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贺兰山岩画自助游攻略 |
[游记]贺兰山岩画自助游攻略 |
2007-07-16 fqhua.com |
一般银川一日游是不安排贺兰山岩画的,大概大家都觉得这里可看可不看,所以来的人也少。可我觉得这个地方很值得看,单是贺兰山就十分壮观,岩画更是珍贵非常。 其实你站在银川西边的平川,一眼就能看到巍峨的贺兰山,驱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贺兰山脚下。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到小滚钟口风景区,听导游说,那里早在西夏时期就是帝王的避暑胜地,口内三面环山,面东开口,中间有个叫钟铃锋的小山峰,犹如大钟中间的铃锤,滚钟口就由此得名。山中有贺兰庙,笔架峰等,景色十分宜人。这里也是贺兰石的产地。可惜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体力,只好等以后有时间再说了。我们的目的是看岩画,所以直奔贺兰口,岩画比较集中的地方。 汽车开到贺兰口的时候,你首先看到的是贺兰山脚下的大片平川,但这里你看不到庄稼也几乎看不到树木,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石块,大的有几吨,甚至几百吨(我估计的),小的也有几公斤,它们都是被山洪从贺兰山上冲击到平原上的,放眼望去,延伸到几公里处,都是大石头,那情景真是很少见,你不得不相信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巨大,竟然把如此巨大的石头搬出几公里。这里很荒凉,一场雨,地上的草立刻复苏,看着还有绿色,可绿色中布满了白花花的石头。只要不下雨,就根本没有绿色了。进入贺兰山口,你可以近距离的看到贺兰山了。它和我所见的其他山都不一样,好像刚刚用刀砍过的一样,每个山峰都是棱角锋芒,尖利无比,几亿年的风蚀雨浸竟然没有使它变得圆滑、平缓,只见怪石嶙峋,高矮起伏,直插入云。据说这里是十几亿年前就开始活动的断裂带,仿佛大地伤口的缝合线。我国1/6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里。所以贺兰山上建立了一个著名的地震台,时刻监测着大地的动向。贺兰山经过了多次地壳变迁,从海洋到陆地,又从陆地沉入海底,它活动频繁,时沉时浮,时升时降,直到距今1亿年左右,贺兰山突然崛起,象一匹高大雄壮的骏马,横空出世,伏卧在宁夏平原和内蒙古草原之间。它南北走向,把我国大部分地区分成有明显差异的东西两部分。它的岩石有红色、褐色、灰色、黄色多种颜色,有许多地方都象刀劈的一样平滑,如果仔细看,还能够找到古生物的遗迹。奇峰异石比比皆是,有的象骆驼、有的象老鹰,有的象鲸鱼……,抬眼望去,任你的想象驰骋。这里的山峰几乎都是岩石组成,很少看到土壤,所以植物也很稀少,但你常常会在岩石的缝隙中看到野生的花草和树木,你会对这些植物顽强的生命力赞叹不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能适应环境的人,有顽强生命力的人,才能在逆境中挣出自己的一份天地。两山中间,是一个不小的山谷,泉水潺潺,从沟口上游流下,据导游说这里的泉水水质很好,是可以饮用的矿泉水,反正上游也看不见人,不会把水弄脏,我大着胆子品尝了一下,还真清凉甘甜,只是游人多了,还能否清洁就不敢保证了。 随着导游的指引,我们开始看到了著名的岩画。我们国家的岩画年代久远,是古代先民在岩石上绘制或凿刻下的珍贵图画。南方的岩画多是用颜料(动物血加氧化铁的粉末)画到石头上的,可北方的岩画多是用石头、动物骨头或金属在石头上磨、刻、凿成的。可惜的是,多年来,没有人重视文物的保护,当欧洲大肆展出他们的岩画的时候,我们却把如此众多的,具有研究价值的岩画丢弃在大山中,任当地农民把它们当作垒墙、砌炕的石料搬回家中,直到1987年,政府才开始对贺兰山的岩画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登记,在册登记达2000多幅,个体图案达到2万多。我们在岩口看到的有许多就是从农民家中收回来的有珍贵岩画的大石头。我们参观的贺兰口岩画约有300多幅,分布在不到1公里的山谷中,相当集中。贺兰山岩画绝不是一个 |
转自:http://www.fqhua.com/gl/nx/7114.html31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