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贺兰山 |
[游记]贺兰山 |
2008-05-22 sina.com.cn |
(一)一座雄伟的山,如果与有名的名山大川毗邻而居,大概是要遭到埋没与忽略的.但在阿拉善这方水土之上,贺兰山则是独一无二,独据一方水土,独领着一片风情。 中国的名山大川是不包括贺兰山的,三山五岳,随意的提起哪一座那都是有名有仙的好去处,更有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五岳以泰山为首,它不仅雄伟,而且是一座文化的高山。自古以来的帝王包括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尧、舜、禹以及秦始皇和汉武帝,还有后来的帝王们,都把泰山当作封禅之地,自是有说不完的讲究,也出了许多的诗篇典籍。 蒙语里贺兰山解释为“骏马”,然而极目远眺,则山势凌厉,怪石嶙峋,气势宏伟,的确如同一匹健步飞奔的骏马,它海拔最高处比著名的五岳都要高得许多。贺兰山毕竟是贺兰山,虽不为世人所共瞩,却风景迤俪,景致独有,保持了自己的真实和本色,拥有一座山本该拥有的真实面目。 一座贺兰山,因为地理的分割,被分为南北两段。而位于内蒙境内的贺兰山段,又分为南寺北寺。南北之分的格局,似乎让同一座山有了不同的风格,南北走向的贺兰山绵延二百五十多公里,虽然气势不凡,不知为什么“贺兰”两个字从表面上看总让我觉着是个姑娘的名字。但它的确有着不同凡响的伟大,巍峨、高耸、宽广、坚毅、简单,似菡概了很多。。。。。。,我一时来不及细想它究竟蕴藏着什么,但这里的确是一个简单安静的所在。 (二)八月正是骄阳四射的季节,坐在汽车上奔驰时浑身是汉,我们从北大门入山,一但进山刚刚看见点树和草,就顿感清凉。山风习习,视野之内尽是绿色,路边的山石牙子上系着很多蓝色和白色的哈达,在风中摇曳,给这条行进的路增添了详和与宽慰。飘动的哈达如同系在我们这些上山人的心上,一种宁静与祥瑞给我们带来了快意。山风习习,路边的树生长在或高或低的石崖上,从斜里伸出枝叶,似与山风拥抱。 一路上还看到刻于石壁上的石像浮雕,这些雕像不知在这里存在之少年了,正用它所蕴含的文化遮蔽这一整座大山。这是一个安静、简单的所在,很多景观如:寺庙、水泥路以及山峰上的敖包。虽是人为附加的,但对于整座大山的装点,却有着浓厚的崇尚宗教文化的信仰。今天游人不多,走在为观景修建的山道上,空旷的山谷里,人语竟是如此的寂寥。 即来之,则安之,想要了解一座大山只是观赏是不够的.茂林蔽日,走在石阶上,如同爬行在山的胸膛里,累,却清爽.高大的松树摭住头顶的阳光。石阶两旁落下的尽是多年枯黄的松树叶,顺手还能拾到落下的松果壳。 林间流溢着贺兰山的味道,我知道这座大山除了风景优美,还有很多珍禽异兽兰马鸡、牦牛、马鹿、猞猁、岩羊等,但阿拉善的名珍特产,贺兰山紫蘑菇就产自这座大山,以其色泽发紫、风味香浓、而名扬四海。 (三)在这里,不论是谁尽可以安静的走路,这里的山、水、鸟、林、云、泉每处自然景观都会用它所独有的语言来表达,但要认识贺兰山,却只能靠自己去体会,去听一听这山的语言。即使什么都不想,也会感受到大自然所给予的恩赐。 狭窄的山道,只能容两人同时通过,却没有人用语言叙述与争论,也听不到有关商业性的叫卖。听说,贺兰山曾经被采伐的满目苍痍令人揪心,只是我眼前的这座山却看不出它曾遭受过的磨难,完全保留着一座山本来的面目,苍翠蔽日。 虽有人工砌成的水泥阶梯,但从从谷低一真爬上来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知爬了多少个之字形的台阶,终于爬上就近的一所遥不可及的山顶时,感到了人的伟大。可抬眼望去才发现眼睛被好几座山峰挡住了远眺的视线。心中刚刚升起的豪情顿减,欲览众山之小,却在群山峻岭中感叹“山览我之小”。 爬上这座山亭子,早已有人捷足先登了,一对夫妻模样的人正在极目远眺,感叹着用北方的山水与南方相比,说是第一次见到有这么直的树木。我没有去过南方,但却知道黄山的迎客松的确是不怎么直的。树木大概也是和人一样,有着地理脾性的,与北方人一样直爽宽广。 我只管在这里眺望,瞒眼的绿色铺入眼底,总觉得在那个最高最远的的山亭子里有个人,可他是谁?是看山人?还是真的有仙人居于此间。。。。。。 (四)中国的寺庙大都是修建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依山傍水无比清幽。贺兰山便是如此,北寺也正是隐于贺兰山中最幽静的地方。无论是这山,还是这庙,都是清幽可循的,据说北寺的规模要比南寺略略大些,但却不如南寺那般香火鼎盛。但是,北寺却是别具风格,引领着它独有文化的氛围。贺兰山正是摭蔽在佛教文化背景中的一座大山,以它的气势和蕴含成为一片瑞气横生的福源宝地。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b0ccf010008y0.html30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