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转贴)贺兰山的资料

[游记](转贴)贺兰山的资料

2008-05-22    163.com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转贴)贺兰山的资料

骏马奔腾沙连天 贺兰山 

山顶上矗立着一座敖包,在四周起伏平缓、芳草如茵的山坡上十分显眼。它是先前蒙古族群众堆起来作祭神用的,现在则成为海拔3556米贺兰山最高峰的标志。站在这条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上,极目东望,黄河自北向南伸展,似一条玉带缠在美丽富饶、有"塞上江南"之誉的银川平原的腰间,田园广袤,沟渠纵横,生机盎然;向西凝视,蓝天白云下,草原上成群的骆驼和牛羊星星点点,再向西,便是黄沙滚滚的腾格里沙漠,在烈日的照耀下,氤氲蒸腾。山谷中森林如海,涛声阵阵。从银川西眺贺兰山,清灰色的峰峦蜿蜒奔腾,好似一匹正在飞驰的骏马,气势奔放。

这不由使人想起明代金幼孜的一首诗作:"贺兰之山五百里,权目长空高插天。断峰迤逦云阔,古塞微茫紫翠连"。

自然生态: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之间,北接乌兰布和沙漠,南连卫宁北山,西欧腾格里沙漠,东临银川平原,南北长约250千米,东西宽约20-40千米,最宽处60千米。山势雄伟,层峦叠嶂。遥望贺兰,宛如骏马奔腾。"贺兰"一词即来之于蒙古语,意为骏马。《元和郡县志》卷四载:"山有树木清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读史方舆纪要》称"贺兰山在宁夏卫西六十里。其山盘踞数百里……,遥望如骏马,北人呼骏马为贺兰也"。贺兰山主要由砂岩、角砾岩和花岗岩等构成,平均海拔2000-3000米,相对高差1000-2000米,山势陡峻,土层瘠薄,苏峪口北面的主峰敖包疙瘩为宁夏最高峰,高出东面的银川平原达2000米。贺兰山以正谊关断裂和三关口断裂为界,可分北、中、南三段。北段宽短,花岗岩体历经千万年的风化侵蚀,山势浑圆,海拔一般不超过2000米,地表景观为稀疏的荒漠草原;南段延伸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山势低矮,呈散乱的缓坡丘陵状,高度为1300-1900米,植被几无,景色荒凉;唯有中段是贺兰山的主体部分,出露着宁夏最大的花岗岩体,山体高大雄伟,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连绵不断,沟谷深邃,森林茂密。

1980年在贺兰山西坡内蒙古境内建立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面积677平方千米;1982年在贺兰山东坡宁夏境内也建起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北自大武口沟东北,南迄三关口,面积1570平方千米。两个保护区都以山地混合草原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1988年宁夏的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地理分界线:贺兰山是在距今1亿年的燕山运动中褶皱上升的复背斜山地,其范围包括了今天的银川平原,地质学家称为"古贺兰山"。其两侧处于相对沉降之中,接受了大量白垩纪河湖相沉积物。到了喜马拉雅运动时期,贺兰山再次强烈上升,奠定了现今雄伟的外貌。此时古贺兰山的东部则发生持续性的下沉,接受了巨厚的沉积物,终成现在的银川平原。贺兰山东西两翼极不对称,东颇陡而西坡缓。东坡以1300-2000米的高差俯临银川平原,坡度达45度以上,绝壁耸立;西坡平缓,与阿拉善高原的相对高差平均只有800-1000米。

贺兰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为我国外流水系和内流水系的分水岭。山的东西两侧都发育有不少河流,在东坡宁夏一侧,自南而北有小口子沟、拜寺口沟、苏峪口沟、贺兰口沟、插旗口沟、大水沟、汝旗沟等,它们的长度分别为4.4、9.6、13.7、13.3、13、21.8和23.2千米。河水分别经过西干渠和第三排水沟,汇人黄河,流向大海。夏季山洪爆发时,常出现泥石流。贺兰山也是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和西部非季风气候区的一条分界线,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颇大。东坡仍受到东南季风的一定影响,西坡则十分干燥,降水稀少。东坡山上山下的降水量较为悬殊,高大的贺兰山阻挡了东南季风,迫使气流沿山坡上升。由于海拔的升高,年平均气温也从山麓的7.3摄氏度下降到山顶的-0.9摄氏度。这样一来,水汽在上升的过程中便会发生凝结,最后造成了地形性降雨。山东麓的银川降水量为202.8毫米,但山顶可达437.7毫米。除了河流和气候外,贺兰山也是我国温带荒漠和荒漠草原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

