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山市的五天,每天的行程都排得很满,马不停蹄地从这个景点跑到那个景点,回到宾馆累得只想躺在床上好好地舒展一下疲惫的身躯,动都不想动。但是到了将要离开的最后一个晚上,大家相约:今晚一定要去逛屯溪老街。 好在我们住的宾馆就在老街附近。吃过晚饭,已是华灯初上,正是夏日里逛街最好的时候,大家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地向老街进发。老街位于屯溪旧城区的中心,清波荡漾的新安江绕城而过,形成了“一半街巷一半水”的格局,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看来步行街并不是当代人的发明,而是古已有之。有人考证说,在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找到屯溪老街的影子,老街曾经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便不难想象。 进入老街,鳞次栉比的店铺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我们各取所需地奔向不同的店门。这些密集紧凑、古朴典雅的店铺,多半是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保留着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和特色,店铺都不高,多为两层,最高的也仅有三层。道路全部由在黄山随处可见的黑多石铺就,现在早已被磨得光可鉴人了。 到徽州旅游,有一件东西是非买不可的,那就是著名的歙砚。我们知道,最能体现徽州文化的商品莫过于文房四宝了,在笔墨纸砚中,宣纸早已被视为国宝而名扬海内外。而歙砚除了用于挥毫泼墨外,还具有极强的艺术观赏性,所以更多地受到游客的青睐。歙砚所用的石材是黄山特有的,硬度适中,磨出的墨汁浓淡相宜,是制砚的上等材料。相传此地在十多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因地质结构的变化,在岁月的四季轮回中,山体逐渐升高,黄山由此形成,这也是黄山石最易做砚台的主要原因。老街出售的砚台,基本上还是以手工制作为主,砚上的纹路、色泽都是天然形成的。制作者拿到材料后,依据自己的想象,因材制宜,雕刻而成。 逛了几家专售砚台的店铺后,发现这里砚台上的图案多半取材于黄山的迎客松。也难怪,迎客松如今被定为安徽省的省树,早已为海内外游客所熟知。和其他名山不同,黄山上全部都是石头,且非常陡峭,这样的环境,树木是极难生根发芽的。而黄山松却以顽强、坚韧的毅力在石缝中,在峭壁上,挺起了自己的身躯,形成了“无山不树,无树不松”的景观。由于自然条件过于恶劣,特别是缺乏水分,黄山松的生长非常缓慢,因此在山上很难看到参天大树,已有八百多年树龄的迎客松更显得弥足珍贵。但迎客松之所以著名,不仅仅是它的树龄长,还因为从它的主干上长出的树枝,颇像一只伸出的巨手,正向远方来的客人们招手致敬。客人们选购砚台时,大多也会选择有迎客松图案的,这样更有纪念意义。 徜徉在林林总总的店铺之间,感受着来自遥远的明清时代的古朴之风。虽然是第一次来,却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在心头。选砚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使我明白了徽商也被称为儒商的道理。同伴拿起一方砚观看,放下时不小心脱手掉在柜台玻璃上,玻璃立刻被砸出了一条长长的裂逢。同伴顿时慌了,根据以往的经验,照价赔偿算是捡了便宜,若遇到一位心地不善的老板,不趁机讹个百八十元是不肯罢休的。岂料老板竟说了这样一句话:“看我的砚多结实,轻轻一撞玻璃就破了。”我松了一口气,同伴也不选了,急忙说“我就要这个,给我包起来吧。” 我也买了一个,刚刚离开两步,就听老板娘问“你怎么不叫她赔?”老板说“她又不是故意的。”两口子的对话我和同伴都听见了,心中真是感慨万分,按说身在他乡异地,遇到这种事,只怕人家不说,自己也会主动拿出钱来息事宁人的。 赶上其他的同伴,说了这件事,他们也觉得意外,有两人问清是哪家店铺,又折回去买砚。对此大家议论纷纷,谈起了经商之道,其实客人买东西,只要不是太离谱,价格的高低倒在其次,商家的态度往往成为客人是否下决心购买的主要原因,所谓“和气生财”就是这个道理。一块玻璃并不值几个钱,但商家处理得当,既保证了客人满意而归,又客观上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此后赚得会更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吃小亏占大便宜”。可惜如今很多商人看似精明不吃一点亏,可哪里还会有回头客呢?真想为那家店铺好好地宣传一下,遗憾的是没有记住它的名字,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祝愿它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了。 离开老街,走在散发着现代气息的宽敞大道上,老街璀璨的灯火愈来愈远了,我情不自禁地回头张望,对当年创造出辉煌业绩的徽商们又增添了一丝敬佩之情,同时也真诚地希望今日徽商能够借助市场经济的春风,重振老祖宗们当年的雄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