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歙县"非"黟县" |
[游记]"歙县"非"黟县" |
2008-05-22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歙县”非“黟县” 说起这个话题,我实在不想给自己冠名“较真”,但这个“真”我不较就真怕哪天遂了那些认识错误滴人们。 某日,和上司及一同事聊天,期间当然为了拉近所谓的同事距离,我热情介绍“啊,我也去过安徽呢,就是那个黟(yi二音)县,挺漂亮滴”。。。 。。。三秒后,二人茫然。 以为自己说的不够清楚,并用笔将“黟”字写下,对方恍然大悟“哦,黟(she一音)县啊,这个字读she,我们安徽没有yi县”忽然觉得不可能吧,自己读了几年的字忽然有人告诉我读错鸟,大觉不可思议,此时上司竟也响应“是啊,读she,知道不?哪有黟县这个地方?”狂汗......很怀疑他曾经的学历。为了证明自己的意志坚定,当场拿出手机并将黟县打出,拼音格内分明写着“yi”,可是这位安徽的老兄急了,说“你那手机不对,就念she,我是安徽人还不知道,安徽我比谁都熟悉”又一次狂汗,并且无语。 心想算了,不识字就罢了,别你一句话就把我们大好中国的文明遗迹给弄消失了哇。其实我真想告诉他,你说的那个是歙(she四音)县,二者都是安徽的古城,各有特点。可是回头想想,算了吧,何必自讨没趣呢,人家愿读错你无权干涉。 以下收集了二地的简要概况,两个地方都是很有文化气息的古村,有机会的时候还真想旧地重游呢。 黟(yi)县 黟县因黟山(黄山)而得名,总面积857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总人口9.67万。建置于公元前221年,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更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素有“东方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国传统文化缩影”之美誉。黟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田园风光迷人。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桃红柳绿之间,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与生态完美结合的优美画卷。陶渊明游历于此,有感而发,写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记》,李白题诗赞誉“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因此,黟县又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黟县生态优美,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0.403万公顷,山场面积7.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3。年平均气温15.8℃,降水量1686毫米,无霜期212-213天,适宜众多的动植物生长。茶、桑等农作物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香菇、木耳、香榧等特产蜚声海内外。 歙(she)县 地处黄山脚下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自隋以后的1300多年间一直是郡州府治。尤其是宋以后徽商的发展更带来文化繁荣。新安画派独树一帜,新安医学拔萃医林,徽派艺术技艺精湛,徽派建筑纳徽四雕于一体,在古建艺苑中占重要一席,文房四宝中有“两宝”:徽墨和歙砚出自歙县,还有徽菜、徽剧、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都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徽州文化的古老而又鲜活的课题,“徽州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 如今的古徽州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随处可见。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歙县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基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南宋以来,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素有“牌坊之乡”美称的歙县,明清时期建造的石坊遍及全县各地,共建有250多座。如今这些古牌坊成了立体的史书,每个石坊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向游客们讲述了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民的喜怒哀乐,让大家了解这个古镇的文化和历史。 在这些牌坊中,比较成规模的有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等。
|
转自:http://maying-0330.blog.163.com/blog/static/21047042008321383092327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