自然景观垂直带:贺兰山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麓地带为荒漠草原带,这里砾石遍布,植被稀疏,主要种类有红砂、珍珠茶和沙生针茅。从海拔1500-2000米为山地草原、旱生灌丛及灰榆林带,植物渐多,杂草茂盛,乔灌木零星地点缀在沟谷之间,春秋时节,山花烂漫,果实累累;从海拔2000米开始出现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树种有油松、云杉、白桦和山杨等;海拔2400-3100米地带的阳坡散布着明亮、浅绿色的山杨林或山杨、青海云杉林,阴坡则是清一色的青海云杉林,它们占据了整个山坡,郁郁葱葱,密密层层,风过处涛声澎湃。青海云杉林是贺兰山最主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植被类型,为宁夏重要的森林资源。生长挺拔健壮,生机勃勃,树木可高达20米以上,胸径可达70厘米。林内植株密集,苔药繁生,地上枯枝落叶堆积,处处散发着针叶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夏秋之际,每当大雨过后,林内遍地都是磨菇,其中紫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人们纷纷上山采集蘑菇。这一地带还夹杂有小叶金露梅或银露梅为主的亚高山灌丛;海拔3100米为高山灌丛草甸带,种类有高山柳、锦鸡儿和各类篙草,草质优良,是全宁夏质量最好的宜牧地。

珍奇生物:贺兰山地处蒙古、华北和青藏高原这三大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植物种类的地理成分复杂,而且呈有规律的分布。山麓荒漠草原带主要为蒙古植物区系成分,山腰为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如油松、虎棒子、酸枣等,青藏高原的成分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地暗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带,如青海云杉、高山柳、高原毛茛和青甘莴苣等,此外还有不少北极一高山成分。贺兰山的植物种类约有670种,其中不少为贺兰山特有的种类,如贺兰山稀花紫堇、贺兰山翠雀花、贺兰山丁香、贺兰山棘豆和贺兰山麦瓶草等。它们都是长期适应贺兰山的特殊环境,在形态上与正常种产生了差异。如属木犀科的贺兰山棘豆羽状复叶小叶5-7片,小叶长圆形,先端钝圆,而正常种的羽状复叶小叶有7-9片,小叶披针形,先端锐尖。贺兰山丁香外形美观,材质优良,细软富有弹性,花可提取芳香油,叶可代替茶叶饮用,果实可入药。贺兰山也是33种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植物学家以贺兰山或阿拉善的名字给以命名,如贺兰山繁缕、阿拉善马先蒿、阿拉善点地梅、阿拉善黄芩、阿拉善玄参、贺兰山风毛菊等,因此贺兰山的植物在中国植物区系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国内外植物学家的关注。

贺兰山区的野生动物约有170余种,其中蓝马鸡、马鹿、麝、盘羊、猞猁、斑羚、灰鹤等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蓝马鸡为我国特有鸟类,在宁夏仅分布于贺兰山,1983年被列为宁夏区鸟。属鸟纲雉科马鸡属,主要外形特征为耳羽簇显著突出于颈项,体羽蓝灰色,尾羽中央有一对较长且羽枝披散下垂,形如马尾,故名蓝马鸡。蓝马鸡夏秋之际主要生活在海拔2500-3100米的青海云杉林、油松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冬天下到针叶林的下缘和沟谷地带。性喜环境荫蔽,空气畅通的疏林、林缘、林中空地,常结成10-30只左右的群体营群居生活,繁殖季节则成对散居。平时早晚在树林或灌丛中觅食,夜间栖息在树上。以云杉种子、禾本科早熟禾的须根、嫩芽、忍冬果实等为食。每年4-6月为繁殖期,配对前雄鸡间为了争夺配偶常常要进行残酷的格斗,配对后雌雄常相伴漫步觅食,形影不离。营巢地点多选择在浓密的灌丛和倒木下面,呈盘状,用苔草、细枝和树叶等筑成。每窝产卵8-12枚,孵化期25-26天。蓝马鸡姿态高雅,风度潇洒,是一种具有重要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鸟类。从《嘉靖宁夏新志》关于蓝马鸡的记载可以得知它在贺兰山生存的历史至少已有500年。作为稀有珍禽,蓝马鸡被列为国家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同时也成为宁夏的象征。

