赐奇景与人们的不懈创造,使如今的沙坡头已不是古时的沙陀头,它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治沙成果于一体,被世人称之为“世界沙都”、“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在这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古诗意境得到最完美的体现;滑沙听钟,坡底戏泉,物我两忘,其乐无穷;黄河弄筏,追波逐浪,惊险刺激;骑驼踏沙,体验沙海轻舟之浩渺,观大漠日落日出之壮美;观星赏月,听沙漠夜声之神秘;围篝火,饮酒吃肉,狂歌劲舞,大漠探险神秘引人;古老的河湾水车,轮转水泻,浇田灌园,别有情趣;沙下果园,叠翠流红,鸟语花香,瓜甜果艳,令人流连忘返;“一线牵南北”的双架索道,可实现凌空跨河比翼双飞的梦想;古老的黄河木帆船、赤背的纤夫,将“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的歌曲变为现实美的享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沙漠中的骆驼队。 宁夏中卫市号称西风口,是中国的三大风口之一,风大沙多,气候干燥,为风沙危害严重地区。中卫市在干旱条件下统筹水资源保护和恢复湿地,在防止沙漠侵蚀、减缓沙尘暴、防止农牧区土地沙化、维护农牧业生产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老百姓把这种利用湿地阻挡“沙魔”的治沙方法称为“水治”。 中卫与腾格里沙漠交错边缘的湿地区域面积约4150公顷,其中2/3的湿地保护比较好。走进中卫湿地,可以看到潺潺细流从沙丘下缓缓渗出,汇集成盈盈清池;三四米高的沙柳、柠条、红柳和高大的沙枣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湖中芦苇茂密挺拔,组成道道水上青纱屏障;成群的水鸟此起彼落,鸟鸣悦耳。眼前的景色,使我们难以相信这就在腾格里沙漠之畔。 中卫市采取加强沙漠边缘湿地保护,以湿地带动周边生态状况改善,阻止沙漠侵袭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他们的基本做法是,统筹拦截雨水、灌溉排水和适当抽取地下水保护湿地。在灌溉季节,农田退水达每秒30立方米左右,他们注意让退水在湿地多滞留一些时候,湿地干枯时,他们及时抽取地下水维持湿地地表层湿润。这样通过合理调配水资源,既维持了农业用水,又保证了生态用水。地上水和地下水形成了良性循环,保证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通过湿地降解污染的功能,农田退水形成的面源污染也得到了一定缓解。这些好的经验为我们研究湿地与治沙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岁月的沧桑,“听我讲讲中卫人民治理沙漠的故事吧。” 中卫市在沙漠湿地保护与防沙治沙中,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了沙漠综合治理进程。一是加强湿地边缘保护。在滨河湿地加筑堤坝,营造护堤林,退耕还湖,疏通渠道,提高拦洪蓄洪能力。二是提高湿地面积和质量。在沙漠湿地修建补水渠道,实施造林种草,阻止沙漠前移。三是延伸湿地保护范围。采取扎设草方格沙障,栽种灌草植被,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围栏封育等措施,对湿地保护区周边3万多公顷的沙地进行了综合治理。 落日的余辉。 中卫市湿地保护和治理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通过保护湿地,阻止了腾格里沙漠向中卫前移,减少了土地沙化。中卫与腾格里沙漠边缘4000多公顷沙化土地绝大部分变成了湿地。 沙漠绿洲,草原秋色。 月色下的蒙古包。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a44030d010005c646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