人文景观、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贺兰山地处我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民族迁移十分频繁。在历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区的重要屏障,被誉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众多的谷口平时是贸易交通要道,战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西长城从甘肃靖远进入宁夏中卫,然后东延经中宁、北折经青铜峡沿贺兰山向北延伸,直到红果子沟口。宁夏段长383.7千米,断续相连,伴随着的是一座座高耸的烽火台。三关口长城位于银川市西郊西夏王陵西南,距银川约50多千米,地处宁夏和内蒙古的交界处,为明成化年间所建,黄土夯筑,间有石块垒砌,高3-6米,基宽6.3米,顶宽4米。这一带山势嵯峨,长城从北面的高山上逶迤而下,跃过公路与河床,又沿南面的山坡继续伸向遥远的天际。相传当年蒙古军队攻打西夏时,就是从三关口越过贺兰山,兵锋所及,废墟一片,灿烂的西夏文化从此涅没无闻。

滚钟口位于银川市城区西北33千米处的贺兰山东麓,海拔1108米,三面环山,面东开口,犹如大钟滚落斜置,故称滚钟口。口内山峦起伏,绿树葱笼,景色秀丽,夏季凉爽,早在西夏时期就已成为西夏皇帝李元吴的避暑胜地,现今在口内主沟尽头的山上仍保留着20多座宫殿的遗址。明清以来,滚钟口成为银川著名的朝山进香胜地,每年农历6月,善男信女纷纷来此朝山。现今为贺兰山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口内寺庙主要为清代所建,多分布在主沟内,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布局随势,主要有老君堂、斗母宫、小洞天、贺兰庙、禹王台、兴隆寺、三滴水和晚翠阁等,其中贺兰庙建在半山之上,分上下三层院落,三座殿字雕梁画栋,颇为壮观,大殿内供奉关公和岳飞的塑像,威武肃穆,栩栩如生。附近还建有三座小喇嘛塔,分布于三座山巅。南侧笔架山三峰矗立,形似笔架。山顶建有望海亭,可东眺银川平原,西望绿色林海。北侧大寺沟婉蜒曲折,林木菇郁,溪水清澈,奇石林立,有雄狮怒吼、石壁卧龙、小猴玩耍、仙人指路和青羊跳谷等,形象逼真,令人流连忘返。拜寺口双塔位于贺兰山东麓拜寺口东西两侧的向阳坡上,二塔对峙,相距约百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时为尊仰释迎牟尼和多宝如来而建,均为八角形密檐式砖塔,第一层较高,其上层间距离逐渐缩短,各层据下每面均有兽面砖雕。东塔13层,高约39米。西塔14层,高约40余米,每面置有浅佛龛,龛内有罗汉和明王等塑像。二塔间的佛寺今已不存。

贺兰山岩画:据史书记载,在从春秋战国到明朝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贺兰山一带先后有匈奴、鲜卑、羌、柔然、突厥、党项、吐蕃和蒙古等民族在此游牧狩猎。他们在生产劳动的闲暇之时,运用各种原始的工具,在贺兰山的一些山口崖壁上刻绘出众多的岩画,用以表达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俗。从中卫到石嘴山的贺兰山10多个山口中,至今保存着数以千计、不同时代的岩画,形成了一条绚丽多彩的艺术长廊。它们题材广泛,风格古朴粗犷,造型生动,其形象既有夸张的,也有写实的,主要为类似人面像和虎、豹、狼、狗、鹿、羊等动物图案,也有一些反映放牧狩猎等生活场景。它们皆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准,充分展现了这些古代少数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反映出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贺兰山岩画主要集中在贺兰口、苏峪口、插旗口等地,其中又以银川西北50多千米处的贺兰口最多。在面积仅0.24平方千米的山谷内,岩壁和石头上的岩画多达500余幅,多用磨制、凿刻和敲击等方法,作于灰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上,深度约0.1-3厘米。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人面像,人脸中往往都画成一个站立的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十分耐人寻味。一些岩画旁还有西夏文题记和零星的西夏文字,很是珍贵。

转自:http://517988588.blog.163.com/blog/static/411881082008067521773448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